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基金ETF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全球總經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理財商業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消費信用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保險稅制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房產生活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WHO 全球 2019 十大健康威脅,空污位列首位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好奇心日報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好奇心日報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WHO 全球 2019 十大健康威脅,空污位列首位

2019 年 2 月 21 日

 
展開

世界衛生組織(WHO)近日公佈了 2019 年全球健康面臨的十大威脅。雖然只有 “流感大流行” 一項也出現在了 2018 年的十大威脅榜單中,但 2019 年榜單列出的威脅大多也都長期困擾著人類。

空氣污染被視為最大的環境威脅。世界衛生組織表示:“全世界十個人裡有九個每天在呼吸受污染的空氣。”

與流感大流行和空氣污染相比,“疫苗猶豫” 這個榜單上的威脅對人們而言相對陌生。所謂疫苗猶豫,指的是對接種疫苗持有抵觸或者猶豫態度。這種態度使得人們在預防疾病方面已取得的成果出現倒退。近年來一些國家的疫苗接種情況不佳,導致一些本已有效控制的疾病發病率再度上升。

其他的威脅還包括非傳染性疾病、脆弱和易受損的生存環境、抗生素耐藥性、伊波拉等高威脅病原體、落後的初級衛生保健、登革熱和愛滋病。

2018 年的威脅也並沒有散去,某種程度上,今年的伊波拉和去年 “衝突中的衛生服務” 說的是同一件事情。營養不良和瘧疾的名字雖然沒有出現在今年的威脅中,但空氣污染和抗生素耐藥性等威脅也都和它們聯繫在了一起。

空氣污染和氣候變化

空氣污染被世界衛生組織認為是 2019 年度最大的健康威脅。人們吸入空氣中的污染物會導致肺部、心臟和大腦受損。由空氣污染引起的癌症、中風以及心臟大腦疾病每年會導致 700 萬人的死亡。這其中 90% 的死亡發生在中低收入國家,這些地方因工業、交通、農業以及家庭爐灶燃料產生的污染排放尤甚。

空氣污染一定程度上也導致了氣候變暖。在 2030~2050 年間,由氣候變化引發的營養不良、瘧疾等疾病預計會造成 25 萬人的死亡。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去年 10 月發布了一份報告,從科學角度評估寫入 2015 年《巴黎協定》的那個到本世紀末把全球平均氣溫升高控制在 “1.5°C” 的目標究竟意味著什麼,以及該如何實現。《巴黎協定》把升溫控制在 2°C 以內作為底線,同時把 1.5°C 作為一個 “跳一跳爭取夠到” 的高階目標。

報告中的數據並不那麼樂觀——以目前各國根據《巴黎協定》要求制定的截止到 2030 年的減排承諾(國家自主貢獻, 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無論之後的承諾為何,到 2100 年的人為因素導致的升溫可能達到 3~4°C。

在這之後兩個月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 24 次締約國會議(簡稱 “COP24”),近 200 個締約國就一份旨在確保《巴黎協定》原則實施的 “規則書” 文本達成共識。各方同意追求在本世紀末將全球升溫控制在比前工業化時期不高於 2°C,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追求 1.5°C 的目標。今年 9 月即將在紐約舉行的聯合國氣候峰會則將對加強減排作進一步決定。

非傳染性疾病

以糖尿病、癌症和心臟病為代表的非傳染性疾病與全球 70% 的死亡(4,100 萬人)相關,其中包括 1,500 萬年齡在 30~69 歲的人。在這 1,500 萬過早死亡的人中,85% 來自中低收入的國家。

五個主要因素造成了疾病的肆虐:煙草的頻繁使用、缺乏身體運動、過度飲酒、不健康的飲食習慣以及空氣污染。這些因素同時也會引發精神健康問題。而發生在青少年身上的精神問題往往不易被發現——在 15~19 歲青少年的死亡中,自殺已取代謀殺成為了僅次於事故的第二大原因。

流感大流行

1918 年由一種稱為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Spanish flu)引起的傳染病造成了全世界約 5 億人感染,導致 5,000 萬到 1 億人死亡(當時世界人口約 17 億人)。

西班牙流感。圖片來自:Wiki Commons

人們一般不會把流感和極具殺傷力的疾病聯繫,不過數據顯示,每年仍有 25 萬至 50 萬人因此死亡。每一年季節性流感情況不同,動物宿主也可能引發流感病毒的進一步傳播,離我們最近的一次全球性流感疫情是 2009 年的甲型 H1N1 流感,它是一種新型流感。去年 9 月,一架從迪拜飛往紐約的飛機上,多達 100 名乘客和機組人員出現了發燒、咳嗽、嘔吐等症狀,降落後被美國當局隔離。機上 19 人確認患病,10 人送院治療。這 10 名患病者感染了流感。

鑑於病毒的變異性以及它在自然界中的持續存在(一般認為野生水鳥是病毒的最大宿主),專家們一致認為,出現象 1918 年傳染性強、致命性高的流感大流行只是時間問題,甚至情況會更糟糕。

