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基金ETF

全球總經

理財商業

消費信用

保險稅制

房產生活
一國強大的秘密:石油、大豆和鐵礦石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虎嗅網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虎嗅網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一國強大的秘密:石油、大豆和鐵礦石

2020 年 9 月 30 日

 
展開

世界文明的列車總是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打轉向燈。魯迅在《電的利弊》中說:「外國用火藥製造子彈禦敵,中國卻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國用羅盤針航海,中國卻用它看風水;外國用鴉片醫病,中國卻拿來當飯吃。」真所謂「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

此類典型還有一例。2000 多年前中國人發明了打井採鹽的工藝,隨後歲月悠悠,幾無突破。 1859 年 8 月 27 日,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靠近泰特斯維爾城的石油溪旁,美國人德雷克和比斯爾採用中國打井採鹽的辦法開採出石油。從這時起,石油獲得了生命,它點亮了當時黑暗的世界,也帶來了戰火和血腥。

來自地底的黑色黃金,引起百年能源之爭

石油被發現後,起初用作點燃路燈。過了三十多年,有些艦船上的工程師才嘗試將重油噴洒在煤炭上,以此增加燃燒效率。

1904年,「無畏艦之父」費舍爾出任英國海軍大臣,他雖是炮術專家,卻竭力主張石油替代燃煤,被稱為「石油狂」。他說:「石油燃料將使海軍戰略發生一場根本的革命,它將是一個喚醒英國的事件!」在他的竭力遊說下,英國政府終於認識到石油的戰略價值,但是英國不產油,需依賴美國、俄羅斯和墨西哥的油田。

作為世界頭號強國,英國不願受制於人。19世紀末期,西方國家派出多支地質勘察隊進入中東,他們相信在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蘊藏有巨大的石油。

當時中東還在外強中乾的奧斯曼帝國的覆蓋之下,英國覬覦良久。最終通過王牌間諜賴利,獲得了波斯的石油開採權。賴利利用了澳大利亞地質學家和工程師達西。

19 世紀 90 年代,波斯國王穆扎法爾·阿爾丁召見達西,要他幫助波斯建設鐵路,推動工業發展。 1901 年,為了預先換取大量現金,國王授予達西一項王室特許權:60 年內,他可以不受限制地在波斯自由探採石油,所有發現的與石油有關的財產,都歸他所有。

達西支付了大約兩萬英鎊的現金,並承諾找到石油後,從銷售額中提取 16% 分給國王。這樣,達西得到了一張價值連城的法律文書,賦予他本人及他的繼承人或受讓人在波斯開採石油的特權,一直持續到 1961 年。

達西是一名虔誠的基督徒,賴利冒充教士,在 1905 年想方設法接近了他,通過花言巧語,說服達西把波斯石油獨家開採權轉讓給「虔誠的基督教」英國公司——盎格魯-波斯石油公司(又稱英波石油公司)。蘇格蘭金融家士達孔拿爵士當上了盎格魯-波斯石油公司的大股東,而他真實身份是英國政府的「白手套」。

英國就這樣獲得到了第一個重要的石油資源。1908年5月26日,英國勘探隊在波斯和伊拉克交界處,打出了波斯史上的第一口油井。請記住這一天,從此整個中東的歷史軌跡被改變了。

在中東,古代波斯光明神奧馬慈達祭司場所點燃「火柱」的傳說流傳千年,如今中東岩石下果然有能燒的黑油。更多的西方勘探隊蜂擁而至。隨即,伊拉克、沙特、巴林、科威特等國相繼發現油田。石油,給中東帶來無盡的財富,也讓這片土地變成「火藥桶」和「修羅場」。

法國著名導演讓-雅克·阿諾拍了一部電影《黑金》,酋長們在感謝「真主恩賜」之餘,在西方的挑唆下,為爭奪「黑金」,彼此廝殺,到現在都沒消停。

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海軍的致勝武器 — 石油

當中東打出第一口油井時,邱吉爾登上歷史舞台,作為新晉英國海軍大臣,他接過費希爾的衣缽,力主用石油替代燃煤,全面改造英國海軍艦船。英波石油公司被選作英國海軍的石油供應商。

當時英波石油公司資金緊張,面臨著被荷蘭殼牌石油公司吞併的險境,邱吉爾趁機鼓動英國政府向英波石油公司投資220萬英鎊,以獲得51%的股權。

英國議會通過了邱吉爾的提案。這樣,英國海軍不但解決了石油供應問題,而且英國政府徹底控制了英波石油公司,財政資助變得合法化。11天後,塞拉耶佛的槍聲將世界拖入了災難的深淵。

