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優秀的人,大都不合群
最成功的人,是最善於獨立思考的人。
獨立思考這個詞,已經用爛了。但考慮到人類群居社會屬性,我們的思考,無時不刻的受著各種因素的干擾。哪怕是再有智慧的人,也不敢說自己的思考,到底有多少獨立性的價值。
但我們知道,如果做不到獨立思考,就會降低思維質量,讓我們生活在極度的鬱悶與巨大的壓力之下。不要鬱悶,要快樂;不要壓力,要輕鬆自如的應對生活。必須要掌握獨立思考的基本技能。
分辨什麼妨礙思考
要學會獨立思考,第一步,得弄清楚是哪些因素,妨礙了我們的思考:
第一個,無所不在的人際控制。總有些人,希圖以控制你的方式,擴大他的生存空間。
第二個,社會環境的自然控制。人是社會的人,受著周邊環境的自然影響。覺今是而昨非,就是隨著環境的變化,發現自己先前的愚蠢。
第三個,日常習慣的控制。固有的習慣,構成我們的生活方式,但恰恰是這種日久成習,讓我們智商萎縮。
第四個,自然情緒控制。人是真性情的人,有著自然而然的喜怒哀樂,好惡觀感。但過於情緒化,就會降低理性,讓我們淪為情緒的奴隸。
第五個,固有觀念控制。隨著人的成長,經驗構成日常觀念,固化我們的大腦,這種固化度越高,越是讓我們思維僵化。
第六個,個性控制。人的社會化程度越高,越容易適應環境。但這種適應,又對我們個性化造成衝擊,所以人類天然有著對抗社會化的本能。
第七個,大腦固有的缺陷控制。許多道理,我們都明白,但大腦不是如你所期望的那樣工作,它始終遵循固有的模式。
意識到妨礙我們獨立思考的這幾個障礙,經常性的掃描檢索,久而久之,就會推進自己的思維遞進,形成獨立思考能力。
人際包袱
馮侖曾舉過一個例子。例如,你開車不小心違規了,按理說該罰款 50 元(人民幣,下同)。但現場的交通警察,是你的好友,當即大手一揮:自家兄弟,有我在,就走。你心花怒放,到底是自家兄弟,一下省出 50 元錢,有面子!但這面子,是需要埋單付帳的。
過不多久,警察找上你:大哥,你弟妹在家閒著,沒工作,能不能安排在你們公司?那就安排吧,不過每月多支付一千來塊。警察兄弟的妻子,安排進了公司。但沒過兩個月,警察電話打過來了:我說兄弟,你公司是怎麼回事?怎麼管理那麼混亂呢?你弟妹在你公司,天天被人欺負,她不就是學歷低點嗎?學歷低也是人,也有人權!
你看這個,你沒辦法了,只好電話裡好言好語商量:你看兄弟,這樣好嗎?弟妹就不用來公司了,但薪資我給她照開,一年我給她兩萬四(人民幣)。馮侖說:你看看,不過 50 塊錢的事兒,讓你給弄的,每年開出兩萬四的大洞,人家還不願意。為什麼會這樣呢?就是因為人際關係包袱!
如何控制人際關係包袱?
有些人,就是通過人際交往,控制別人。無非不過是我幫了你,你在情面上也得幫我。但他幫你是舉手之勞,甚至是慷公家之慨,可你幫他,卻會陷入到事務黑洞中,往往還滿足不了對方的預期。
人際控制,無處不在。如果你太愛面子,太想討取別人的歡心,太渴望別人的認可,太擔心被別人輕視,太猶柔寡斷,逢事不敢拒絕,總之就是自我太脆弱,總難免淪為人際控制的獵物。
如何應對呢?首先要淡化你的焦慮感、恐懼感和負罪感。其次要接受成年人的商業法則,不輕易麻煩別人,也拒絕任何人的隨意要求。你在這世上的一切行為和能力,都是有價值的,別人也如此。永遠要尊重別人的價值,同時也尊重自己的。當這種商業法則構成你的處世原則,就不再會遭遇人際關係。
群眾效應
人際控制易於打破,但環境因素就比較難。網路上有個影片,一群人在診所門外,等候就診。這時候來了位女士,她很驚奇的發現,診室門外有盞鈴,規律性的發出嘟嘟之聲。每次鈴聲響起,所有候診的人,全都起立,微微躬腰——實際上這些候診人群,全都是托,是實驗者安排來,迷惑唯一的實驗女士的。
起初,女士還不肯從眾,獨自坐著。但鈴聲越來越急促,周邊的人規律性起立,越來越緊張,越來越嚴肅。終於,女士頂不住了,也隨之起立,躬腰。就這樣,誘導實驗者的人員一個個退場,而新的患者不斷來到。
很快,診室門外,全都是真正的患者。所有的患者,都隨著女士的動作,聽到鈴聲就起立,躬身。這個就叫從眾效應,又稱羊群效應。從小,我們生活在群體環境中,師長要求我們必須從眾,一起進教室上課,一起到操場上做操。特立獨行者,必遭嚴懲。久而久之,我們已經習慣於跟隨別人——但正如我們所知,成就事業者,恰是那些拒絕盲從,跳出羊群效應的人。
如何跳出羊群效應?無非不過是釐清真正的社會規則,與臆想之區別。真正的規則,無非不過是個人權利的邊界——有意思的是,從眾效應最強的人,恰是最不尊重他人權利的人。他們會以為權力無遠弗界,而個人的權利不算什麼。但事實上,只要你意識到權力只在固有範圍內行使,腦子就會明晰起來。
突破習慣
第三個是突破固有習慣的。例如我們習慣於省錢,寧不惜住距離公司極遠的地方,每日無休止的奔波,累成狗一樣,精疲又力盡。看似省錢,卻因為讓自己過度疲勞,再也沒餘力學習進步,反而失去了更多更好的機會。
每個月向自己最頑固的習慣,發起挑戰。去沒去過的地方,看沒看過的風景。讀本從未想像過自己會讀的書,結識意想不到的人。習慣不過是固有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變了,習慣自然而然改變。
情緒控管
第四個,一定要知道自己要什麼,並且擺脫情緒控制。
蔡康永曾為那些失陷於強烈情緒的人,寫過一段話:
學校爛,上課悶,你就從此拒絕學習和閱讀,以示抗議嗎? 搞錯方向啦。他們教學失敗,那是他們搞砸他們的工作。你拒絕學習和閱讀,你是在搞砸你的人生啊。這不是抗議,是自殘,你抗議的對象無感,而你自己嘗苦果。就像你連續吃到三家爛餐廳,難道你就從此絕食,以示抗議嗎?
