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基金ETF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全球總經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理財商業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消費信用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保險稅制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房產生活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什麼是藝術?群眾募資與專家觀點驚人一致
作者 K@W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K@W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K@W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什麼是藝術?群眾募資與專家觀點驚人一致

2016 年 4 月 3 日

 
展開

相隔150年出版的兩本書對群眾這個群體提出了迥然相異的觀點。查爾斯.麥凱(Charles Mackay)出版於19世紀的著作《異常流行幻象與群眾瘋狂》(Extraordinary Popular Delusions and the Madness of Crowds),論述了群眾的非理性特質,這種特質在1637的荷蘭“鬱金香狂熱”(tulip mania)等各種投資泡沫中屢見不鮮。

達人分享-專業機構-群眾-瘋狂-聰明

但詹姆斯·索羅維基(James Surowiecki)在其2004年出版的《群眾的智慧》(The Wisdom of Crowds)一書中則表述了截然相反的觀點。他認為,當人們協同工作時會帶來更好的結果。維基百科(Wikipedia)就是集體意識(hive mind)的潛能的例證—學術研究表明,維基百科的內容可與專家創作的內容媲美

那麼,群眾到底是聰明,還是瘋狂呢?華頓商學院教授伊森·莫里克(Ethan Mollick)在其題為《智慧還是瘋狂?在藝術資助中群眾與專家的對比》(Wisdom or Madness? Comparing Crowds with Expert Evaluation in Funding the Arts)的論文中探討了這一主題,這篇論文由莫里克和哈佛商學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教授拉馬納·南達(Ramana Nanda)合作完成。本篇論文試圖通過對群眾和專家兩個群體的藝術判斷力進行比較,以期瞭解他們之間藝術品位的差距到底有多大。論文的作者研究了在3年的時間裡希望通過募資網站Kickstarter獲得財務支持的120個戲劇專案的情況。

他們發現,群眾和專家支援專案的一致性頗為引人注目。“我們發現,一般來說,群眾的資助決定與專家對同樣專案的評估往往不謀而合。”他們在論文中寫道。“得到群眾資助的項目,往往也能獲得專家的高評分……也更可能獲得來自專家的資助。”所以說,就這一領域來說,群眾通常更聰明而不是瘋狂。

華頓知識線上最近與伊森·莫里克討論了這篇論文記述的研究成果。

以下即為本次訪談經編輯的文字版。

華頓知識線上:請和我們談談你們這篇論文的主題吧。

伊森·莫里克:在這篇題為《智慧還是瘋狂?》的論文中,我們試圖破解一個最近出現的有趣迷局:根據某些測評標準,2012年前後,通過Kickstarter等募資網站流向藝術領域的資金,比為藝術提供資助的主要政府組織國家藝術基金會(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提供的資助更多。這一現象提出了一個重要問題:這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我們會得到更多的優秀藝術,還是更多的糟糕藝術呢?更多的藝術會得到資助嗎?當你從一個純粹的專家系統轉換成同時也有群眾參與其中的系統時,會出現什麼結果呢?

華頓知識線上:你們這篇論文的重要發現是什麼呢?

莫里克:(拉馬納·南達)和我找了一組評審專家—他們中有評審國家藝術基金會資助專案的評委,有評論專家,還有參與知名戲劇獎項評審的專家,我們請他們評估募資網站Kickstarter上的項目,之後,看看他們的選擇是否與群眾資助的項目具有一致性。

我們從中發現了幾個很有趣的現象。首先,群眾和專家的觀點通常而言都是一致的。我們起初認為,專家喜歡的東西和群眾喜歡的東西之間可能存在巨大的差異。事實證明,結果並非如此。兩個群體喜歡的東西非常相似。而他們之間之所以會出現分歧,大多數時候也是因為群眾願意資助的專案是專家不願意資助的專案。所以說,群眾實際上資助了更多的藝術活動,他們資助的門檻更低。

當我們隨後跟蹤這些專案時發現,那些群眾資助的專案失敗的可能性稍高一些,不過也更可能取得巨大的成功—比如贏得知名戲劇獎項,或者走進外百老匯。事實上,在選擇項目方面,群眾的表現算是非常出色,只是項目的結果差異性很大:有些大獲成功,有些最終失敗。

華頓知識線上:如果有的話,哪些結論讓你們感到吃驚呢?