大宗商品-石油-大豆-鐵礦石

年輕時的邱吉爾(中):一戰爆發時,邱吉爾時年40歲,已經是英國海軍大臣

石油,直接決定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局。與英國海軍相比,德國海軍直到開戰也沒有完成燃料的轉換。英國海軍依靠石油的動力優勢,掌握了制海權,牢牢地將德國海軍封鎖在北海之中。1917年,邱吉爾轉任軍需大臣,他推動了包括坦克、飛機和化學毒氣在內的新式武器的使用。

鑒於海戰的成功經驗,邱吉爾已化身為「石油鬥士」,他不顧陸軍高層的反對,鼎力資助新式戰車的研製。1918年的亞眠戰役中,首次出現的以內燃機為動力的456輛坦克,大破德軍防線。德國第一集團軍司令魯道夫將軍稱「那是德國陸軍作戰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後來,英國外交大臣寇松說:「協約國的事業是在石油的波濤上飄向勝利的。」

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介入中東的石油之爭

一戰前,英國、沙俄和德國在波斯展開角逐。一戰後,德國戰敗、沙俄變天,皆無力顧及波斯,英國得以坐大。

1919年,英國迫使波斯簽訂《英波協定》,事實上成了波斯的宗主國。彼時,統治波斯的愷加王朝已是強弩之末。英國企圖通過扶植代理人來控制波斯,便選中了威信較高的禮薩汗。禮薩汗是從底層崛起的實力派軍官。1921年發動政變,完全掌握軍隊。1925年自立為王,是為巴維爾王朝。

禮薩汗處處效仿土耳其國父凱末爾,大力施行世俗化改革,遭到教士階層的反對,其中就包括在納傑夫及庫姆的神學院擔任講師的霍梅尼。(納傑夫和庫姆是什葉派的兩大聖城)

1935年,禮薩汗頒布法令,要求外國使節在官方通訊當中使用「伊朗」一詞。從此波斯成為歷史名詞。伊朗(Iran)是由雅利安(Aryan)轉化而來,伊朗本意是「雅利安人的土地」。遠古時代的雅利安人能征善戰,四大文明古國,除了中國,其他三個都毀於他們之手。

公元前500年左右,雅利安人的一支占據了今天的伊朗高原,繼續繁衍,其中一支就是波斯人。巔峰期的波斯人,在大流士一世的率領下,建立起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

1930年代,歐洲流行種族主義思想,納粹在德國上台後,宣稱雅利安人是世界上最優秀的人種。駐德國的波斯大使把這種情況傳回國內。禮薩汗遂改國名。作為孱弱的新生國家君主,禮薩汗此舉是想證明伊朗才是真雅利安國家,並與德國暗通款曲,意欲擺脫英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伊朗宣布中立,但禮薩汗背地裡支持德國。如此一來,伊朗境內的石油有可能為德國所用,英蘇果斷出手,聯合占領伊朗,並迫使禮薩汗讓位其子巴列維。(1944年禮薩·汗在南非去世)

二戰後,伊朗的境遇還不如戰敗國,被英蘇南北分割(1947年,在英美的對抗下,蘇聯撤出伊朗北部,但留下了庫德人這個歷史包袱),石油產銷也為西方公司壟斷。

1951年,摩薩台出任伊朗首相,他家世顯赫,是當時沙特國王的孫女婿,早年留學西方,從政經歷豐富,1949年創建民族陣線,反對國王獨裁和英伊石油公司(1937年,英波石油公司改為英伊石油公司),深得民眾支持。摩薩台以石油國有化為施政綱領之首要者,簽署了將英伊石油公司收歸國有的法令,並下令斷絕與英國一切關係。

大宗商品-石油-大豆-鐵礦石

摩薩台通過選舉當上了伊朗首相

遭受二戰重創的英國無力獨自解決與伊朗的爭端,遂請美國施以援手。為防止蘇聯再次介入伊朗,美國總統艾森豪撥款100萬美元,用以「採取任何可導致摩薩台倒台的辦法」。西奧多·羅斯福總統的孫子克米特·羅斯福被派往伊朗,坐鎮指揮。英國軍情六處和美國中央情報局共同參與策劃政變。

