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基金ETF

全球總經

理財商業

消費信用

保險稅制

房產生活
Uber 執行長卸任 過去還發生過哪些重大波折?
作者 新芽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新芽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新芽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Uber 執行長卸任 過去還發生過哪些重大波折?

2017 年 6 月 29 日

 
展開

6 月 14 日早上,Uber 全球 CEO 特拉維斯·卡蘭尼克 (Travis Kalanick) 宣佈將休假一段時間,且歸期未定。

看到這一消息的時候,很多人可能才剛剛睡醒,亦或是剛剛打開滴滴叫了一輛快車準備奔赴公司。而就在前一天的晚上,全球的媒體和共享叫車軟體的關注著們還都在猜測卡蘭尼克將要離職的傳聞會在何時實現。

事實證明, Uber 的整頓問題就像 Uber 在全球的擴張一樣,比世界想像的要更快。而卡蘭尼克的休假也標誌著 Uber 近期的一系列問題有了一個總爆發和 2.0 版 Uber 的開始。

20170615191549534953

Uber  CEO卸任,但你真的瞭解這家公司背後的故事嗎?

很明顯,Uber 的這次總爆發與年初的性騷擾和多起公司醜聞有關,但在梳理了 Uber 的發展歷程後車東西發現其更深層次的原因來自 Uber 發展歷程,因為這是一家靠著不斷和政府監管、計程車公司以及競爭對手對抗而存活下來的公司。

對於一家市場規模與估值都快速增長的戰士型公司來說,活下來才能談其他的。

與性醜聞有關的半年

今年 2 月 19 日,之前在 Uber 工作的女工程師蘇珊·福勒 (Susan Fowler) 在社群媒體上寫了一篇文章,爆料了其在 Uber 工作期間遭到了男上司性騷擾一事。

蘇珊·福勒在文章中稱其向 HR 反應了這一事件,但是 HR 部門不僅因為當事人業績突出並未對其嚴肅處理,反而還逼迫她調到其他團隊。隨後,蘇珊·福勒發現自己並不是個例,且公司中還存在性別歧視與員工使絆的情況。在工作一年後,她離開了 Uber 並寫下這篇文章。

20176151813242072
(蘇珊·福勒的文章)

Uber 內部對這一事件的處理方式令人氣憤,該文章迅速引起了網民的關注。在發佈之初,Twitter 上就有 1600 多次轉發、2 萬評論以及 3 萬個讚,甚至又引起了一波刪除 Uber 的活動。

上一次是今年 1 月。川普政府當時頒佈了禁止穆斯林和難民入境的命令,引起美國民眾抗議。美國計程車聯盟組織了一些計程車司機罷工 — 拒絶在紐約甘迺迪機場接生意,以表示對川普這一禁令的抗議。

但有意思的是, Uber 卻通知用戶稱已經取消了該地區的動態漲價措施,藉機拉攏了一批用戶但是也間接破壞了計程車司機們的罷工活動。再加上卡蘭尼克又出任了川普的經濟顧問, Twitter 上掀起了一次刪除 Uber 的浪潮。

卡蘭尼克當然不希望看到刪除 Uber 活動死灰復燃。

2 月 20 日,卡蘭尼克表示已經指派新任的首席人力資源長 Liane Hornsey 以及公司副法律總顧問對 Eric H.Holder 這一事件進行調查。不過可能是卡蘭尼克覺得一項調查還不夠徹底,又聘請了美國前司法部長 Eric Holder 和他所創辦的 Covington & Burling 律師事務所介入調查。

2 月 23 日,兩位 Uber 的早期投資人 Mitch Kapor 和 Freada Klein 也發佈公開信稱 Uber 的高層對公司有毒的文化視而不見,並聲稱 Uber 取得的成就不能作為文化漏洞的藉口。

屋漏偏逢連夜雨。同樣是在這一天, Google 無人車公司 Waymo 將 Uber 告上了法庭,指控從 Google 跳槽到 Uber 的工程師 Anthony Levandowski 在離職前竊取了 Google 的自動駕駛相關技術。

20176151813254368
(左為 Uber  CEO 特拉維斯·卡蘭尼克,右為安東尼·萊萬多斯基)

