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基金ETF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全球總經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理財商業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消費信用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保險稅制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房產生活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台灣農業的未來?小農vs.大農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格外農品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格外農品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台灣農業的未來?小農vs.大農

2020 年 5 月 17 日

 
展開

過去的土地政策,導致台灣農地零碎化,從此不可避免的走向以小農經濟為主的路線。農民為了在有限的種植面積裡提高收益,通常會選擇透過講故事、重包裝等方式,來提升附加價值。

在這樣的狀況下長期培養出來的優異農業行銷與包裝能力,使得現在不管是通路、媒體、市場,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個的小農明星,宛如小農經濟百家爭鳴的黃金時代。

未來,小農經濟會不會是台灣農業的出路?

台灣優秀的育種技術、專業的農業分工體系、優質的土壤與多樣性的地形、良好的灌溉系統、便利的交通設施,再加上網路應用的普及、完善的宅配運輸系統、發達的媒體、民眾較高的包容性與接受度等,種種條件使得台灣成為一個相當適合小農經濟發展的完美實驗場,成就了無數的小農明星、農業電商與通路,但是,下一步呢?

簡單的說,台灣的小農經濟是在不得已的狀況下培養出來的優異單兵作戰能力,但當面對國際上較具規模種植的市場競爭時,我們未必能佔有優勢。台灣的小面積種植在機具採購的平均成本較高,機具的使用率與效率明顯較差,甚至代耕、種苗、肥料與農藥都是其他亞洲國家或歐美國家的數倍到數十倍之高,在競爭力的起步就輸人一截,加上產量與品質難以標準化與規模化,則使得少有農民能與大型通路甚至國外買家合作。

企業如果要永續經營,走向標準化與規模化是必然的趨勢;標準化可以達成穩定的交貨條件,規模化才能有效降低生產與行銷成本、效率生產,提升競爭力與產量。看來似乎是可行,但重點是,台灣土地取得成本不低,要怎麼從小農走到大農?

合作社模式,幫助小農變大農

要從小農變成大農,除了可以透過購買或租借土地來經營單一大面積的農場之外,也可以透過合作社形式,集結理念相同的農民,共同採購機具、種苗來降低生產成本;經營共同品牌提升價值,同時由於合作社內共同的田間管理方式,數量、品質、時間上都可以達到穩定的交貨條件,這也是目前許多農友已經在努力中的進行式。

合作社的制度,在台灣也已經有百年的歷史,我們透過中華民國合作事業統計年報來看看台灣農業合作社的經營概況,依據《108年中華民國合作事業統計年報》顯示全國共有各式合作社4028社,其中與農業較為相關者包含:

  • 農業合作社,共有1151個。
  • 農業生產合作社有763個,其中個別社755社,聯合社8社,合計社員數達63140人。
  • 農產運銷合作社有369個,社員數達88086人。
  • 農業勞動合作社有15個。
  • 農業供給合作社有3個。
  • 農業利用合作社有1個。
  • 合作農場有198個,社(場)員數達16182人。

其中763個農業生產合作社中,在年報中可查詢到營業概況的有635社,佔83.22%,而有提供年度營業總額數字的有356社,僅佔763社中的46.66%,也就是說有高達53.34%,過半數的農業生產合作社並未提供年度營業總額資料。

簡單但可能稍微不太嚴謹的概算,假設就以在年報中有提供營業概況的356社農業生產合作社來計算,合計營業總額為6,470,274,692元,個人社員總數為40,075人,也就是說,平均下來每位社員在合作社的年度銷售額約為161,454元。

我們再看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104年主力農家所得調查結果》中的定義,將我國農戶先依「經營者行業」、「年齡」及「初級農產品年銷售額」分成「戶內有農業為主業農戶」、「全以他業為主業農戶」;「有農業為主業農戶」再依戶內從農者年齡分為高齡農戶及非高齡農戶,非高齡農戶再將初級農畜產品年銷售額未達20萬元之自給農、嗜好農、假日農,泛稱為微型農戶;銷售額若達20萬元者則認定為主力農家,並視金額多寡區分為大、中、小型農戶,如以農耕產品為例,年銷售額20至未滿70萬元為小型農戶,70至未滿180萬元為中型農戶,180萬元以上為大型農戶。

特別的是,合作社社員平均161,454元的年度銷售額還不到農委會微型農戶定義的20萬元標準,就是說被列為自給農、嗜好農、假日農的範疇內。不過,不太可能願意加入合作社的農戶其中大多數都是所謂的自給農、嗜好農、假日農吧?! 當然有可能其中存在部分的合作社是低度運作,或者當然一定也會有低度參與的社員,他的收入不完全來自於合作社。 

合作社模式框架下的問題與突破

小農與大農並不是對立的概念,小農經濟也有其侷限性,掌握台灣現有的優勢,讓一個個優秀的小農集結成農企業,從小農到大農反而可能是一個階段性的發展路徑。

這一篇跟大家釐清小農的過去與合作社的緣由,筆者從統計數據的蛛絲馬跡中也可以發現合作社社員年度銷售額存在解讀空間,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狀況?到底台灣的農業合作社存在什麼問題?下一篇我們將和大家聊聊,「農業合作社制度」發生的問題與突圍之處。

參考資料

中華民國合作事業協會,《108年中華民國合作事業統計年報》。

行政院農委會,《104年主力農家所得調查結果》。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格外農品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格外農品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