1953年,摩薩台政府被推翻(政變後,摩薩台在獄中渡過三年,隨後在家中被軟禁直至逝世)。50年後,美國國務卿奧爾布賴特表示了懊悔:「艾森豪政府相信他的行動是在戰略上是合理的,但那次政變卻對伊朗政局發展造成窒礙,這可以理解為何那麼多伊朗人憤恨美國的介入。」仇恨的種子就是從那時候種下去的。

但美國藉助此次介入,反客為主,掌握了伊朗的「指揮棒」。巴列維迎合美國,發起「白色革命」,伊朗更加世俗化。為了維護統治,巴列維用大部分的石油收入從美國換回武器,宗教領袖霍梅尼被迫流亡伊拉克,他最中意的長子也死於異國他鄉。(霍梅尼最後不得不選擇哈梅內伊作為接班人,但哈梅內伊並非公認的什葉派領袖,為伊朗內鬥埋下隱患)

英美在伊朗話事權的轉變,揭示了一個新的國際叢林法則:國運的興衰不再依仗大規模的戰爭,而是繫於貿易之一身。

中國改革開放,新的大宗商品之爭開始

作為二戰的最大受益者,美國重新定義了全球貿易規則:美元結算,美元與黃金掛鈎。「冷戰」肇釁後,美蘇爭霸,互搶地盤。1960年,美軍正式入侵越南,自後十年,泥足深陷,美國財政出現巨大虧空。而美元與黃金的掛鈎,讓美國國內大量的通貨膨脹無法消除。

為了轉嫁國內的危機, 1971 年美國總統尼克森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這樣就可以大量向世界印發美元,輸出美國國內的通貨膨脹。布雷頓森林體系就此瓦解。而關貿總協定、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是支撐世界經貿關係的「三大支柱」,都依託於布雷頓森林體系。一連串的影響隨之而來。

加之, 1969 年到 1971 年,資本主義世界第三次經濟危機席捲而來。兩相疊加,全球經濟將何去何從,立刻陷入了不明朗的狀態。當美國政府禍水外引時,在瑞士達沃斯——阿爾卑斯山上一個籍籍無名的滑雪小鎮,首屆「歐洲管理論壇」的籌備工作正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論壇的發起人是日內瓦大學教授克勞斯·施瓦布,這個非官方機構以研究和探討世界經濟領域存在的問題、促進國際經濟合作與交流為宗旨。(1987年「歐洲管理論壇」更名為「世界經濟論壇」,因在達沃斯舉辦,又被稱為「達沃斯論壇」)

施瓦布不會想到,這個論壇將來居然能影響全球 1000 家頂級公司,政商名流雲集,探討的議題早已超越了經濟領域。施瓦布更不會想到,他的這一舉措與地球另一端的「脈動」產生共振。擁有世界最多人口和世界最大市場的中國終於試探性地邁出了開放的步子。

從 1949 年到 1971 年,中美敵對 23 年,雙方都付出了沉重代價。 1972 年,尼克森訪華,隨後西方主要國家紛紛與中國恢復交往。三到五年內,中國引入外資 51 億美元,為 1980 年代經濟的提振夯實了基礎。

大宗商品-石油-大豆-鐵礦石

步子雖小,意義深遠。只有中國打開國門,全球化才名副其實。大航海時代的到來,被認為是經濟全球化開始的歷史性事件。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海上航行的開闢讓整個世界連接在一起。在這個背景下,出現了全球化的貿易。而全球化是從大宗商品的全球流動開始的。新的國運之爭開始。

石油危機後的轉機,沙特成為美國國債最大買家

美元與黃金脫鉤後,為了重建世界對美元的信心,美國必須找到一種能有效影響其價格的實物。那就是石油。基辛格曾說過:「誰控制了石油,誰就控制了所有國家。」石油,作為大宗商品的王者,是工業的命脈和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

大宗商品是指用於工農業生產與消費的大批量買賣的商品。可進入流通領域,但不零售,包括三個類別,即能源商品(石油、天然氣、煤炭)、基礎原材料(金屬礦產)和農副產品(農產品和牲畜)。

1974年7月,剛剛上任的美國財政部長威廉•西蒙和他的副手蓋瑞•帕斯基冒雨飛往中東。他們面色凝重。為了報復美國對以色列在「贖罪日「戰爭中的軍事支持,「歐佩克」石油組織對美國實施石油禁運,導致油價瘋漲四倍,隨之而來的是通貨膨脹、股市暴跌,美國經濟即將失控。

