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基金ETF

全球總經

理財商業

消費信用

保險稅制

房產生活
傲慢無策的 Snap vs 執著專注的 Facebook
作者 雪球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雪球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雪球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傲慢無策的 Snap vs 執著專注的 Facebook

2017 年 6 月 2 日

 
展開

大衛的崛起

Snap 公司是一家市值曾達 300 億美元的軟體公司,其招牌產品是一款叫 Snapchat 的即時通訊 App。當你使用 Snapchat 向基友發送圖片訊息時,能選擇基友收看後多久該圖片會被徹底刪除,可以設定一秒到十秒。這被俗稱為“閲後即焚” (Ephemerality) 。

很久很久以前,當第一次聽到  Snapchat  這個“閲後即焚”的玩法。對於這種產品上 defeats the purpose 的感人設計 — 比如建在地下停車場的太陽能標誌牌 — 我從來都是同仇敵愾。於是我就從來沒用過 Snapchat ,直到後來猛然發現,這 BUG 居然 IPO 了。

但是三秒鐘的頓悟顯然沒能讓我把整件事想透。因為某種形式的溝通是人類的真實需求,冒一些風險完全值得。比如你將某個秘密告訴閨蜜不許外洩,結果一回頭就給你出賣,那你會痛定思痛永遠對任何秘密守口如瓶嗎?怎麼可能,即使有被出賣的風險,你該訴說的還是一定要訴說,這是難以抑制的衝動。

Snapchat 的成功確實有心理學基礎,至少對於某些人而言,表達自我的需求要高於對隱秘洩露的擔憂。更何況 Snapchat 在你截屏的時候還會將你的動作通知對方,那你總不想從此以後在朋友圈裡有一個難堪的名聲:某小達是個截屏仔。

尤其是在熱情奔放、不怕自己醜就怕被人當土狗的美國文化裡,這點小小的隱憂無法阻擋表達自我的衝動。文化使然,需求使然,足以讓 Snap 粉絲無數,日活躍用戶 1.7 億,平均每日使用時長超過 30 分鐘,最後成就了熱門產品。當然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國內 Snapchat 之類的 App 就沒能紅起來,因為被漢家文化長期陶冶的我們,骨子裡還是怕出醜的。

那你可能會問用臉書(Facebook, FB-US)和 Instagram 也能表達自我啊,為什麼非要用 Snapchat ?但是自我表達常常是一時的需求,需求結束後進入了賢者時間,冷靜下來就容易後悔,怕別人來秋後算帳。

所以我認為  Snapchat 在美國解決的實際需求是, 在“隱私的自保”與“自我的表達”之間找到了一個微妙的平衡,並巧妙地恰到好處地傾向於後者;在“事後的無憂”與“自我的表達”之間也找到一個平衡,並巧妙地恰到好處地傾向於前者。於是,這就能吸引到心大易惹禍並對隱私相對不在乎的熊孩子們 (Generation Z,可以翻譯成 2000 後)  —  Snapchat  中位數為 18 歲的用戶群體。

當然,所有的分析都僅止於猜測,或者 Snapchat 就是幸運;無論怎樣,反正 Snapchat 是紅了。但是你紅了,也常常意味著你闖禍了。

聽說國內的投資人最喜歡問創業者的問題是:如果 BAT 也來做這個你怎麼辦?天下 App一大抄,你的 idea  (創意點子) 不受智慧財產權保護 — 著作權版權保護“表達”,專利保護“發明”,但是沒有方法可以保護“點子”,點子屬於全人類。同理這個給創業者的問題在美國可能就是:如果 FAG  (臉書 (FB) 、亞馬遜(Amazon, AMZN-US) 、Google) 也來做這個你怎麼辦?

歌利亞的回擊

Snapchat 紅了,讓臉書這個社交界的歌利亞感受到了灼心的壓力。第一招自然是直接收買,Snap 的年輕才俊 CEO Evan Spiegel 果斷的拒絕;於是臉書就開始了漫長的抄襲 Snapchat 之旅。

2012 年冬,臉書推出 Poke 功能,用戶可以發送照片或小影音十秒鐘後自動蒸發;用戶只能現拍現發;用戶截屏會被通知。這些產品特徵與 Snapchat 無死角地雷同。當然這次抄襲臉書也帶有試探性,兩年後,Poke 卒。

第一次抄襲經驗:“在臉書上要做正派人”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完全照抄沒有前途。

2014 年夏,臉書臥薪嘗膽搞出 Slingshot,又是一個基本全篇照抄 Snapchat 功能的 App。按理說這是第二次抄了應該熟能生巧,但這次臉書自己做死,一邊抄一邊修改了作業:用戶想看對方的訊息必須首先發給對方一個訊息。如此無邏輯設計自然讓 Slingshot 卒得更快。

第二次抄襲經驗:照抄不行,亂改也不行。

2015 年秋,臉書在自己的照片編輯軟體中照抄了 Snapchat 那種修片的怪誕功能和風格。

第三次抄襲經驗:讓我一點一點地靠近你。

2016 年 7 月,對閲後即焚不死心的臉書 又推出了 Quick Updates 功能,用戶發送的狀態訊息將會在 24 小時後消失。

第四次抄襲經驗:我會說這是為了第五次?