莫里克:我想,我們想探究的主題,是想解答相隔100多年出版的兩本書提出的一個問題。

19世紀出版了一部名為《異常流行幻象與群眾瘋狂》的著作。該書通過檢視荷蘭“鬱金香狂熱”和“龐氏騙局”(Ponzi schemes)等現象,試圖弄清為什麼大眾會如此瘋狂。2004年,詹姆斯·索羅維基的《群眾的智慧》一書面世,該書的主題是為什麼群眾比個人更聰明,為什麼我們應該群體決策。

這是對比鮮明的兩個有趣觀點。一方面,你或許認為群眾有其固有的瘋狂,這種瘋狂也讓人們深受其苦。人們總是追逐有趣的想法。在戲劇界,你會覺得這種情況會不時發生,我們訪談的幾位專家則肯定地認為,這種情況確實會發生:群眾常常會資助網路跳舞貓咪這類在線上很熱鬧的音樂劇。

而另一方面,你可能會認為群眾實際上很聰明,人們合在一起會比個人更聰明。他們會做出絕妙的決策,而且往往比專家的決策更出色。我想,很有趣的是,我們發現了更多支持群眾很聰明而不是很瘋狂的證據,即便在這個非常主觀化的戲劇界也是如此。

華頓知識線上:你們的研究發現有什麼現實意義嗎?

莫里克:以往由專家把持的決策權,現在越來越多地放到了線上社群的手中。你可以想像一下募資以及募資在戲劇界如何取代專家的判斷以及在某些情況下取代風險投資的情形。很多以前由專家做的事情……現在我們都可以把它們放到社群(讓群眾)幫我們解決問題了。

達人分享-專業機構-電影募資

就何時社群的決策比專家的決策更出色,以及何時兩者的決策不分伯仲的問題,我們尚所知不多。我們的一個有趣發現是,在戲劇界這個非常主觀化的領域,一個你認為高級文化和低級文化存在巨大反差的領域——也就是一個戲劇行家喜歡的東西與大眾鍾情的東西迥然相異的領域——即便在這樣的一個領域中,似乎群眾也能為決策貢獻價值。群眾讓這個領域降低了門檻,群眾可以民主化地參與進來。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可能也適用於其他的特定領域。

華頓知識線上:你們的研究與對這一領域之前的研究有什麼區別呢?

莫里克:非常有趣的是,儘管這本著名的著作論述的是群眾的智慧,但關於群眾是否聰明的大部分探討往往都是以專家為中心展開的,也就是說關注的是專家的決策過程。有些很有趣的工作……不妨看看維基百科這樣的事物,人們發現,維基百科非常聰明,不過這還是一個沒有得到什麼深入研究的領域。

募資還是個新生事物,對這一領域的研究還很少。探究(群眾是)聰明還是瘋狂的總體設想是個新奇的課題。試圖解讀這個重要性不斷增加的現象是研究的第一步。

華頓知識線上:你們準備怎麼進行後續研究呢?

莫里克:我對群眾這一課題——也就是網路社群是怎麼運作的以及我們怎麼讓他們的工作更出色的課題——非常感興趣。他們可以取代什麼樣的專家和標準化組織呢?我們還有很多問題需要探究。我們仍然在努力破解下面這些問題:“它能做些什麼呢?”它能讓我們完成以前無法完成的什麼工作呢?公司怎麼利用它呢?政府怎麼利用它呢?個人怎麼以有影響的方式參與到這些領域的事務中去呢?我們怎麼阻止負面行為呢?很多非常有趣的問題我都想去解讀並深入探究。

Knowledge@Wharton》授權轉載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K@W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K@W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