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基金ETF

全球總經

理財商業

消費信用

保險稅制

房產生活
以個人失敗經驗舉例,「購買債券」要注意哪 3 件事?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股感選文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股感選文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以個人失敗經驗舉例,「購買債券」要注意哪 3 件事?

2021 年 4 月 3 日

 
展開

現在( 2021 年 3 月)正處於全球股市正好、債券剛剛重跌一波,但債券殖利率仍不太高的時候。這種市況,容易使人對於在資產配置中配債券可能會有較多的疑慮,這些疑慮是正常的,也是需要面對,並在思考之後作出適合自己的選擇的。這篇文章分享我以前對配置債券產生疑慮,因而影響操作的經驗,作為思考相關問題的參考。

對債券有疑慮影響資產操作

我在 2007 年底開了美國券商,並在 2008 年初開始正式進入指數投資的時候,其實不是一下子就順順利利作好完整配置。尤其債券的部分,雖然那時候整體部位很小,預計能承受的風險大,預設的債券部位比例一開始就不多。但一些心理障礙反而比股市部位要大。

第一個心理障礙是卡在債券配息扣 30% 。首先相對於股票,債券報酬中的配息佔比更高,所以更會覺得被扣稅(畢竟都學習過費用在投資中的重要性)這件事比較有疑慮。

其次,那時候的自動退稅和現在有點正好相反,當時在 Firstrade,是會自動退回美國以外市場的 30% 股息稅(包括債券、股票),而美國債券的配息則不會退。所以一開始對於美國債券的投入就比較遲疑,WIP(美國以外通膨債)的部位比較先建立好(其實也都離建好股市部位一段時間了),然後是 BWX(美國以外公債,因為費用率較高,殖利率較低也遲疑了一陣),美國公債和通膨債的部位就還一直沒建立。(回去翻記錄,一開始美國債券先是有買了一點的 vmbs,回想,有可能是當時對 mbs 的了解還不夠深入,覺得有政府擔保,但殖利率又高一點比較划得來,又或者當時有聽到什麼消息說 mbs 會退稅?不是非常確定)

2009 年大跌結束(金融風暴這波大跌幾乎沒怎麼靠債券部位,因為那時候投入股市的總部位不大,跌最慘的時候也還有一些現金在,當然還是心理上不容易,但總算有撐過沒賣在低點),股市開始上漲,到 2011 年又投入一些新資金,整體投資部位也愈來愈多之後,開始重新思考覺得還是應該要加入合理的美國債券的部位,但這時又遇上另一個心理障礙,就是這時美國基準利率接近零(比現在高一點點而已),債券殖利率不太高,尤其在 2011-2012 這段時間 10 年美國公債殖利率大概只有 2% 多一點,很多時候甚至更低於 2% 。

這代表我如果當時買進中期公債,長期預期的報酬就在 2% 左右,如果還不能退 30% 稅的話就更少了,然後如果美國開始升息(那時因為美國經濟好轉,常常有人在說會開始升息),帳面就會虧損了。所以在疑慮掙扎之後,當時就還是沒有買進美國債券 ETF ,想說先把現金留著,等到升息之後,債券預期報酬變高一點再買(例如至少到 3% ,畢竟早幾年存過 4% 美金定存,真的會覺得 2% 的債券很少)

【推薦閱讀】為什麼最害怕的不是 聯準會 升息 而是它不升息?

然後我就開始等,結果一開始(前述的 2011 下半年- 2012 之間)是愈等愈漲,後來到 2013 年債券有跌一波,中間殖利率有快到 3 ,但我也是錯過了(指數投資沒有在盯盤的,那時候我也沒有經營部落格,也忙別的事,更是沒常在關心市況)還是沒買,然後,等到了 2016 年,美國終於開始升息了,債券殖利率也開始上漲,最後到 2017 年初,我覺得再等下去也不是辦法,才終於決定開始建立了美國公債和通膨債部位(其實那時候 10 年期殖利率才 2.4% 左右而已,雖然的確是比當初要高) 之後 2017-2018 因為繼續升息,加碼時又有再買進一些殖利率更高的。

上面這個過程,看起來是,我當時抱持著類似「擇時」的想法,想等著債券升息,或等到有更高的預期報酬率,再買債券,結果也真的讓我等到了升息,也買到了更便宜,殖利率更高的債券,但結果影響如何呢?