2016 年 8 月, 臉書旗下的 Instagram 推出了 Instagram Stories ,基本上是對 Snapchat  Stories 功能的複製,連名字都懶得改一改。這個功能簡單地說就是你可以把一些照片和影音編輯編輯 post 出去,然後 24 個小時後消失,有點像個公開的日記。

第五次抄襲經驗:這是目前對 Snapchat 傷害最大的一次暴擊,目前 Instagram Stories 的日活已經遠超 Snapchat ,達到了兩億人。臉書的這次複製目前來看非常成功,亮出了社交界的統治力。

而臉書就這樣淪為了不要臉書。

15c2312c37dd77f3feb1c8ab-01

我們可以看出臉書是一個極為鍥而不捨且自主進化自我淘汰的怪獸,隨抄作業經驗不斷上漲,其加之於 Snapchat 的懟力越來越沉重。如果模仿是點讚的最高境界,那臉書無疑是 Snapchat 的最大粉絲;而這個貼在你屁股後面抄襲你模仿你的粉絲,實質上也是 Snap 最大的劫難。

那 Snap 公司是如何理解與臉書之間的這一仗?大概是做慣了這個利基市場的領導者,Snap 真的以為自己是大衛,而臉書只是那個看著虛胖的腓力士巨人歌利亞。在 Snap 的季報 10-Q 中臉書一詞僅出現四次,其中的三次還僅僅是跟在 Apple 公司後面湊個隊形,Snap 至少在表面上沒有那麼害怕臉書。

而年輕才俊 CEO 的心態就更加放鬆。當被問到是否懼怕臉書時,Evan Spiegel 聳聳肩說,雅虎(母公司 Verizon, VZ-US) (Yahoo) 加個搜索框就是 Google 了嗎?聽聞此言 Snap 的股東們都無比震驚,這哥們是不是有點脫離現實了?

Evan Siegel 壯志可嘉,但是臉書既不是雅虎,Snap 也更不是 Google ;我覺得一個更合適的隱喻可能會是曾經的 Netscape 與微軟(Microsoft, MSFT-US)。當年的 Netscape,同樣招牌產爆款但且單一 (僅有一個瀏覽器軟體) ,同樣是行業先行者,同樣一開始就有超高市佔率,同樣有無數死忠粉絲,同樣很能燒錢也很不能掙錢;而當年的微軟,同樣財大氣粗心狠手辣,將 IE 與視窗系統捆綁,野蠻行銷。同樣,這看似也是一個小大衛要來面對歌利亞的故事,結果微軟的 IE 把 Netscape 給踩了個扁。

這可能會是 Snap 公司最大的隱患,創始人沒有去認真回答這個看似俗套的問題:如果 BAT 也來做這個你怎麼辦?

好產品 ≠ 好策略,壞產品 ≠ 沒策略

Evan Spiegel 總是認為自己有比臉書更好的產品和更強的創新能力。但問題是臉書其實並不需要一個更好的產品來賺這個細分市場的錢,他只需要不斷推出產品削弱對手蠶食份額即可;所以臉書就算是沒有更好的產品,也可以有一個現成的好策略 — 鍥而不捨堅持不斷地抄襲 Snapchat 。而這也是臉書一直在做的。

《哈佛商業評論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的資深編輯 Walter Frick 也跑到 Snap 上市申報裡去刨墳,他發現在 S-1 表格 (招股說明書) 上,談到關於未來的發展策略時 Snapchat 說:“我們的策略是不斷在產品創新上進行投入…最好的競爭方式就是創造最引人入勝的產品。

“大多數公司在 S-1 表格上會大談特談如何保持可持續競爭優勢 (護城河) 的策略,而考慮到商學院裡常教的“好產品不等於好策略”,Walter Frick 認為 Snap 公司事實上是沒有護城河。

面對雄壯的歌利亞們,小小的 start-up 公司每一天都是遊走在直接斃命出局的邊緣;而如果這些小大衛們還不像真大衛那樣進行策略化思考 (strategic thinking,大衛王擊敗歌利亞就是用了非常策略化的四兩撥千斤的招法) ,反而認為好產品就是好策略,認為不斷創新就是好策略,並時不時給自己發點的 Bonus,那我不知道他們能有多大的勝算。

你要知道對面殘酷冷靜的馬克·祖克柏 (Mark Zuckerberg) ,曾經面對雄壯的 Google 以及咄咄逼人的 Google+ 的時候,天天拿著歷史典故給下屬們洗腦:“迦太基必須毀滅!” (Carthage must be destroyed) 。當年古羅馬在開始滅掉迦太基的第三次布匿戰爭之前,羅馬監察官老加圖每次演講時毋論主題如何,都會以這句話作為結語。

雪球》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雪球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雪球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