兩頭起火後卡蘭尼克坐不住了,他需要來一些強硬措施來迅速解決問題。

2 月 28 日, Uber 負責工程的高級副總裁 Amit Singhal 離職,原因是未披露其在 Google 工作期間涉及的一起性騷擾事件。外媒報導說是卡蘭尼克要求該名高層離職,而此人也被曝與卡蘭尼克關係親近。

最終的調查結果是在 6 月初完成的,但在這之前,卡蘭尼克的動作並沒有阻止更多關於 Uber 的醜聞被翻出來。

3 月 1 日,彭博社放出了一段卡蘭尼克與 Uber 司機就 Uber 收入模式吵架的影音。由於影音中的卡蘭尼克爆出了粗口,因而再次傷害了 Uber 的形象。需要指出的是,這段影音實際是拍攝在 2 月 5 日,也就是 Uber 性騷擾事件之前。

很明顯,在性騷擾醜聞被媒體關注後,全世界都翻起了 Uber 的性醜聞。

Recode 在 6 月初的一篇報導中聲稱卡蘭尼克曾在員工內部郵件中公開談論性行為。這封郵件被 Uber 員工稱為邁阿密郵件,發生在 Uber 2013 年的某次員工聚會上。據稱當時為了慶祝工作業績,卡蘭尼克帶隊去一個夜店慶祝,他在內部郵件中寫到:不允許員工之間發生性行為,但是有兩種情況除外,一是你得到了對方肯定的答覆。二是兩人不是一個部門的。作為一家明星新創的 CEO,在內部郵件中公開討論性行為確實有點大膽。

另外一個事件則是卡蘭尼克帶隊去韓國。據《赫芬頓郵報 (The Huffington Post) 》報導,卡蘭尼克在 2014 年組織了一批高層去韓國旅遊,結果晚上卻跑到了KTV,帶人開房。而令人驚愕的是,向《赫芬頓郵報》爆料這一事件的卻是卡蘭尼克的前女友 Gabi Holzwarth。帶著女友去 KTV 玩是真不怕分手,當然,卡蘭尼克的緋聞也夠多。

20176151813266103
(卡蘭尼克前女友)

Gabi Holzwarth 還爆料稱 Uber 組織活動的時候總會請大群模特兒。Gabi Holzwarth 如是向《赫芬頓郵報》說道,“他們喜歡和模特兒玩。差不多就是這樣了。”

此外,卡蘭尼克於 2014 年在接受 GQ 雜誌採訪時開玩笑地將 Uber 諧音比作 Boober (胸部) ,並聲稱 Uber 能夠吸引女性。

狼性的企業文化

在看完了 Uber 的性醜聞歷史,大家能夠很明確的看出,正是卡蘭尼克在性觀念上的開放、激進以及公開亂搞才會帶壞下屬,進而才會發生上述公司高層在女員工入職第一天就進行性騷擾的事件。根據受害者的描述,該名男性主管竟然是在公司內部通信工具裡公然發送色情圖片併進行邀約,可見卡蘭尼克的影響之大。

在近日的媒體報導中,很多分析都將 Uber 的性問題與其富有侵略性的狼性文化聯繫在一起,當然,說的難聽一些,這種文化也叫做“混蛋”文化。

最直白的來說,該文化就是認真的時候認真,玩樂的時候放開玩。這種工作/生活方式在中西方文化中都不少見。不過 Uber 走的更極端一些,就是做事的時候不講感情,要玩命的認真做,不講個人感情與同情心,壓榨個體。而玩樂的時候也要縱情,甚至不講道德與法律規範。

在上述一系列性醜聞中,我們已經可以感受到 Uber 在放縱一端的特點,那麼在做事這端呢?放心吧, Uber 絶對是這種文化的典型案例。

紐約時報曾在一篇報導中介紹了 Uber 的 14 條核心價值觀,包括:放手一搏、顧客至上、永遠奔忙等原則,而最重要的是,Uber 在用人上也奉行的才華與業績至上 — 即只要你有才華並且能出業績,就可以平步青雲(5386-TW)。

