股市投資

基金ETF

全球總經

理財商業

消費信用

保險稅制

房產生活
Paypal(PYPL)第三方支付始祖
作者 Brandon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股感知識庫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Brandon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Paypal(PYPL)第三方支付始祖

2018 年 12 月 28 日

 
展開

你知不知道特斯拉(Tesla, TSLA-US)、Youtube、Linkedin 這些公司的創辦人都來自同一家公司?你知不知道有某家公司的前員工在離職後創業屢屢成功,甚至被冠上 “黑手黨” 之名?

這家公司就是 Paypal(PYPL-US),其創立的第三方支付產品對金融業與電商都產生深遠的影響,但在成功之前,Paypal 也面臨過許多難關。

Paypal 的誕生

要了解 Paypal 的故事,我們得先看一家叫做 Confinity 的公司,該公司由 Peter Thiel、Max Levchin 及 Luke Nosek 在 1998 年創立,他們發現掌上型電腦(PDA)的用戶持續增加,因此想提供在 PDA 上傳輸加密訊息的技術,但一開始並沒有適合的商業應用。

後來他們發現該技術可以用在點對點支付上,當時消費者只能使用現金支付或信用卡交易,但這兩種方式都不夠便利,無法滿足個人對個人的小額支付需求,因此他們就開始提供在 PDA 上互傳小筆費用的服務,後來 Confinity 的一名員工開發出透過電子郵件轉帳的技術,該產品後來演變為我們熟知的 Paypal。

Paypal 的服務在 1999 年第四季推出,在 2000 年 1 月初時約有一萬名用戶,1 月底後使用人數就超過了 10 萬人。除了正好打到市場痛點之外,Paypal 的用戶補助方案也是關鍵,Paypal 在早期推出 “新用戶補貼 10 美元,推薦好友註冊再補貼 10 美元” 的策略,成功吸引大量用戶。

補貼策略也讓許多 eBay(EBAY-US)用戶開始使用 Paypal,當時許多 eBay 賣家沒有申請商業信用卡的資格,交易需要通過郵寄支票來完成,而賣家在自己的商品頁面嵌入 Paypal 連結後,不但交易可以較快完成,賣家還可以通過補貼多賺 10 美元。

看到這個情況後,Paypal 決定要花更多心力在 eBay 上,因此設計許多機器人程式,利用這些機器人假扮買家在 eBay 下單時要求用 Paypal 付款,讓 Paypal 知名度提高。

競爭與第一次被併購

雖然 Paypal 剛推出時市場上並沒有類似的產品,但很快地就有競爭對手出現。初期最主要的競爭對手為 Elon Musk 創立的 X.com,該公司首創網路銀行服務,並在 Paypal 推出六週後加入以電子郵件轉帳的功能,除了功能類似,X.com 還採用比 Paypal 更激進的補貼策略,推出 “新用戶補貼 20 美元,推薦好友註冊再補貼 10 美元” 的策略,使 X.com 的用戶成長速度比 Confinity 還快。

這種互相燒錢的競爭並沒有一直持續下去,Confinity 的創辦人 Peter Thiel 發現這種競爭只會讓兩家公司都倒閉,而從事網路銀行的 X.com 獲利能力比 Confinity 高,可能會比較早上市。“既然打不倒對手,那就跟對手聯合吧。” 基於這種想法,Confinity 跟 X.com 在 2000 年 2 月合併,新公司以 X.com 為名,兩家公司各佔 50% 的股份,但管理權幾乎為 X.com 所有,Elon Musk 則擔任新公司的董事長。

雖然合併後競爭壓力減輕了,但兩家公司整合上的問題不斷。合併後的資源都以原本 X.com 的業務為主,Paypal 被視為吸引用戶的入口而非主要商品,公司更積極推銷 X.com 的金融服務來獲利,Paypal 的目標從顛覆世界變成為 X.com 增加流量,巨大的落差不僅讓舊員工心生嫌隙,Peter Thiel 也因此離職,之後由 Elon Musk 主導 Paypal。

