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上市公司財務指標中,選出一個最容易受大部分投資者關注的,那就是業績的成長率了。很多投資者不僅希望公司的業績每年都能成長20%,每個季度也要成長20%,如果一個季度沒實現,股價就跌給你看。那麽,成長真的總是好事情嗎?
已故經濟學家楊小凱將資本主義分為「好資本主義」和「壞資本主義」,政府機會主義、收入分配不公、後發劣勢、政治壟斷是區分好壞資本主義的主要特徵,好資本主義促進經濟的持續發展,而壞資本主義不能帶來長期成功的經濟發展。相應地,我們可以把企業的成長也分為「好成長」與「壞成長」,好的成長不斷給股東帶來更多的價值,壞的成長則毀滅價值,對企業的長期發展是負面作用。什麽是「壞成長」?我們不妨根據經驗列舉一些壞成長的類型。
加槓桿背負債務風險來迅速擴張。近兩年,A股市場一大批債務爆雷的公司,有些公司看起來過去一直是業績高速成長的好公司。為了業務快速擴張,背負了過度的債務,一旦遇到形勢發生變化,當信貸政策收緊,無法借新還舊或展期,現金流無法覆蓋到期債務時,企業就可能突然倒下。
通過眼花撩亂的併購來促進成長。2019年以來的商譽爆雷潮,就是對過去盲目收購的還債。併購本身不一定就是壞事情,高質量的併購反而會促進企業的長期發展。但是未來成長或者為了講故事、賺快錢而去併購,產生的所謂商譽可能本身並不存在,大多是毀滅價值。
通過不斷加大資本支出不惜犧牲投資報酬率來促進成長。A股市場上大多數企業上市以來的確維持了比較好的成長,但是成長的背後是不斷地融資,向股東要錢並沒有錯,但融資帶來的只是營收的成長,投資報酬率和凈資產報酬率則是非常低。這種成長價值不大,就像利息率不斷走低的銀行存款,為了保持利息的成長,不斷增加本金就可以。
通過惡性多元化來促進成長。一些企業什麽能賺快錢就去做什麽,什麽是風口就去做什麽,業務可以橫跨房地產、P2P、電競、幼兒園、人工智能、大健康和虛擬現實。主業不行還可以炒股票、炒房地產。這些企業也許短期內可以維持不錯的成長,但不可能持久。
通過鋪天蓋地的營運銷售而非產品的口碑來促進成長。脫離實際使用價值,甚至進行虛假宣傳的藥酒、茶葉、保健品、奢華手機,中國收「智商稅」的生意模式有太多。營銷確實能在一定時期收割一群不明真相的群眾,但難以長久地收割。
不在乎盈利只追求規模迅速擴大,吸引更多資本。一些O2O項目、共享單車、互聯網咖啡、互聯網租房等一大批創業企業,他們寧願每單業務大幅虧損,只要把規模做大、聲勢做大,就會有更多的資本來接盤。
這成了一種新的商業模式:通過燒錢迅速擴大規模,碰瓷挑戰行業領軍者,推高估值持續融資,成功上市收割普通投資者,最終套現離場。實際上,在很多規模經濟效應弱的行業,吹大的規模並沒有顯著降低單筆生意的不變成本。每做一單生意,都是價值的毀滅。一旦把價格恢復到正常商業模式的水平,就會發現依靠補貼吸引來的消費者如同曇花一現,真實的規模和市場份額其實非常小。
迫於股價壓力,不守價值觀,坑害用戶的成長。在中國有不少的公司,包括一些耳熟能詳的大公司,他們為了業績成長,為了取悅資本,不惜坑害用戶。為了業績,可以沒有任何底線,甚至被多次曝光也不思悔改。很難說,如果用戶有更多的選擇,這樣的公司不被人們拋棄。不惜通過財務造假來製造的成長。通過隱蔽甚至赤裸裸的財務造假行為來維持看起來不錯的成長,一旦蓋子被揭開,就會立即現出原形。
所以,我們能看到,不是所有的成長都是「好成長」,很多看起來漂亮的成長是毀滅價值的「壞成長」。理性的投資者應該遠離這些「壞成長」的公司。
知道了什麽是「壞成長」,我們就知道了什麽是「好成長」。「好成長」是良性的、可持續的,不斷增強企業未來競爭優勢,在保持甚至提升資本報酬率的同時,給股東不斷帶來更多長期價值的成長。“好成長”的公司不僅給股東帶來價值,也給客戶,給社會發展帶來更多價值。
擁有「好成長」的公司,業績反而是不需要每年、每季度都成長的。企業的發展絕不是線性的,而是在波折中前進的。有些有巨大成長空間的好公司,他們為了進一步提升長期的發展,反而願意犧牲短期的成長。他們也許增加了更多的研發支出,也許招聘了更多的人才,也許開辟了新的市場,也許新建了工廠。他們不在意利潤和股價一時如何反映,而在意公司的長期發展和股東的長期利益。他們不會為了取悅股市放棄價值觀,而是為了客戶體驗克制自己。
可惜的是,堅持正確的「成長觀」的公司太少。太多的公司為了股價、市值做出很多無意義的事情。有正確「成長觀」的投資者也太少。大部分企業家和投資者陷入短視中無法自拔。
《雪球》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