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基金ETF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全球總經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理財商業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消費信用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保險稅制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房產生活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勞保竟有 喪葬補助 !死亡給付多少?怎麼領一次教你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股感知識庫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劉茜汶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勞保竟有 喪葬補助 !死亡給付多少?怎麼領一次教你

2023 年 9 月 15 日

 
展開

我們每個月繳納那麼多 勞保 保費,只是為了領 退休金 在繳的嗎?當然不是囉!「 勞保 」,顧名思義,就是 勞工保險 ,平時固定繳保費,出意外時就可以得到一些補償,像新聞媒體常說的勞保退休金,其實指的就是勞保中「老年給付」的項目。但勞保中還有 5 大 給付 ,其中一項就包含了所謂 喪葬補助 。

原來勞保有喪葬補助?

原來,勞保的給付有很多,老年給付只是其中一項而已!勞保的給付有哪些?包括 生育給付、傷病給付、 失能給付、老年給付、保留年資、死亡給付、失蹤津貼、職災醫療給付、預防職業病健康檢查等,都是勞保的給付範圍,並不是只有我們所知的老年給付、老年年金。今天,我們就要跟你介紹,勞保中依附在「死亡給付」下的喪葬補助(正式名稱為: 喪葬津貼 ),原來勞保中有死亡給付、有喪葬補助,但給付多少、多久、要準備哪些文件呢?

喪葬費用,準備多少才夠?喪禮流程、喪葬費一覽表
? 【勞保懶人包】勞保除了退休金,你知道還有這些給付嗎?

勞保 喪葬補助 內容是?

馬上來看看,勞保的喪葬補助完整架構是怎樣,有哪些內容?

基本上,勞保中的喪葬補助,正式名稱是「喪葬津貼」,是掛在勞保「死亡給付」項目下的補貼。而這個喪葬津貼又分為兩個部分:

  1. 本人死亡
  2. 家屬死亡

我們先以「 本人死亡」的狀況來說,可以領一筆喪葬津貼,另外是遺囑津貼 、 遺屬年金 兩個項目中,擇一請領。請領的資格、條件、順序 下面會再跟你仔細說明。

而若是「 家屬死亡 」,則可依照家屬死亡那個月(含)起,前 6 個月平均月投保薪資請領投保薪資 1.5 -3 個月的一次性給付。補充一下,根據 勞保局家屬死亡 條目,家屬的定義為:父母、子女、係指生身父母、養父母、婚生子女(包括依民法規定視為婚生子女者),或已依法收養之養子女。

喪葬補助 補助多少?

在節哀之餘,對許多人來說,在請領這個勞保 死亡給付 中的「喪葬補助(津貼)」,最重要的還是「可以領多少」?我們一樣分成 本人死亡 及 家屬死亡 兩個部分來看。

  • 本人死亡:喪葬津貼(可領)
  • 本人死亡:遺屬津貼、遺屬年金(兩者擇一)
  • 家屬死亡:喪葬津貼(可領)

本人死亡-喪葬津貼

喪葬津貼部分,符合「支出殯葬費之人」+ 「 死者遺屬 」,且被保險人(死者)是在保險有效期間內因 普通傷病、職業傷害,或是罹患職業病死亡時,可以請領被保險人死亡之當月(含)起前 6 個月之平均月投保薪資,請領喪葬津貼 5 個月。

若符合「支出殯葬費之人」,但非死者遺屬,一樣可以請領。可以請領的金額為被保險人死亡之當月(含)起,前 6 個月之平均月投保薪資,可領 10 個月。

至於,本人死亡另外可領的下面兩個給付項目,差在哪?讓我們接著看下去:

  1. 遺囑津貼
  2. 遺囑年金

本人死亡-選擇 1 :遺屬津貼

除了喪葬津貼,勞保另外還有遺屬津貼與遺屬年金的給付,這個部分是「擇一領」,也就是只能選一個。

先看選擇 1. 遺屬津貼 ,選擇拿 遺屬津貼 可以拿多少?遺屬津貼分為:「 普通傷病死亡 」,以及「 因職業傷害或罹患職業病死亡 」兩種。若是因為普通傷病死死亡,可以請領的金額,依勞保年資不同,可以領的月份總數也不一,如下表。

勞保年資不同,遺屬津貼領的月數不同
勞保年資 死亡當月(含)起
前 6 個月平均月投保薪資 X
合併未滿 1 年 10 個月
已滿 1 年而未滿 2 年 20 個月
合併已滿 2 年 30 個月

若是因為 職業傷害,或是罹患職業病死亡,則不論勞保年資,都會按死亡之當月(含)起前 6 個月之平均月投保薪資,只是這個狀況可以領的月份最多,遺屬津貼是 40 個月。

本人死亡-選擇 2 :遺屬年金

勞保制度在民國 39 年開始實施,民國 97 年,為了完善勞工保險年金保障體系,提供被保險人或其遺屬長期生活照顧,新增了所謂年金制度。所謂 年金(Annuity) 意思 就是,每隔一段「固定」的期間,就會收到或付出一定的金額,以白話來說就像是政府定期定額給你錢的意思。

