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俄羅斯,很多人會想到扛著巨型原木的大媽或者喝著伏特加的俄羅斯年輕人,宏大的廣場和歐式建築,蒼茫的林原和不融的凍土。但幅員遼闊的俄羅斯內部也有著巨大的文化差異。濱海邊疆區的首府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威)就是非典型的俄羅斯城市。
不談中俄領土歷史,單純解構符拉迪沃斯托克與當地的人,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事。筆者 18 到 19 年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生活近一年,見識了這個交織著中國韓國日本文化、由不同族群與發達的跨國貿易構成的奇怪但是非常有趣的遠東首府城市。
不同的族群
符拉迪沃斯托克雖然是濱海邊疆區的首府,但是人口卻不容樂觀,僅僅只有 60 萬人。這 60 萬中的最多族群當屬 45 萬俄羅斯和 10 萬烏克蘭人,而排在第三位的是烏茲別克人,也就是中文裡的 “ 黑毛子 ” 。
在俄羅斯的大街上走,就經常能碰見穿著邋遢,不修邊幅的他們。這些烏茲別克人往往從事中低階工作,由於教育水平不高,會被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歧視。而筆者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求學的時候,還觀察到許多 “ 白毛子 ” 和 “ 黑毛子 ” 互相歧視的現象。前者歧視後者教育低且教養差,後者歧視前者自視甚高。
中亞人在俄羅斯從事中低階職業是很常見的,但是反過來歧視俄羅斯人的情況在其他俄羅斯城市實屬少見,這或多或少與低迷的遠東經濟有關,大多數俄羅斯人從事的事業也不見得收入高過烏茲別克人,俄羅斯人與中亞人互相歧視就成了這座城市的一個 “ 特色 ” 。
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只有四個月結冰期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是俄羅斯遠東最大的貿易港口,吸引來了大量的東亞移民和暫住人口。
相比臨近的中國人們,隔著日本海的韓國人反而是這里東亞人中人口比例最高的,很多的韓國大學喜歡與這裡的遠東聯邦大學進行交流。來自韓國的俄語留學生更多的選擇常住當地並且開展兩國商業貿易,大量的韓國進口食品和化妝品充斥著當地超市與商店,雖說俄羅斯本土輕工業的確不發達,但是如此龐大的韓國商品數量還是令人唏噓的。非常有意思的一點是,在被稱為唐人街的一條主幹路上,周圍修的全是歐式建築,而這條大路上唯一一家東亞風格餐廳反而是韓國餐廳。
而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中國人主要是來源於跨境岸的邊境貿易。從中國倒騰輕工業商品再出口到俄羅斯是綏芬河等口岸城市最常見的產業。中國人一般在金角灣東部的一個叫 “ 運動市場(Спортивный маркеты) ” 的市場開展小商品雜貨的零售業,久而久之這個地方幾乎全是中國商店與中國餐廳,隨後便被當地人稱為 “ 中國市場( Китайский маркеты) ” 。相比中國餐廳相對集中的分佈,日本人的餐廳就非常隨意了,幾條大路上都有日本拉麵館或者壽司店。
交織的飲食
俄羅斯人對於飲食的確不太講究,拋開正式的俄餐,一般的俄羅斯人一日三餐極其簡單,幾個麵包加羅宋湯就可以對付了事。但是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就不一樣了,遍布全市的東亞美食,當然是欣然接受,可以說這裡的日常飲食可能是諸多俄羅斯城市中最好的。
不過相比起來,俄羅斯人的確更喜歡中國菜與韓國菜。中國菜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更像是經過本土化改造的,口味非常偏向俄羅斯,少油少鹽並且不重口反而失去了中國菜的靈魂。而當地中國人最喜歡的食物則是韓國菜,因為口味比當地中國菜更有中國味。 (真的不是繞口令)