西蒙中東之行的真實任務,只有尼克森政府的少數幾個人士知曉。那就是弱化原油作為經濟武器的威力,說服充滿敵意的沙特用新獲得的石油美元資助美國日益擴大的財政赤字。根據帕斯基的說法,尼克森命令他們絕不能空手而歸。

西蒙告訴沙特人「美國是全世界中可以替他們保管石油美元的最安全的地方」,讓他們購買美國國債。基於這樣的構想,尼克森政府策劃了一項前所未有的「非生即死」的計劃。

該計劃的基本框架非常簡單。美國向沙特購買石油,並提供軍事援助。作為回報,沙特將獲得的石油美元收入再投資到美國國債或在美國境內置產。

大宗商品-石油-大豆-鐵礦石

沙特國王費薩爾·本·沙特要求美國必須「嚴格保密」。

直到今天,美國依舊保守這個秘密。據估計,沙特共持有美國國債 1170 億美元,是美國最大的外國債權人之一。這個秘密,40多年來年影響著美沙關係的方方面面,進而影響中東的格局。故而,美國絕不能放棄沙特,2019 年川普冒天下之大不韙也要死撐肢解記者的沙特王儲。

美元與石油掛鉤,美國勢力在中東扎根

由於沙特的「叛變」,美國得以各個擊破「歐佩克」成員國,石油美元霸權正式確立。以色列、伊朗和沙特,成為美國在中東的三顆釘子。可令所有人意外的是,看似強大的巴列維王朝不堪一擊,霍梅尼登高一呼,伊朗一夜改朝換代。

1979 年,神權至上的伊朗建立,霍梅尼「不要東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蘭」,註定要跟美國大打出手。當美國收留巴列維的消息傳來,伊朗大學生們攻占美國大使館,並扣留人質。美伊關係徹底撕裂。美國開始制裁伊朗,任何與伊朗有關的生意往來都被視為違禁。不過這可難不倒馬克·里奇——叱吒中東和東歐的「石油之王」。

這個冒險家 1934 年出生於比利時,早年為經營石油、穀物和金屬的大宗商品交易商菲布羅工作。韓戰中,通過走私水銀,狠賺了一筆。 1973 年,里奇和合作夥伴格林自立門戶,在瑞士成立了馬克·里奇AG公司。公司的啟動更多依賴於里奇建立的關係——伊朗議員阿里承諾會提供一系列的石油貿易渠道。

里奇以善於在高層培植勢力而著稱,一通電話就可以聯絡到幾乎所有外交官和能源部長。從 1974 年開始,馬克·里奇AG公司通過以物換物方式,用武器和其它貨物從伊朗換取了大量石油。伊朗人質危機期間,里奇的生意仍然在繼續。

記者丹尼爾·阿曼恩在2009年出版的里奇傳記《石油之王》中稱,「里奇願與任何人進行交易」。在 1979 年伊斯蘭革命前後的 15 年間,伊朗一直為里奇供應石油。里奇曾談及他與伊朗的貿易,「我們買來石油,負責運輸,然後賣掉。伊朗人沒辦法自己做這些事,而我們能夠做到。」

大宗商品-石油-大豆-鐵礦石

1983年,美國政府指控里奇犯有包括電信和郵政欺詐、詐騙、逃稅,以及與「國家敵人」伊朗進行石油貿易等共達51項罪名,若罪名成立,他將被判處325年監禁。不過,在指控正式生效前,里奇和格林逃往瑞士,終生再未踏入美國。

蘇聯解體後,馬克·里奇很快成為這個地區勢力最強大的貿易商,美利堅大學科戈德商學院的佛拉迪米爾·昆特說,里奇是「幾個寡頭政權的教練和教父」。1993年,里奇把自己股份全部套現,馬克·里奇AG公司改名為嘉能可。一個大宗商品交易超級巨頭就此浮出水面。

當今世界上最著名的大宗商品交易商有 5 家,分別是嘉能可(瑞士)、摩科瑞(瑞士)、托克(新加坡)、維多(瑞士)、來寶(英國)。他們主要從事石油及其衍生品,金屬,礦產三大項的交易。而掌握全球糧食運銷的是4家跨國公司,即ADM(美國)、邦吉(美國)、嘉吉(美國)、路易達孚(法國),業內稱之為四大糧商。里奇的「門徒」遍布這些大宗商品交易巨頭。