如果處理的到位,這種文化會鼓勵內部競爭,提升公司實力。而如果發展的不受控,這種注重業績與才華的文化就會破壞內部協作,因為人人都想要打擊競爭對手。與此同時,業績最佳的員工如果有不良行為,也往往會被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開頭性騷擾事件中的那名男性高層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在對 30 多名 Uber 前員工和現員工進行採訪,以及對其內部郵件、聊天記錄和會議記錄進行研究後,紐約時報發現了更多的細節,例如 Uber 某高層在一次奔赴拉斯維加斯的旅行中襲胸了多名女員工;一名主管在會議中發表了歧視同性戀的言論;還有一名經理曾威脅要用棒球棍敲掉一名業績表現不佳員工的腦袋。

Uber 性騷擾事件中的女主角蘇珊·福勒也在其博文中寫到,“每個經理都在和同級競爭,同事還試圖顛覆直接領導,好讓自己取而代之。”

此外,在上述卡蘭尼克與 Uber 專車司機發生爭吵的影音裡,我們也能看到卡蘭尼克指責那名司機稱“有的人不願意為自己的過失承擔責任,他們總把生活中的一切歸咎於別人。”

上述言論可見卡蘭尼克內心是極端強調個人努力與業績的,而這些也隨著卡蘭尼克的創業過程被寫入了 Uber 的企業文化中去,並逐漸畸形發展到今天的地步。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這種放縱、侵略性或是狼性文化在中西方歷史進程中,特別是在戰爭時期非常多見,我們可以從許多中外電影與電視劇中看到這種文化現象。

如果你對《投名狀》還記憶深刻,肯定不會忘記主角李連杰揮淚斬兄弟的鏡頭。當時,李連杰一方的起義軍被朝廷收編。在攻下一座天平天國起義軍的城鎮後,有部隊高層仍然延續了當年的土匪作風,結果被李連杰狠心斬首。《投名狀》講的是土匪變政府軍要改作風的問題,而放在 Uber 身上,映射的就是創業公司變行業巨頭後要改文化的問題。

畢竟,做大之後的 Uber 估值已經達到 700 億美金,擁有 1 萬 3000 名員工,在全球 70 多個國家的 400 多百座城市營運,不能再用創業公司 (或電影中土匪) 那樣的打法了。

浴血奮戰的 Uber

在上一部分,我們已經提到了 Uber 爆發性醜聞的原因在於其放縱、富有進攻性或是狼性的企業文化。那麼這種企業文化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答案與第二部分關於戰爭片的電影裡描述的一樣 — 經歷過浴血奮戰的人或是團隊最容易形成這種文化,而 Uber 則正是一家在戰爭中長大的公司。縱觀其發展歷程,則就是一部不斷與政府、計程車司機以及競爭對手對抗的歷史。

由於在巴黎一次打不著計程車的經歷,卡蘭尼克和好友加雷特·坎普於 2009 年創辦了 Uber ,最開始叫做 Uber Cap。他們與汽車租賃公司合作,做的是把閒置車輛往外出租的生意,隨後又發現社會上還有大量閒置司機,於是用中國的話說就是又做的起來網約車的買賣。

Uber 的網約車服務在 2010 年 6 月於洛杉磯上線,由於車型較好且價格公道, Uber 很快就將規模做了起來。但與中國的情況一樣,洛杉磯運管處 (交通管理) 在 2011 年 5 月找上門來了。因為沒有相關的計程車資質,Uber 被處以罰款。

但是卡蘭尼克轉身一想,要封殺 Uber 就是說明動了別人的蛋糕,這事兒能做。在得到了資本的支持後,卡蘭尼克隨後索性把 Uber Cap 改名為 Uber ,大刀闊斧地在美國擴張。2012 年, Uber 殺入了加拿大和歐洲等國家城市。2013 年,又陸續進入了新加坡、台灣、中國大陸以及東歐市場。

Uber 的快速發展進一步引起了資本的注意。2013 年 8  月, Uber 完成了自己的 C 輪 2.58 億美元融資, Google 入局。隨後的數年內, Uber 又陸續獲得了幾十億美元的融資,並引入了百度(Baidu, BIDU-US)、高盛(Goldman Sachs Group, GS-US) (Goldman Sachs) 、紅杉 (Sequoia) 、豐田 (Toyota) 等幾十家投資方。

與此同時,快速擴張也導致監管問題接踵而至。2014 年來,亞洲的韓國、泰國,歐洲的法國、德國、西班牙、台灣等都發起了對 Uber 調查或是禁令, Uber 被迫在全球幾十座城市停止/暫停營運。