正因為與大量的東亞文化相交織,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俄羅斯人會一個其他俄羅斯城市的人不太能夠掌握的技能——使用筷子。
另類的交通
符拉迪沃斯托克建立在多個丘陵之上,崎嶇的山地難以開挖地鐵。符拉迪沃斯托克人非常自豪的的一點就是擁有除了地鐵以外其他的全部類型公共交通工具:公交、電車、軌道電車、城際火車、輪渡和被稱為 “ фуникулёр ” 的山地有軌纜車。
山地有軌纜車,也就是俄語的 “ Фуникулёр ” ,在蘇聯時期也非常少見,僅僅在下諾夫哥羅德、斯韋特洛戈爾斯克、基輔、第比利斯和考納斯這些城市擁有,現在俄羅斯國內唯一還在營運的山地有軌纜車就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有軌纜車成為了這座丘陵城市非常有效的觀光工具。
大量的有軌電車、城際火車和山地有軌纜車相結合,組成了此處另類的軌道交通系統。
特別的 “ 居民 ”
俄羅斯人是非常熱愛動物的,無論是鴿子,狐狸,甚至是熊,俄羅斯人都是非常喜歡與之玩耍,這也是俄羅斯人和熊關係很好的形象的直接來源。在符拉迪沃斯托克,鴿子是城市的常住民,全市各處都有鴿子,俄羅斯人也非常樂於去餵食鴿子,以至於他們的鴿子比正常鴿子要大上一圈。
著名的西伯利亞大鐵路的起點——符拉迪沃斯托克火車站是鴿子們的大本營,火車站對面尚有俄羅斯現在為數不多的列寧雕像。與政治雕像莊嚴的風格不符的是,列寧雕像上經常遍布鴿子,甚至有頭上頂著個鴿子的奇特景象。
“ 享樂 ” 的生活
為了亞太經和會議的舉辦,俄羅斯政府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弄了大量的基礎設施投資,但是符拉迪沃斯托克城市的整體規劃依舊顯得十分雜亂。
大量的老舊赫魯曉夫樓居民區和新興的現代風格購物中心混雜在一起,嶄新的柏油高速公路公路連接著因為氣溫變化而裂開的水泥與石子道路,新興的現代高層小區的門口卻是鄉村泥土路,近郊的別墅住宅區人口卻寥寥無幾。
符拉迪沃斯托克所在的阿穆爾灣遍布沙灘、療養院和廢棄建築景區。但是這些所謂景區大都屬於野地:分佈著無人管理的俄羅斯帝國時期修建的軍事碉堡、濱海懸崖、無人海灘,此外還有當地人津津樂道的金角灣燈塔(也就是《七月與安生》出現的燈塔)。
不少人到此處遊玩後都有一個疑問,為什麼不以此為基礎發展旅遊業?很多人將年久失修的城區和糟糕的基礎設施歸因於政府投入不足,其實情況更加複雜。
俄羅斯民族的性格是由堅毅、犧牲和痛苦凝聚成的,長久以來俄羅斯民族一直在和艱苦的自然環境,困難的生活條件做鬥爭,而與中西部同胞不同的是,符拉迪沃斯托克處於溫暖的海岸上,適宜的氣候讓這裡更像是黑海邊的索契,搖身一變成了一個度假城市,即使對於當地俄羅斯人自身也是如此。享受生活,得過且過就成了符拉迪沃斯托克人的生活習慣。
在當地的俄羅斯人眼裡,工作其實不需要很好,有一套房子,有一台汽車,平時週末可以去海灘野炊,大型節假日可以去旅遊度假,這就是完美生活。而俄羅斯人骨子裡的堅毅的性格,反而體現在對於房屋老舊的和糟糕路面的容忍。
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很容易見到沒有保險槓的汽車。至於擋風玻璃裂開,那是司空見慣的事情,只要不掉落,就不需要修理。記得筆者第一次抵達時,出租車裂開的窗戶玻璃令人心驚膽戰。
與西部同胞們與自然做鬥爭不同,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地理位置和緯度在俄羅斯算得上數一數二的優越,如此優越的生活條件使得當地的俄羅斯人對於生活的困難看的更加樂觀,能過且過苦中作樂反而是他們的信條。
既然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條件已屬如此之優渥,破舊的道路,老舊的房屋,低迷的收入似乎也不那麼重要了,能夠享受中日韓三國文化的交織,便利的進口和東亞美食,如此景色和生活,符拉迪沃斯托克人大概也就滿足於此了。
⟪虎嗅⟫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