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基金ETF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全球總經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理財商業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消費信用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保險稅制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房產生活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價值投資就不用在乎時間?一文告訴你為什麼大錯特錯?
作者 雪球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雪球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雪球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價值投資就不用在乎時間?一文告訴你為什麼大錯特錯?

2020 年 12 月 12 日

 
展開

前幾天有一位朋友問我這個問題:

價值投資中是否包括擇時(挑選買入、賣出時間)?

擇時?擇股?

我覺得這個問題蠻有趣的,值得我和大家分享一下。這位朋友的出發點是這樣的:價值投資的定義,是首先判斷出一個股票的內在價值。當市場價格明顯低於內在價值時(有一定的安全邊際),投資者選擇買入。等到市場價格明顯高出內在價值時,再選擇賣出。基於這個定義,投資者的決策中,包含了什麼時候買,和什麼時候賣,這部分決定屬於擇時。

這樣的理解是否正確呢?要把這個問題講清楚,我們先要把 “ 擇時 ” ,以及 “ 擇股 ” 的定義講清楚。講簡單一點, “ 擇時 ” 要回答的是 “ 買不買 ” 的問題,而 “ 擇股 ” 則回答 “ 買什麼 ” 的問題。假設一位投資者手上有 100 塊可投資資金。他的投資決策,可以分為兩步:

  • 第一步:花多少錢買股票?是 0 塊(空倉), 50 塊(半倉),還是 100 塊(滿倉)?不管投資者選哪一種,都是一種擇時決定。在學術上,我們也把擇時稱為 “ 資產配置 ” ,意思是一樣的。在這裡,為了簡化分析,我假設不買股票的選擇就是現金存銀行。
  • 第二步:在決定了用多少錢買股票後,投資者需要決定買哪支股票。他可以選擇買茅台、或者某個指數 ETF。這是一個 “ 擇股 ” 的決定。

所以你可以看到,我們做的任何股票買賣的決策,其實都可以被分解為兩道程序:擇時 + 擇股。現在我們回到本文一開始提的問題:價值投資中有沒有擇時的成分?答案是取決於你的倉位管理。

擇時取決倉位管理

第一種情況:投資者擁有 100 塊可投資資金,並且在一開始規定,始終保持 90% 的高倉位。當他看到某支股票符合價值投資的標準,可以入手時,他需要先賣掉一支或者幾支其他股票,創造出現金去購買自己覺得更加便宜的股票。在這個過程中,投資者的倉位始終保持在一開始設定的 90% 的水平(註:這裡的 90% 只是一個例子,每個人的設定可以不同)。那麼在這個例子中,投資者只是在擇股,並沒有擇時。事實上,國外的絕大部分公募基金,都是這麼操作的。基金經理向基民提供的是他的 “ 擇股 ” 能力,而非 “ 擇時 ” 能力。

第二種情況:投資者擁有 100 塊可投資資金,並且在一開始規定,他的倉位處於一個範圍區間,比如 60% 到 90% 之間。當他看多股市時,可以增倉到 90% 左右。而當他看空時,則可以減倉到 60% 左右。沒有買入股票的部分,還是作為現金存在銀行裡。那麼在這個例子中,投資者每時每刻都在做兩個決策:擇時以決定倉位,以及擇股來選擇需要購買/持有的股票。國內的大部分混合型和股票型公募基金,都可以歸入這種情況。

和擇股相比,投資者很難透過擇時來提高收益,在國內外都是相通的。比如邱國鷺在《投資中最簡單的事》一書中提到,國外的公募基金絕大多數不選時,契約上就要求95% 以上的倉位,原因是:過去100 多年的歷史表明,國外選時的基金的長期業績不如不選時的基金,就是因為大多數選時的人往往出現高點高倉位,低點低倉位的情況。

名人怎麼做?