Elon Musk 上台後最大的改變是收費方式,開始向企業收費,並設置 Paypal 帳號使用信用卡的限制,減少信用卡交易的比率,雖然這些政策有效減少 Paypal 的虧損,卻引起用戶的強烈抗議,同時 Elon Musk 則是積極想要以 X.com 的品牌取代 Paypal。

Paypal 老員工的不滿在此時爆發,這群人趁 Elon Musk 出國度蜜月的時候,以隨機發傳單的形式調查用戶對兩個品牌的感受,結果用戶對 Paypal 的忠誠度遠高於 X.com。在受到 Elon Musk 的指責後,這群人提交請願書要求董事會罷免 Elon Musk,最後 Peter Thiel 回鍋擔任 CEO,停止了 X.com 的網路銀行業務,並把公司名稱更改為 Paypal。

第一次上市與第二次被併購

Paypal 跟 X.com 的合併風波告一段落後,市場上最大的競爭對手是 eBay 跟 Wells Fargo 投資的 Billpoint,該公司由 eBay 主導,試圖把支付流程也整合起來,雖然 eBay 用盡手段,希望用戶能改用 Billpoint 支付,但還是不能取代 Paypal 的地位。

Billpoint 失敗的主要原因有三個:第一、Paypal 具有先行者優勢,第二、用戶不願意整個交易過程都被 eBay 所掌控,而 eBay 對 Billpoint 的偏袒反而讓用戶反抗,第三、Billpoint 的使用體驗並不好,而且收款人需要支付手續費,相對 Paypal 當時則是免費的。

既贏不了 Paypal 又希望能掌握支付流程,eBay 的選項就只剩一個了:併購 PayPal。2001 年末 eBay 向 Paypal 提出併購提議,承諾將關閉 Billpoint 並讓 Paypal 成為 eBay 的官方支付方式,Paypal 當初已經開始盈利並準備上市,雖然也擔心公司過於依賴 eBay,但還是希望維持獨立性,因此拒絕併購提議,於 2002 年 2 月成功上市。

雖然 Paypal 成功上市,但跟 eBay 的戰爭也越演越烈。同時 Paypal 面臨監管機關的騷擾,以創業家為主的 Paypal 擅長解決來自 eBay 的競爭,但缺乏應對監管機關的經驗,長久的戰爭狀態讓 Paypal 決定接受 eBay 新的併購提議,於 2002 年 7 月合併。

併購之後,Paypal 維持獨立品牌營運,監管相關問題由 eBay 處理,一切對舊員工來說都是最好的條件。但沒想到 eBay 於同年 9 月突然宣布讓 eBay 的國際業務副總裁擔任支付業務副總裁,並將與 Peter Thiel 一起整合兩家公司的業務,許多 Paypal 舊員工因此認為 eBay 會干涉 Paypal 營運而決定離職。

eBay 控制及第二次上市

在 2002 到 2015 年間 Paypal 是 eBay 的子公司,期間 eBay 把 Paypal 跟後續併購的支付相關公司合併為 “支付業務”,因此我們可以藉由這類業務的表現來看在 eBay 底下 Paypal 的變化。

2014 年時支付業務佔 eBay 營收約 45%,營收年成長 40%,而相對的 eBay 本業僅成長約 6%。面對 Amazon 的競爭,eBay 無法再提供雙位數以上的成長率,Paypal 則是成長到跟 eBay 本業差不多的營收規模,這樣的對比讓股東開始呼籲 eBay 把更有前景的 Paypal 分拆出去,在 2014 年 eBay 宣布兩家公司合併已經不具備經濟上的優勢,在 2015 年 7 月完成分拆後,Paypal 重新以 PYPL 的代號在美國納斯達克交易所上市。

在 eBay 底下,Paypal 除了擺脫 Billpoint 的競爭並享受 eBay 帶來的流量外,也成功拓展了 eBay 以外的事業。在 2002 年,Paypal 有 70% 的營收來自 eBay,而在 2015 年這個比例變成 29%,原因包含 Paypal 持續開發新客戶以及 eBay 在電商領域受到新興電商的競爭。

