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老生常談的話語是: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很合理的因果關係,如果你都不打理錢財,錢財又怎麼會自己無故長大?當然,如果你想幫孩子儲存教育金,也一定是需要好好「理理」這筆錢財的。
只是聽完這句話後,很多人的第一個反應卻是:我又沒錢,怎麼理?我想反問的是:一個月 3000 元就可以定期定額買基金,難道一個月都擠不出 3000 元嗎?
如果真是每月的薪水支付房租 (房貸) 、水電瓦斯費、一家人的生活開銷後,所剩無幾的話,那麼,過年期間,眾多親戚包括爺爺奶奶、阿姨、姨丈、姑姑、姑丈、舅舅、舅媽、叔叔、嬸嬸……包給孩子的紅包,應該也不少吧?就算全部加一加只有 1、2 萬元,其實也可以開始定期定額買基金了。
認真計算一下,定期定額買基金的最低門檻是一個月 3000 元,一年需準備的金額則是 3 萬 6000 元,倘孩子的過年壓歲錢合計有 1 萬 5000 元,由家長再掏出 2 萬 1000 元,便可以開始「理財」了。真的願意執行這項長達 10 年、甚至 20 年的子女教育金儲存計畫,就是這樣開端,沒有想像中的困難。
再說現在每個家庭生養的孩子少,為了栽培孩子,很多父母都會砸大錢在補習費或才藝費上,如果仔細觀察孩子,其實很容易判斷哪些才藝是孩子真的喜歡,又有哪些才藝孩子學得心不甘情不願。
若孩子學得不開心,補得沒有效益,何不把這筆才藝補習費省下來?或者也該思考,是否砸錢補習或學才藝,也該量力而為呢?這樣,一個月要找出 3000 元,一定不是什麼大問題。
除了幫孩子理財外,我常常覺得要當個快樂的媽媽,也必須為自己理財,另外,過好生活、照顧自己的健康也很重要。於是,我歸納快樂媽媽必備 3 要素:
要素1. 為自己生活
媽媽該是孩子的引導者,型塑孩子良好的品格之後,就應放手讓孩子探索。而不是生活的重心全部轉移至孩子身上,把所有自己生長過程中的遺憾投射到孩子,要孩子完成大人未完成的心願。
嚴格說來,這對孩子並不公平,且如果媽媽一味把焦點集中在孩子,也會失去自己精彩生活的機會,演變成雙輸的局面。事實上,把自己過好,孩子耳濡目染下也會讓自己變得很好。
要素2. 為自己理財
環境在變,時代也不斷演進,與時俱進充實自己很重要,但我相信擁有一身理財好技能更是重要。
現在的媽媽多半是職業婦女,一邊工作、一邊照料家庭,誰不希望職場上繼續精進,升官加薪;另一方面,也希望有多一點的時間陪伴孩子。但兩者有時候不容易兼得,顧此失彼的情況下,通常媽媽會選擇後者,職場打拼過程因此顯得躊躇。
但重點不是升幾級官,又加多少薪,而是理財的能力是否日臻純熟。都說 20 年後恐怕很多工作都要被機器人取代了,這不是無稽的預測,如果真的無法從工作獲致源源不絕的收入,理財能力的提升豈不是更重要。當 20 年後的環境無法掌控,「會理財」絕對是不變的硬實力。
而當媽媽有一身理財絕活,除了能傳授這項永不會被淘汰的技能給孩子,還能靠自己的能耐,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不用在退休沒有工作收入的那一天起銖錙必較,凡事比價再三,生活得極不自由。
要素3. 照顧好自己
有錢花之外,身體健康也是成為快樂媽媽的要素之一。事實上,如果沒有把身體養好,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不談到醫院的看診費用,三天兩頭塞進的保健食品,都是要花大錢購買的。
再說身體健康,自己過得最舒暢,也不會有病中亟需子女陪伴的期待,造成孩子的負擔。
總之,盡可能從孩子小時即幫他們儲存教育金,因為投資時間拉長,做媽媽的可以輕鬆應對,不必因為市場的起伏過度恐慌。而當孩子長大之後,有任何需要使用大筆費用時,也能從容支應。這是用小錢滾成大桶金的好處。
而在為孩子理財的同時,也不要忘了幫自己理財,並且好好為自己生活,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如此,孩子的存款簿有一定的水位,可以做為他們開拓生活的第一桶金,而媽媽自己的存摺也厚實無虞,創造兩代都不為錢煩惱的雙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