托克兩名創始人就曾是里奇手下的交易員。嘉能可前任和現任CEO也都是里奇手下的交易員。里奇最主要的觀點是,若有銀行融資的支持,進行石油及其他原材料的交易所需的資本和資產比人們設想的少得多。這種高度槓桿化的商業模式成了世界大宗商品交易商的經營模式。

他們開始在全球市場興風作浪,野蠻,卻在遊戲規則之內。新興市場徒呼奈何!差不多同一時間,龍永圖作為中國復關及入世談判的首席談判代表,開始了長達15年的「馬拉松式談判」,為中國企業的全球化發展奔走發聲。終於,中國也要進入大宗商品領域去搏殺。

加入大宗商品之爭的萬能之土–稀土

1979年2月,一個身穿中山裝的代表團抵達阿爾卑斯山,中國人首次參加達沃斯論壇。這是施瓦布力促而成的。前一年他剛訪問北京,敏銳地感到中國將會發生巨大變化,並斷言:「中國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完全可以肩負起更多的全球責任。」一個新時代即將來臨。

那年12月,蘇聯入侵阿富汗,敲響了「冷戰」結束的鐘聲。蘇聯解體後,中東完全成為美國的「禁臠」,不容他國染指,更不許地區強人的挑戰。薩達姆偏偏不信邪。他與霍梅尼領導的伊朗死磕八年,兩敗俱傷。為賴掉科威特的140億美金債務,借領土爭端,兵指科威特。

世界20個特大的油田,有11個在海灣地區,薩達姆的一意孤行引致海灣危機。1990年8月1日,美國總統布希譴責伊拉克的行動是「赤裸裸的侵略」,對美國的國家利益「構成了真正的威脅」,次日發動「沙漠盾牌行動」。海灣戰爭是一次現代尖端武器的大檢閱,宣告了人海戰術的終結。

其中,美國「愛國者」飛彈和蘇制「飛毛腿」飛彈的對決最為經典。前者之所以能輕易擊毀後者,得益於精確制導系統。「愛國者」飛彈的制導系統中使用了大約4公斤的釤鈷磁體和釹鐵硼磁體,用於電子束聚焦裝置,而釤、釹就是稀土元素。

稀土是化學周期表中鑭系元素和鈧、釔共十七種金屬元素的總稱。廣泛應用於農業、工業、軍事等行業,是新材料製造的重要依託和關係尖端國防技術開發的關鍵性資源,被稱為「萬能之土」。

此外,第四代戰鬥機F-22約有45%的材料採用稀土合金,最外面的機殼更是採用超強的稀土鎂鈦合金。「陸戰之王」坦克M1裝備了含有稀土元素釹釔鋁的石榴石雷射測距機。

一位前美軍軍官稱:「海灣戰爭中那些匪夷所思的軍事奇蹟,以及美國在冷戰之後,局部戰爭中所表現出的對戰爭進程非對稱性控制能力,從一定意義上說,是稀土成就了這一切。」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已開發國家所消耗的稀土幾乎都來自中國。

1992年,鄧小平南巡時曾強調:「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中國稀土資源占全世界已知儲量的80%,其地位可與中東的石油相比,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一定要把稀土的事情辦好。」很遺憾,這件事沒有辦好,是一部血淚史。

自從1972年,「中國稀土之父」徐光憲另闢蹊徑發明萃取分離提純法,中國稀土開始了成規模的工業生產,出口換外匯。但中國稀土卻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以極低的價格被賤賣。1990年代,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擁有稀土礦的國家普遍限制或停止開發本國稀土礦,轉而從中國國進口作為戰略儲備。

徐光憲曾痛心疾首地說:「稀土資源非常寶貴,特別像南方五省,都是非常寶貴的中重型稀土,工業儲量 150 萬噸,現在已經開採掉了 90 多萬噸,只剩下 60 萬噸,如果再不加以保護,按照現在的開採速度, 10 年就開採完了!到時候,我們就需要向美國和日本買,他們可能會以上百倍、上千倍的價格賣給我們!」

當中國出於規範開採、保護環境等考慮採取了相應的出口配額、出口限制等措施來減少稀土出口後,美、日、歐從2009年就開始以中國原材料管制為由向世界貿易組織起訴。中國提起反訴,結果敗訴,只能放開配額和限制,繼續把稀土當做土來賣。

為什麼,中國如此被動?「我國在國際貿易體系的定價權,幾乎全面崩潰。」2010年,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公開直言,「中國當前面臨的一大問題就是大宗商品定價權的缺失」。

全球大宗商品的定價,掌握在誰手中?