眾多的併購案也是分散營收來源的原因之一,在 eBay 控制期間的主要併購案可以分為兩項,第一類併購主要強化本身支付業務,包含併購網路防詐公司 Fraud Sciences 強化防詐騙能力,第二類併購則是開拓新業務,包含併購延期支付公司 BillMeLater,該公司後來轉變成 PayPalCredit 業務,讓合作商家准許網購者賒帳,Paypal 則賺取這筆賒帳的利息。

另一個重要案例則是併購行動支付業者 Braintree 及 Venmo,Braintree 為 Uber 及 Airbnb 提供行動支付服務,而 Venmo 則是讓使用者間快速轉帳的 App,這款 App 的用戶量在美國成長快速,未來可能成為 Paypal 的下一個金雞母。

獨立上市後,eBay 跟 Paypal 簽署了五年的合作協議,讓 Paypal 在分拆初期的營運獲得保障,而 Paypal 也能尋找其他客戶,不會再有電商客戶擔心跟 Paypal 合作是不是等於跟競爭對手 eBay 合作,到 2017 年為止的營運也都持續增長,但 eBay 在 2018 年初宣布,從 2020 年後將停止跟 Paypal 合作,目前 Paypal 仍有超過 20% 營收來自 eBay,未來如何彌補這塊營收並成長將是投資人主要擔憂。

商業模式

Paypal 讓個人或企業通過電子郵件付款或收款,用戶以自己的電子信箱註冊個人帳戶或商店帳戶即可使用,目前覆蓋 200 多個國家及 25 種貨幣交易。

用戶在創立 Paypal 帳戶後,要從信用卡或銀行帳戶把一定數額的款項轉移到 Paypal 帳戶下,當用戶要向其他用戶付款時,需要提供對方的電子郵件給 Paypal,接著 Paypal 會向對方發出電子郵件,通知有款項要收取。對方接受後,款項就會進入對方的 Paypal帳戶,並且可以通過支票或是轉到銀行帳戶中提現。

在支付過程中,可能有人會誤會 Paypal 使用電子郵件來匯款,但其實電子郵件只是告知 Paypal 收支雙方帳戶金額的增減,僅扮演通知的角色,實際金流轉移還是要依賴傳統金融工具如信用卡、銀行帳戶。

過程中 Paypal 如何獲利呢?Paypal 並不對付款方收費,收入主要來自於商家帳戶收款時收取手續費,發生跨國交易或不同貨幣間交易時也有手續費,另外則是以其他增值服務對商家或一般用戶收取服務費,例如借貸服務收取的利息,比較主要的增值服務包含前面提過的 Venmo、PayPal Credit,另外還有向商家放貸的 PayPal Working Capital。

競爭

Paypal 競爭對手非常多,包含傳統現金支付、Apple Pay、Google Pay,而潛在的競爭者則包含Amazon(AMZN-US)、阿里巴巴(Alibaba, BABA-US)、Facebook(FB-US)等科技巨頭以及 Stripe、Square(SQ-US)等新的支付新創。

Paypal 在創立初期就因為同質性高而被迫跟 X.com 打價格戰,時間來到 2018 年,如何憑著規模優勢跟新對手競爭會是投資人關注的重點。目前 Paypal 的競爭策略是併購,不僅是為了增加服務項目,也讓 Paypal 服務通過併購標的,進入其他市場。

在 2018 年公司宣布每年準備 30 億美元用於併購,今年的成果包含在 5 月以 22 億美元併購歐洲的支付新創 iZettle,該公司為小型商家提供行動讀卡機,兩家公司合併後,讓 Paypal 的數位支付系統可以進入全球的小型商家市場。

結論

Paypal 創始團隊之一 Eric Jackson 寫了一本書描述這間公司是如何創立、上市最後被 eBay 併購的,書名為支付戰爭。這個說法不僅是描述 Paypal 發展初期跟 X.com 與 Billpoint 的競爭,也適用於跟 eBay 分拆後嚴峻的競爭環境。Paypal 的主要優勢為既有的巨大規模以及豐富的競爭經驗,持續進行併購也會幫助公司跟競爭者間做出差異化。

資料來源:支付戰爭(The Paypal wars)、PayPal 年報、口袋財經 Pocket Money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股感知識庫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Brandon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相關基金

美盛證券投資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獨立經營管理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