但是 Uber 可並沒有乖乖的停止業務。網約車在很多國家與中國一樣,都是新生事物,並沒有明確的法律規範,有些部門在抓,但是政府也沒有一棒子打死。 Uber 一邊與全球的政府部門公關,另一邊仍然在偷偷營運。

事實上,政府怕的並不是新生事物出現,而是社會矛盾。因為 Uber 等叫車軟體的出現搶佔了傳統計程車司機的蛋糕,而失去了生意的計程車司機當然就鬧了起來。自 2014 年起,包括柏林、羅馬、巴黎、倫敦、墨爾本、紐約、北京、上海、西安、成都等幾十個城市都發生過計程車司機罷工抗議的事件。

而 Uber 的策略則是強硬對抗!一方面,由於計程車罷工, Uber 就順勢降低了叫車的價格,甚至採取免費策略,直接拉攏了一批客戶。另一方面, Uber 也向各國政府表示,如果停運 Uber ,故步自封的計程車行業將會加重乘客負擔,讓社會倒退至沒有 App 和智慧型手機的時代。他甚至還直言堪薩斯政府反科技!

那麼 Uber 的專車被抓了怎麼辦?卡蘭尼克也直接硬氣地為司機買單,並鼓勵繼他們續繼續開 Uber 。現在來看,全球計程車司機的抗議活動不斷沒有阻斷 Uber 的發展,反而還幫其做了免費宣傳,並拉攏了一批客戶 —  Uber 幾乎完勝。

事實上,政府與計程車司機並不是 Uber 最可怕的敵人 —  Uber 害怕的是同行。在行動網路發展迅速,發展出了滴滴與快的。在用了一場震驚的補貼大戰教育了用戶後,兩者於 2015 年 2 月合併為滴滴叫車軟體,並與 Uber 中國展開了貼身肉搏,爭取中國市場老大的地位。

網路的發展歷史已經證明,外國科技公司在燒了大把現金後,兩者背後共同的投資人促使滴滴最終吞併了 Uber 中國, Uber 兵敗中國。

按照卡蘭尼克的意思,放棄中國市場是為了更好聚焦全球市場,這樣看來, Uber 還能作為全球老大。但是其稱王的道路並不簡單。

在印度,Ola 復刻了滴滴的戰術,在去年 9 月吞併了行業第二名,並放棄其他業務專心與 Uber 印度競爭。目前,Ola 已經獲得了老虎基金、軟銀、DST、新加坡主權基金的支持,兩者還未分出勝負。

在滴滴收購了 Uber 中國後,東南亞叫車巨頭 Grab 的 CEO 直接發文評論稱不能用單國思維解決多國問題。目前,Grab 已經獲得了近 30 億美元融資,在擁有 6 億人口的東南亞搶佔了 30 多座城市,而為了突出本土優勢,Grab 還在一些經濟落後地區推出有打三輪車和摩托車服務,真的在地。

20176151813306341
(Grab 的摩托車服務)

在歐洲, Uber 面前站著另外一個對手 Gett。這家公司在去年剛剛獲得大眾集團 3 億美元融資,並且聲稱在以色列、倫敦、莫斯科等地擁有優勢。其 CEO Shahar Waiser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更是表示自己在歐洲共享叫車軟體市場處於第一的位置。

那麼 Uber 的老家北美情況如何呢?

至少 Uber 還不能做到滴滴這樣高枕無憂。其本土對手Lyft一直存在,並且獲得了通用、捷豹路虎等車廠的資本支持。雖然 Lyft 一直都屈居美國市場老二的位置,但 Uber 一直就是幹不掉它,總得花費精力與金錢與之競爭。

而有意思的是,滴滴、Lyft、Ola、Grab 還成立了一個所謂的反 Uber 聯盟···,而滴滴更是與 Lyft 打通了自己的服務體系,即滴滴用戶去美國能打 Lyft,而 Lyft 用戶來我天朝也能使用滴滴。當然,由於滴滴收購 Uber 中國後,實際上已經變成了 Uber 全球的股東,這個聯盟目前還沒有搞出太大的動作。

所以, Uber 雖然估值最高且攤子最大,但是由於營運範圍廣,其在單一市場能夠聚集其的力量也就更加分散,容易被滴滴、Ola 這種本地企業集中力量超越。

現在, Uber 的發展態勢就已經一目瞭然了:其不僅在與全球各地政府斡旋,還受到來自滴滴、Lyft、Ola、Grab、Gett等一系列地方叫車軟體巨頭的單點集中打擊,可謂是焦頭爛額腹背受敵。