所謂大宗商品定價權,就是由誰來確定大宗商品進出口貿易的交易價格。大宗商品貿易主要有兩種定價模式:存在成熟期貨品種和發達期貨市場的產品,主要參考世界重要期貨市場價格;鐵礦石等產品則多由買賣雙方每年談判形成價格。

目前全球大宗商品的定價權,主要掌握嘉能可等五巨頭及四大糧商的手中。那麼,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淬鍊,中國大宗商品交易商戰力究竟如何?概而言之如下:

在能源產品領域,中國除了煤炭儲量豐富,石油和天然氣並不占優勢,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中化集團等「國家隊」 積極在海外獲取油氣資源產區開採權,堪堪與西方巨頭一戰。

在農牧產品領域,中國為保障糧食安全,高度強調自給自足,除了大豆需要大規模的進口之外,其他都能做到自產化。這次中美貿易戰,農產品中雙方攻防的核心就是大豆。中國作為全球大豆超級買家,儘管有中糧集團這樣的「國家隊」,卻受制於人。

2001 年至 2004 年,中國兩次遭遇「大豆風波」。第一次是在2001年下半年至 2002 年初。由於之前利潤可觀,中國企業大批進入大豆市場。同時,美國、南美大豆豐收。美國基金以瘟疫為由頭大肆炒作,外盤大豆期貨價格順勢下滑。很多中國企業因無法避險而破產。

第二次是 2004 年。美國農業部發布了該年度美國大豆減產的報告,助推大豆價格猛漲,中國企業不得不在高價位簽訂大量進口合同。可一個月後,美國農業部「糾正」了原先觀點,國際金融炒家旋即狂拋大豆,大豆價格暴跌。此次風波導致中國70%壓榨企業停產,保守估計損失 40 億元。

此後,中國再也沒奪回大豆的定價權。而在金屬礦產等基礎原料領域,中國不像其他領域那樣存在絕對控制力,簡直是重災區,尤以鐵礦石為甚。

中國鐵礦石定價權之戰的對手世界「三大礦山」,分別為淡水河谷(巴西)、力拓(澳大利亞)和必和比拓(澳大利亞)。其中,力拓和必和必拓的前身就是著名的「東印度公司」。

自從1981年形成鐵礦石談判機制以來,每年價格基本沒有大波動。 2003 年中國超過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鐵礦石進口國,「三大礦山」開始盤算如何讓中國接受更高的價格。其中有一個人不能不提,他就是胡士泰,北大研究生畢業後,赴澳留學,加入力拓,擔任駐上海首席代表。

胡士泰的能力非常強,跟幾大鋼廠的人非常熟悉,還常常帶銷售團隊深入到三四線城市的小鋼廠,去挖掘原料庫存的周轉天數、進口礦的平均成本、噸鋼單位毛利、生鐵的單位消耗等各種「機密信息」。

他還腐化與誘惑中國主要鋼鐵廠的中高層管理者,首鋼高管譚以新就是其「金元戰略」的獵物。而從協會、政府挖來的人打聽這些消息就更容易。2004 年至 2007 年,鐵礦石長協價分別上漲了 18.6% 、 71.5% 、 19% 和 9.5% 。同期中國鋼鐵產量也連續增長 24.51% 、 30.94% 、 23.84% 和 15.17% 。 2008 年之後,原談判規則被兩拓破壞,兩拓經常能「要挾」獲得比淡水河谷更高的漲幅。

2009 年 7 月,上海市國安局對外證實:澳大利亞力拓集團上海辦事處的 4 名員工因涉嫌竊取中國國家機密被拘捕。其中,胡士泰為澳大利亞籍中國裔男子,另外 3 人均持中國護照。另外,負責組織鐵礦石談判的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也有多人接受了有關部門的「審查」。後來網上盛傳,胡士泰讓中國損失了 7000 億人民幣。不過,這個值得商榷。大宗商品貿易談判波譎雲詭,胡士泰這類「內鬼」不是個案,但中國沒有大宗商品定價權,歸根結底還是缺乏對供應鏈的控制權。

中國國家隊挑戰全球大宗商品巨頭,積極爭取商品定價權

在可見的將來,中國有沒有出現類似於嘉能可的公司,除了在上游能夠控制大宗金屬礦產,還能在下游為國內的貿易商和製造業企業提供專業的供應鏈管理服務?