巴菲特的老師班傑明・葛拉漢,在《聰明的投資者》中寫道: “ 我從來不擇時。價值投資者,不知道市場價格甚麼時候會漲、或者跌。 ” 價值投資者能夠做的,就是算清楚公司的內在價值,在有足夠安全邊際的前提下購入股票,然後耐心等待。

班傑明・葛拉漢的另一位學生,Charles Brandes(富比士 400 強Brandes的創始人),在他的著作 Value Investing Today 中也反覆強調:價值投資者不可能知道股票價格何時開始上漲。因此價值投資者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價格和內在價值有足夠的差距時低價買入,然後等待有一天市場價格能夠回歸/超過內在價值。

巴菲特也多次表態投資者應該放棄擇時。比如在波克夏・海瑟威股東信中,巴菲特指出他希望自己的家族信託基金買入 90% 的標普 500 指數基金和 10% 的美國債券,然後長期持有。這就是典型的不擇時,不擇股,近乎百分百的被動投資。

然而我們也需要指出,巴菲特雖然勸別人不要擇時,他本人的操作卻確實帶有很大的擇時成分。舉例來說, 2020 年 5 月初,波克夏.海瑟威帳上大概有 1,370 億美元的現金。從 2005 年到 2020 年,波克夏.海瑟威帳上的現金逐年增加,從 400 億美元左右逐漸漲到超過 1,300 億美元。持有現金不買股票,就好比上面提到的第二種情況,本身就是一種擇時的決定,反映了基金經理,即巴菲特對於市場總體情況的判斷。

當然,我們也不要忘記,股神就是股神。作為全世界價值投資陣營的教父,巴菲特已經不需要再證明自己,他可以任性的擇時,不代表你我也能透過擇時來提高自己的回報。拿自己和巴菲特比,覺得巴菲特能這樣,我也能這樣的邏輯,本身就是狂妄自大的表現。

定投要擇時嗎?

接下來,我們用這個邏輯來分析一下:定投算不算擇時?在這裡我幫大家算一算。我假設投資者定投某支股票基金。

第一種情況,投資者有 100 塊可投資資金。他決定透過定投,每個月投 10 塊,分 10 個月買入基金,然後從第 11 個月開始滿倉持有。這種定投方法,其實可以被稱為 “ 分批買入 ” 。從倉位上來說,這種定投方法相當於在前 10 個月半倉操作,然後從第 11 個月開始滿倉。投資者可能沒有意識到自己做了一個 “ 被動擇時 ” 的決定,那就是前 10 個月不看好股市,因此半倉,而從第 11 個月開始看好股市,因此滿倉。 (註:這裡的 100 塊, 10 個月都是為了幫助大家理解而舉得例子而已,用不同的數字不影響分析的邏輯。)

第二種情況,投資者每個月只能從薪資中省出 10 塊錢去定投。他決定定投 2 年。這種情況,相當於 2 年中完全滿倉操作,然後在 2 年後開始慢慢降低倉位。這是因為,在一開始定投的 2 年,他把所有的可投資資金都買入股票基金了。當然,他的可投資資金是在慢慢增加的,也就是之前說的每個月增加 10 塊錢。但是只要有增加,就馬上透過基金投入股市,因此可以算是每時每刻都滿倉。 2 年後定投結束,他不再追加,同時假設他的可投資資金繼續增長(到時候可能漲薪資了,結餘更多),那麼事實上他的可投資資金中的股票倉位會慢慢降低。投資者可能自己沒有意識到,這種情況也是一種擇時決策,即在定投的 2 年內極度看好股市,所以滿倉,並且在 2 年後不那麼繼續看好股市。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兩種定投情況,其實都帶有擇時的成分。

其實還有第三種情況,一般被稱為 “ 定投停利 ” ,那就是一開始定投X月,然後當市場上漲,定投獲利時,賣出套現(因此稱為停利)。這種操作,從頭到尾都是在擇時。當然,這裡還沒有說到萬一定投了沒有獲利,是否止損,怎麼止損等。其核心概括起來就是 “ 沒有計劃,臨場發揮 ” 。

擇時無所不在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其實 “ 擇時 ” 在主動投資中無處不在。選擇透過擇時的方法來提高自己的投資回報,本是無可厚非,但關鍵是:第一要明白自己在做什麼,第二是認識到擇時的難度。聰明的投資者,會先把這兩個問題想清楚,再選擇自己擅長的擇時,擇股或者兩相結合,提高自己的長期回報

雪球⟫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雪球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雪球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