其實就算假設我是在 2012 年初,殖利率相對最低的時候( 10 年殖利率大約只有 1.8% ,即債券價格的高點,其實一開始想買的時候還更早一些,也就是債券還沒這麼貴),就買進當時可能預期會買的 IEF 放著,到 2017 年初的時候, 5 年總報酬大約是 11.5% ,就算都扣掉 30% 的稅(其實後來在 TD 美國債券就可以自動退稅了)也有 7% 以上,比我 5 年的時間放現金要好(那段時間美元現金幾乎是沒有報酬的),這還不包括為了擇時偶爾去關心利率花的時間心力。

然後我 2017 年初開始買進,其實是買在開始跌不久之後的山腰,之後美國公債一路跌到 2018 年 9 月,當時當然也感覺不太好,可是接下來美國公債部位,先是在 2018 年底的股市大跌中發揮效用,接下來 2019 年和股市一起上漲, 2020 年 3 月的大跌也發揮了保護整體資產的效用。

關於債券投資,有這 3 個注意事項

這篇經驗分享,是要進一步說明以下幾點:

一、雖然債券不像更難預測的股市,它的預期報酬是可以用到期殖利率扣除費用合理估算的,但不代表因此就能很輕易地靠「擇時」、「找合理的買入點」來獲得更好的報酬,如這篇的我自己的實際例子,找到了更低點買進,反而喪失了時間成本而拿到更低的報酬。

在買進債券時了解當下的殖利率,作為理財規劃的參考,不要對這個部位有過高(或過低)的預期報酬是好的,但如果想拿來抓買進甚至賣出點就可能適得其反。

二、高評等債券在資產配置的角色不是萬靈丹,它也會有市況好和不好的時候(例如可能因為升息而下跌,甚至和股市一起跌),此外在利率低時,它未來的保護效果未必能像過去利率高時那麼好,但至少在最近的一次的股市大跌( 2020 年 3 月)時,還並沒有讓我失望,如果會覺得失望或疑慮,有可能是對債券的效果有些誤會,詳細可參見之前的文章:債券失去保護作用?債券分散風險的正確認知

三、除非自己的財務狀況和心理風險承受度都很高,能承受純股票的大幅長時間虧損風險,我們還是需要低風險部位的配置,在債券預期報酬很低,甚至可能比當下現金利率還低的時候(例如去年中的美國公債和台幣定存相比更低),當然也可以考慮以波動更小現金取代債券,但其實選擇現在利率高的現金,也未必未來的總報酬就會比較高,要先考慮兩者各種的可能優缺點再決定,進一步說明可參見:資產配置中可以用現金(定存活存)取代債券嗎?

當然,一定也會有人覺得,現在的市況和當初 2012 年不同。例如現在的 10 年公債殖利率是 1.65% ,的確是比 2012 年初還要低一些沒錯,但差距也沒有很大。又例如,去年的殖利率曾經跌到 0.5% 以下,這個是 2012 年以前不曾發生過的,也因此過去半年來感覺債券真的跌得比當初 2009 年之類的下跌要多,但某方面也是因為去年上半年真的漲很多的關係。

至於未來到底利率或債券會怎麼走,對保護資產的效果是不是還是一樣好,這個沒人能確定。但如果想作買進債券以外的,不同的資產配置選擇,就要先考慮清楚這樣作可能的優缺點,以及不同市況之下可能的結果,而不是只因為看到最近的債券表現,或認為一定會發生某種預期(會升息,債券會一直跌之類的)就作出這種決定,就可能像我當初,未按照合理的資產配置計劃投入,一昧想等更便宜的債券買,而造成後悔的結果。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歡迎追蹤我的粉絲頁

ffaarr的投資理財部落格》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現在起,也可以在 LineToday 、Google 新聞 看到股感原創文章?囉!
想獲得文章推播??訂閱、追蹤按起來!
若您也願意分享您的寶貴觀點?至站上,或有其他文章轉載需求,
歡迎來信?[email protected]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股感選文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股感選文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