道理我都懂,臣妾做不到,這該怎麼辦?
好辦,牢記一條準則:表達你的情緒,而不是情緒的表達——例如,你可以告訴對方:你的做法讓我很不爽,而不是大吼大叫:你想幹什麼?再敢這樣信不信我揍你?一定要記住,讓對方知道你的情緒,但不是以極度的情緒化,激起對方的對抗。
突破舊有觀念
第五個,突破固有觀念控制。例如,你堅信為富者不仁,突然聽人說:知道嗎,大富豪扎克伯格,有夠無恥,他買了片地,竟然到法院起訴,要驅逐土地上的原住民。你一聽這個,頓時就爆炸了。你看看,早知道扎克伯格不是好東西,他口口聲聲歡迎難民入境,卻要把窮人從家裡趕出去,真是虛偽透頂!
聽了與自己觀念相符的消息,就立即接受。但這個消息是假的。也不能說假,實際情況是,扎克伯格真的起訴了,這事不假。但實際上,那座地盤上只有一個居民,而且扎克伯格是和這唯一的鄰居,聯名起訴。
那他們起訴哪個?扎克伯格和鄰居的聯名起訴,只是個手段。目的是把他購買的土地上有可能存在產權爭議的事主兒,給找出來。因為土地產權極為複雜,有些人把地賣給你,聲稱自己擁有所有產權,但實際上,他遠在天涯海角的七大姑八大姨,或許都有部分產權。如果不找到這些人,說不定以後會有麻煩。
可你如果想找到這些人,根本又不可能,你怎麼知道哪些人,他們在哪個國家?擁有你購買的土地幾成產權?找又不找不到,不找又不行,所以美國通行以起訴的方式,讓法院幫自己找。如果找到了人,那大家趕緊坐下來商量,看看這事到底該怎麼辦。
你相信什麼,或是不相信什麼,只是固有的觀念而已。而你的觀念,不過是昔年成長時的積習,與現實世界,是有很大距離的。
保持懷疑態度
一旦堅信不疑之時,多半可能錯了。
個性控制
第六個,要突破自我的個性控制。人的成長,是一邊接受社會觀念,一邊與之對抗的過程。最完美的人生,莫過於歷盡滄桑,卻仍然保持著心靈的童真。但有時候,人產生長不是這麼理想,往往是吃盡千般苦頭,仍不改昔年的蠢萌。
要走過這個關口,就必須認知人性。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換位思考,不要再假定每個人都和我們一樣,他們各有各的經歷,各有各的難處。當你的思考能夠容納不同的思維模式,這一關就算過了。
對抗大腦固有缺陷控制
最後一步,是對抗大腦的缺陷。大腦有它固化的神經運作模式,我們見賢思齊,但大腦難改初衷。我們發誓要讓自己獲得智慧,獲得自由,但大腦的運作,仍然是在幾個固有的溝回中,兜來繞去。所以許多人,發了半天的誓,大腦根本不配合。
聽起來,這一關好難。
但實際上,這一關是最容易的。只要記住大腦運作時的三個死循環,差不多就可以了:
第一個死循環:大腦對我們固有的一切,迷戀到無法自拔的程度;
第二個死循環:大腦不太留意我們得到了什麼,但卻緊抓著我們失去什麼不放;
第三個死循環:大腦以自己為衡量萬物的標準,一切以自己為中心。
縱然是再有智慧的人,每天也是在這三個陷阱裡兜來繞去。但有智慧的人,知道自己在溝裡,會微笑面對自己的錯誤。而疏離於智慧的人,卻難以意識到自己錯了。
總結
重複前面的內容,獲得獨立思考能力,大致要通過七道關卡:
第一是突破人際關係束縛,第二是突破環境因素控制;第三是突破習慣,第四是突破情緒失控;第五是突破觀念,第六是突破個性,最後是與大腦天然的不足做長久性的對抗。
到此我們可以明白了,所謂獨立思考,並非是一個固化的狀態,而是一個持續行進的過程。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哪怕擁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哪天一個不留神,也會陷入到人際控製或是情緒控制的泥坑里,做出不是那麼獨立的思考。
要達到何種狀態,才能夠得窺獨立思考的境界?這個答案是不確定的。能夠確定的是,你在這方面考慮得時間越久,浸淫得越深,大腦就會越來越明晰,思維就會越來越敏捷。你的人生事業,就會越來越容易。相反,則相反。
《雪球》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