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位於烏克蘭與俄羅斯交界的克里米亞自治區,趁著烏克蘭國內政經情勢不穩通過加入俄羅斯公投,成為俄羅斯聯邦下的一個自治共和國,美國與歐盟認為整起事件背後有俄羅斯勢力介入,因而除了外交斡旋外,同時也採取一系列的貿易制裁措施,試圖在俄國斯經濟成長已疲軟的狀況下,利用貿易手段在經濟層面施加壓力, 逼迫俄國勢力退出烏克蘭。
國際貿易是一個國家經濟成長的命脈,即便大國如俄羅斯,每年出口總額也占其國內生產毛額(GDP)25%左右,而海島型的台灣, 因為國內市場有限, 對國際貿易有著更深的依賴,每年出口總額約占GDP的60%,由此可知, 若被主要的貿易國家施行貿易制裁將對該國的經濟發展造成重大傷害。
以此次俄羅斯遭受美歐制裁為例,歐盟是俄羅斯的主要貿易對象,每年雙方的貿易金額約3800億,若歐盟嚴格執行經濟制裁,對俄羅斯疲弱的經濟無疑是雪上加霜,穆迪也基於此一原因而下調俄羅斯的信用評等.不過國際貿易是各國間複雜的角力關係,除了經濟以外也牽涉到許多其他層面,受到影響的也並不是只有受制裁的一方,歐盟每年約有2/3的能源需要仰賴進口,而俄羅斯又是歐盟第一大的天然氣供應國,占歐盟天然氣進口量約40%,使得歐盟各國在貿易制裁上也因而投鼠忌器, 無法對較為嚴厲的制裁方案達成共識。
整體來說,國際貿易是一個探討國家或區域間商品及勞務的交換行為,如果我們要對國際貿易有全貌性的認識,我們就必須先從國際貿易的發展歷史與區域文化開始瞭解,各國是如何依照自身的條件形成比較利益(Comparative Adavntage)後開始進行貿易,而經濟學家根據這些行為模式發展出一套理論基礎,用來解釋國家或區域間的貿易行為.
隨著時間經過,國際貿易的發展占國家經濟活動的重要性與日俱增,同時卻也對自身產業造成一定程度的衝擊,各國為了讓自己在國際貿易競爭中取得更有優勢的位置,紛紛採取一些如關稅,限制進口量等貿易措施.某些地區相互鄰近的國家為了避免這些政策影響雙方的貿易活動進行,單一國家個別貿易的模式逐漸發展成貿易聯盟,例如歐洲的歐盟,亞洲的東協等,加入聯盟的會員國將可在貿易上享有更多的優惠,但同時也必須同意更加的開放貿易環境,聯盟式的貿易模式在現代國際貿易中已是一股不可逆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