只是人們不知道它具體會何時到來,又會有多嚴重。人們只能做一些有根據的猜測——114 個國家的 153 個公共衛生機構共同開展了全球監測和應對工作。

脆弱和易受損的生存環境

世界上 22% 的人口,也就是 16 億人居住的地方因為災害、飢荒、戰爭等長期危機以及薄弱的環境導致他們無法受到基本的健康保障。

拿備受戰火摧殘的敘利亞舉例。超過 100 萬敘利亞人民逃到黎巴嫩尋求避難,只是當他們到那里後才發現,環境依然艱辛。這導致了許多在臨時搭建起來的營地中居住的難民的死亡,其中包括一名半個月前在暴風雨中跌到河裡溺水而亡的 8 歲敘利亞女孩。聯合國難民署估計,至少 1.1 萬人受到了惡劣氣候的影響,超過 15 個營地完全被水捲走。

抗生素耐藥性

當細菌、病毒、真菌與寄生蟲等微生物產生變化,導致用於治療的藥物無法發揮療效,就會產生 “抗生素耐藥性”(antimicrobial resistance)的現象。微生物一旦對於多種藥物產生耐藥性時,就衍變成了 “超級細菌”(super bug)。

抗生素耐藥性是由於對抗生素的濫用引起的—— 全球抗生素人均消耗量在過去 15 年增加了 39%。而抗生素耐藥性意味著許多已受到控制的傳染病,如瘧疾、結核病、淋病等都可能捲土重來。

每年約有 160 萬人死於結核,其中部分的死亡便是由於抗生素不再有效導致的。2017 年,利福平(Rifampicin)——抗結核最有效的一線藥物——對大約 60 萬結核病例無效。這些患者中又有 82% 的人患的是耐多藥結核病,它至少對異煙肼(Isoniazid)和利福平這兩種最為有效的抗結核藥物沒有反應。

伊波拉等高威脅病原體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該病死亡率約為 50%,在以往疫情中出現的死亡率從 25% 到 90% 不等。就在人們以為伊波拉已經遠去的時候,剛果兩個地區在去年爆發了伊波拉疫情,病毒在這兩個地方都肆虐到了人口超過 100 萬的城市,其中一處伊波拉的發生地還處於戰爭衝突區域,這更是讓救援工作舉步維艱。

伊波拉患者隔離治療。圖片來自:pixabay

落後的初級衛生保健

初級衛生保健理應能夠提供全面實惠的保護,不過一些國家在這方面做得併不盡如人意。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是一些中低收入國家缺乏資源,也可能是在過去幾年對單一疾病的重視導致了對整體的忽視。

2018 年 10 月,世界衛生組織在哈薩克召開了全球初級衛生保健會議,重申了 1978 年《阿斯塔納宣言》的重要性。雖然 40 年前的《阿拉木圖宣言》為初級衛生保健奠定了基礎,但過去四十年的進展並不均衡。世界至少有一半人口無法獲得基本衛生服務,其中包括針對非傳染性和傳染性疾病、婦幼健康、精神衛生以及性與生殖健康的衛生保健服務。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執行主任亨麗埃塔.福爾(Henrietta Fore)說: “雖然今天的世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益於兒童的健康,但每年仍有近 600 萬兒童在五歲之前死亡,且其中大部分都源自可預防的原因,還有超過 1.5 億兒童發育遲緩。”

疫苗猶豫

這種態度使得一些國家的疫苗接種情況不佳,導致一些本已有效控制的疾病發病率再度上升。麻疹病例在全球範圍內上升了 30%,這背後少不了對疫苗排斥的態度。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2018 年前十個月,歐洲確診了 5.4 萬名麻疹病患,是 2017 年全年總和的兩倍,達到了 20 年來的新高。2015 年春天,在美國已絕跡多年的麻疹也重新出現,並造成了 12 年來第一例兒童死亡。

據《金融時報》的報導,在過去十年時間里美國不願給孩子接種疫苗的家長數量正在上升,而因為所謂的信仰原因沒有接種疫苗的兒童數量增加了三分之二。除了所謂的信仰外,相當一部分家長認為現在接種疫苗帶來的健康風險已經比所獲得的保護效用要高,不過事實上,副作用發生的機率極低。反疫苗陰謀論也推動了猶豫的態度。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說法,疫苗是 “最划算” 的疾病防控方法之一,目前每年可預防 200 萬至 300 萬例死亡。如果全球疫苗接種覆蓋率能得到進一步提高,還可額外避免 150 萬人死亡。

登革熱

登革熱是一種由登革熱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此病毒經由蚊子傳播給人類。登革熱常見於熱帶及亞熱帶地區。雖然早期的治療可以將登革熱病的死亡率控制在 1% 以下,但是近幾十年全球登革熱發病率大幅度成長。登革熱在孟加拉國 2018 年造成的死亡人數創下了該國近 20 年的新高。它還逐漸在向溫和氣候的地帶轉移,目前 40% 的世界人口面臨登革熱的危險。

愛滋病

雖然對愛滋的研究不斷取得成果,2018 年,日本科學家找到了滅活 HIV 病毒方法,這一年也有多款抗 HIV 的藥物上市,但是人們依然飽受愛滋病的威脅,每年約有 100 萬人死於愛滋病毒相關病症。目前全世界共有 3,700 萬愛滋病毒感染者。

好奇心日報》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好奇心日報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好奇心日報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