而若你選擇了領 遺屬年金,可以領多少呢?根據勞保局資料,選擇領遺屬年金,被保險人保險年資合計每滿一年,給付金額會按其平均月投保薪資之 1.55 %計算。

若被保險人退保,並在領取失能年金給付,或老年年金給付期間死亡,或保險年資滿 15 年,並符合勞工保險條例第 58 條第 2 項各款所定請領老年給付資格,於未領取老年給付前死亡者:依失能年金或老年年金給付標準計算後金額之半數發給。

另外,以上給付條件,若經計算後金額不足新臺幣 3,000 元,都會統一按新臺幣3,000 元發給。 勞保局也補充道,發生職災致死亡,除了發給年金外,還會另外加發 10 個月職災死亡補償一次金。同一順序遺屬有 2 人以上時,每多 1 人加發 25%,最多加計 50 %。

家屬死亡-只有1選擇

若是家屬死亡,可以領多少?不像本人死亡,支出喪葬費的人有 2 種津貼+年金可選擇,家屬死亡,喪葬津貼的部分只會依照死者年齡、死時當月往前算 6 個月的平均投保薪資計算。

家屬死亡當月(含)起
前6個月之被保險人(申請人)
平均月投保薪資 x 月份數= 發給金額
死亡之親屬身份 請領金額
父母或配偶 x 3 個月
年滿12歲之子女 x 2.5 個月
未滿12歲之子女 x 1.5 個月

亡者親屬的領法,怎麼看?

看完上述介紹,你應該大致明白勞保的死亡給付,是分為本人死亡 以及 家屬死亡兩部分了吧!

以本人死亡來說,如上節,身為亡者親屬的你若是代為殯葬費支出者,除了可以請領這筆屬於亡者的喪葬津貼外,若亡者親屬本身也是勞保投保人,也可以以家屬身份請領喪葬金貼一份。但要注意的是,同一保險事故是不能重複請領的,因此兩種喪葬津貼建議擇優請領。

我們舉例講會簡單一點,假設阿嬤王美美死亡,她的老伴兒也早已不在,兩人膝下僅一子。勞保的死亡給付部分,會給阿嬤一筆喪葬津貼+遺屬津貼/遺屬年金(擇一領),喪葬津貼的部分由支出喪葬費的人請領,遺屬津貼與遺屬年金部分則由阿嬤兒子領。因此,假設喪葬費事阿嬤兒子出的,他能跟勞保申請的錢就是阿嬤的喪葬津貼+遺屬津貼/遺屬年金(擇一)。

如果他也想領自己身為親屬身份的喪葬津貼,就要跟領阿嬤喪葬津貼的人協調看誰領(如果領的也是兒子就自己決定),如果兒子的勞保保得比阿嬤多,就可以用兒子的身份以「家屬死亡」來申請喪葬津貼,會領的多一些,反之同理。

備註:勞保的本人死亡喪葬津貼與家屬死亡喪葬津貼應擇優請領
往生者有參加勞保時,可由支出殯葬費之人,申請勞保本人死亡喪葬津貼,另往生者的父母、配偶或子女如果也有參加勞保,也可以申請勞保家屬死亡喪葬津貼,但同一事故的喪葬津貼,不能重複請領,所以這兩種喪葬津貼應擇優請領。
資料來源:勞保局

所以喪葬津貼怎麼請領?要準備的文件有哪些?

那要怎麼請領這個喪葬補助呢?一樣,要分為本人死亡,以及家屬死亡來看。

需要準備的文件,以本人死亡來說,無論是領 喪葬津貼 、 遺屬津貼 、遺屬年金,基本上都要付以下 3 樣文件:

  1. 本人死亡給付申請書及給付收據。
  2. 死亡證明書、檢察官相驗屍體證明書或死亡宣告判決書。
  3. 載有死亡日期之被保險人全戶戶籍謄本及於死者死亡日期之後申請之請領人現住址戶籍謄本。(請領項目、身份不同要檢具不同的文件)

若是家屬死亡,要準備的文件,還有家屬是否有在國內設籍之分。

備妥資料後,郵寄或親赴勞保局

上述,是基本要準備的文件,但依據你要請領的津貼不同,要額外準備的資料也會不同,項目很多,請直接至 勞動部勞工保險局-本人死亡給付 的頁面看,上面還有附可以直接下載填寫的檔案,算是非常清楚。以下是連結:

? 本人死亡- 請領給付需準備申請文件 請點此

? 家屬死亡- 請領給付需準備申請文件 請點此

資料都準備好後,就請你備齊資料郵寄,或是親自到勞保局送件辦理囉!

有不清楚的問題,建議可以直接致電勞保局,他們會有專業的人回答你。提供 勞保局 死亡 給付 的資訊 電話 分機給你:(02)2396-1266 轉 2263

先讓短期財務無虞,才能隨時間撫平傷痛

最後,身邊有人離開,相信總是令人難受,而且當你年紀越來越增長,面對到這種生離死別的狀況,也理所當然會越多。如果不幸遇到此事,除了勇敢面對外,還要確保在傷心難過、低落時還能過生活。若能懂得善用政府的資源,相信在有一些補助下,你能更有空間、時間,讓傷痛慢慢撫平,進而化為生命中重要的記憶。
而你若能照顧好自己,相信也是對離世的人,對大的安慰。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股感知識庫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劉茜汶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