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想談談一些反思。(這也從側面反應出痛苦乃動力之源,自滿乃憂患之始)
價值投資者會說“當閃電落下了的時候必須在場”,我並不反對這句話,但是閃電真的砸到了自己身上,卻完全沒有預期到,是不是該反省下是否自己的能力有問題?
什麼稱之為能力圈?普通散戶看了看鋰電池研究報告就能認為自己懂了鋰電池企業?看了某上市公司所有的財報和研報,再加上自己的研究,就能認為自己瞭解了該上市公司?企業老總就能看明白自己的企業?瞭解了企業就能知道大眾情緒的變化?……如果多數情況下僅僅只是因為機率呢?
在我看來那就是機率。我們的研究、我們的討論、我們認為的理所當然,僅僅只是恰好在某個時間點碰巧是對的罷了。不信我們可以用以下幾個指標來衡量衡量自己:
- 買入時各種理由充分、邏輯嚴謹,未來想入非非。
- 上漲後認為自己理性客觀,謙虛交流,乃至認為自己能力使然。
- 下跌後情緒悵然,瘋狂找各種理由來驗證自己當初的看法,理性看清現實後認賠停損。
如果是,以上應該已經是投資者當中比較優秀的人了。我見過的絕大部分都是上漲時興奮而無所畏懼,下跌時愁苦而怨天尤人。即便自己是這裡面的少數投資者,如果還帶有以上的那些想法,那也只能證明自己還停留在自我為中心的想法裡。那麼如何才能去自我中心呢?
把投資當機率。那無論我分析不分析,不就是個機率?那我還投資什麼!
單個分子的運動無規律可循,但一定數量的分子就表現出一定的特性,比如給定條件下的氣壓;個人的意外死亡不可預測,但整體卻有個穩定的機率;又或者,你我並無任何關係,但facebook的研究表明,你我之間的關係不需要超出六個人,一定能找到聯繫。
多個機率高事件的疊加就是產生穩定的機率。如果說有個例子的話,我想耶魯大學的大衛·斯文是不二人選——長期回報率取決於資產配置。
當然我們並沒有那樣的資金量,再加上金融管制,全球資產配置幾乎就是紙上談兵。那麼對於個人投資者而言,又該如何做呢?答案:有限型資產配置+交易系統。
我說過交易系統才是中小散戶的致勝法寶,而不是一些言必稱巴菲特的價值投資。價值是思想的基礎;但投資,人家巴菲特的財力、管理人的能力、半神級別的覺悟,又豈是普通投資人所具備的?而定期定額投資指數基金,就是要遠勝於各類交易者的選擇策略。量化強於人性。
那普通投資人如何做資產配置?核心兩點:
- 選擇出個人能力範圍內儘量多的朝陽產業,根據不確定性來決定分配的資產大小。
- 決定倉位大小,可以留只有5%的現金,但永遠也不要滿倉(滿倉和(6538-TW)空倉同樣都是自信心爆滿的信號)。
- 學習學習再學習,不停地補充自己的知識範圍,而不要沉迷於無聊的討論或者爭論。
交易系統範圍比較大,這裡我只談幾點比較常遇到的:
- 選股。用價值的思維去做嚴格的選股標準。
- 選中股票後,分配一定的部位,個人認為10%是上限,然後設置嚴格的增加持股或減持策略,左側做基礎持股,右側做持股增加。(如果不能找到10檔不同產業的股票,只能說明自己努力太少)
- 如果出現意外的黑天鵝事件,開盤減少持股,無論虧損。嚴重的,退出。(不要拿當年的伊利給我做例子,可以的話可以去研究研究黑天鵝事件後掛掉的和再次成長的比例)
- 如果發現選股出現了重大的盲點或邏輯錯誤,退出。
- 不要盯盤。覺得自己可以把握盤感乃至做當沖,每天忙的不亦樂乎,偶爾能賺點蠅頭小利,大部分時候虧了夫人又折兵,還丟掉了大把的分析企業學習知識的時間。
- 投資以天為單位,晚上做投資決定,開盤做交易,然後不操作。如果市場行情穩定,又沒有新的標的,大部分時候都沒操作,僅此而已。
後記:今年是投資思維理念發生比較大轉變的一年,轉變的也比較突然,這篇下來算是個總結,整體的思維結構應該是接近於定型,後面的就看知行合一的程度了。
另外兩篇算是這一路走過來沿途的思考,僅供參考:
《關於價值投資的一點反思(順帶談點投資系統)》
《關於博弈的一點思路》
《雪球》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