在這種發展態勢下, Uber 當然需要富有進攻性、富有狼性的文化去支撐自己的發展,甚至都可以說 Uber 是在行動叫車軟體的戰場裡經歷了浴血奮戰打出來的企業都不為過。

卡蘭尼克:寫在骨子裡的反叛

話說回來,創業公司的文化一定都是創始人所奠定的。卡蘭尼克的成長與創業經歷也塑造出了他身上富有侵略性的狼性文化。

據報導,卡蘭尼克天生聰明,在 6 歲的時候就能寫代碼編程式。1998 年,他與賈伯斯 (Steve Jobs) 等天才一樣,從全美最好的公立大學之一的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輟學創業了。第一次,他與小夥伴做了全球第一個 P2P 下載網站 Scour.net,現在來看就是盜版下載的“勾當”,並且還拿到了數千萬美元的風險投資。

20176151813313710
(SCOUR 時期的卡蘭尼克)

這在美國可是大事兒。2000 年,Scour 被 29 家好萊塢公司起訴,並被索賠 2500 億美金 (相當於一個小國的 GDP 了) …,於是,卡蘭尼克第一次創業以失敗告終。

年輕氣盛的卡蘭尼克當然不願意放棄,1 年後,他就召集原班人馬創辦了 Red Swoosh,這次做的是合法業務 — 幫助企業改進文件傳播方式,節省服務器開支。但鬱悶的是,Red Swoosh 的一名投資人碰巧因為 911 事件去世,Red Swoosh 資金鏈斷裂。為了讓公司活下去,卡蘭尼克想盡一切辦法節約資金,甚至,甚至是不給員工繳納個人所得稅。

隨後,卡蘭尼克的員工一個接一個離職。但是他仍然堅持每天給數百家公司打電話推銷業務,並且一幹就是六年。後來為了紀念這段日子,卡蘭尼克還在一雙襪子上印上了“流汗、流血、吃泡麵”的句子。此外據說卡蘭尼克還因此留下了後遺症,一到晚上耳朵就會耳鳴。

6 年的堅持終於換來了成效。Red Swoosh 隨後被 Akamai Technologies 以 2300 萬美金收購。卡蘭尼克掙到了一大筆錢,並且馬上就去環遊世界了······。

你看,是不是典型的拚死工作,拚死享樂主義。

而有意思的是,卡蘭尼克有一段還一直用小說《源頭 (The Fountainhead) 》的封面作為Twitter的頭像。而《源泉》講的故事也是一個擁有創造性,但是卻不被認可的建築師與主流社會抗爭的故事。

很明顯,卡蘭尼克也在通過《源泉》表達自己不覊的心態。隨後,他去了西班牙、葡萄牙、日本、希臘、冰島、夏威夷、澳洲以及巴黎。

對,作用千萬美元資產的卡蘭尼克就是在巴黎遇到了一次打不到車的情況,於是一怒之下創辦了 Uber ,並且回到了開頭的故事。

結語:Uber  2.0

從本文的梳理來看, Uber 目前存在的一系列醜聞與事件都是 Uber 發展過程中的必然。

一方面,如果沒有卡蘭尼克天生的反叛性格, Uber 在第一次被洛杉磯交通局叫停時就關門了。進而也不可能頂著全球幾十個國家與地方政府的壓力持續營運,並且在全球持續爆發的計程車司機抗議活動中獲勝。

他的反叛性格讓 Uber 得以快速發展起來,並且暫時拿到了一個第一名的頭銜。

與此同時,卡蘭尼克這種拚命幹活的性格自然會衍生出了縱情享樂的思想,所以他在 Uber 發展的過程中也不斷地將自己的性格與思想寫進了 Uber 的企業文化裡面,進行在企業做大之後被媒體放大。

很明確的是, Uber 已經不是一家創業公司了,卡蘭尼克或者 1.0 版本的 Uber 已經過去了。 Uber 需要按照巨頭的模式,通過精細化的營運才能保證自己在叫車軟體領域的地位。

而這也是許多英雄人物或是爭議人物的宿命。

新芽》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新芽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新芽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