當然有的。中國五礦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國五礦」)即是其中佼佼者。以「冶金建設國家隊」為己任,曾長期發揮著中國金屬礦產品進出口主渠道的作用。

中國五礦歷經兩年運作,發起收購澳大利亞OZ礦業——澳大利亞大型礦業集團之一,由Oxiana公司(主要資產為銅、鉛、鋅和黃金)和Zinifex公司合併組建而成曾是澳大利亞第三大礦業公司、全球第二大鋅生產商。

中國政府在 2009 年 6 月通過了該項目的審批,創下了中國海外併購審批史上耗時最短的紀錄。這一併購,因此被《亞洲金融》雜誌讚譽為全球最佳併購。中國「國家隊」還敢於向全球大宗商品交易巨頭「亮劍」。

2015 年 12 月,中糧集團旗下的中糧國際有限公司(下稱「中糧國際」)以 7.5 億美元收購來寶集團所持有的中糧來寶農業 49% 的股權。此項交易完成後,中糧國際持有中糧來寶農業 100% 的股權,中糧來寶農業更名為中糧農業。

儘管全球大宗農產品交易市場處於低迷期,中糧來寶農業作為中糧集團的海外平台,會將其上游糧源掌控和交易資產直接對接中糧旗下企業的下游加工及分銷網絡,形成上下游一體化格局,有利於中糧集團全球產業鏈布局的進一步優化。

進入 2018 年,「國家隊」更是氣勢如虹。以紫金礦業為代表的國內礦企不斷加快海外擴張步伐,甚至是半個月內進行兩起巨額併購。2018 年 9 月 6 日,紫金礦業公告稱,擬通過境外全資子公司收購加拿大Nevsun全部股份,交易金額約合 95.30 億元人民幣( 13.9 億美元)。

Nevsun成立於 1965 年,旗下擁有非洲厄利垂亞在產礦山Bisha銅鋅礦項目 60% 權益,以及塞爾維亞Timok銅金礦項目,合計在塞爾維亞、厄利垂亞、馬其頓擁有 27 個探礦權。其中Timok銅金礦尚未開發,Bisha銅鋅礦為在產礦山。

2018 年 9 月 21 日,中國黃金與印度陽光公司簽署購買俄羅斯克魯奇公司 70% 股權的相關協議,首次實現了中國國有企業對俄羅斯戰略級資源的控股。未來,海外金礦將成中國黃金產業重要組成部分。除去「國家隊」以外,一些民營大宗商品企業開始走上前台,代表中國迎戰。

2019年《財富》世界五百強榜單公布,中國總共有129家公司入選,史上首次超過美國(121家)。22家民營企業貢獻多多,分別涉及房地產、保險,ICT、家電、石化,汽車和大宗商品交易等10個行業。其中,雪松控股勢頭非常迅猛。2018年第一次上榜,排名到第361位,到2019年排名上升到第301位。

雪松控股被稱為「中國嘉能可」,目標是打造全球領先的大宗商品產業集團,已實現有色金屬、黑色金屬、化工、能源等大宗商品品種的全覆蓋,為全球近萬家企業提供供應鏈綜合服務,業務節點已經遍布亞洲、歐洲、美洲和非洲等地。

「國家隊」加民營方陣,彼此配合,補足短板,才有可能在21世紀的第三個十年與國際大宗商品交易巨頭扳手腕。一般來說,新興國家爭取定價權要經過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爭取對稱定價,如同中國稀土保衛戰和鐵礦石爭奪戰,透過限制無序競爭,規範市場,提高賣方的競爭力。第二階段才是爭奪定價權的階段。關鍵在於建立起足夠大的市場,同時減少政府的行政干預。這個階段已然到來。

進入 21 世界,國運浮沉與大宗商品之爭未完待續

2020年剛開端,伊朗與美國就劍拔弩張。美國總統川普發表講話時說,美國已達到了能源自給自足,不再需要中東的石油。但事實上,美國的煉油廠仍然使用該地區生產的石油。得益於頁岩油產量的激增,美國2019年將波斯灣的石油出口量降至30年來的最低水平。不過,中東原油仍占美國進口10%以上。

與波斯灣供應的石油相比,頁岩油更輕,含硫量更低,對大多數美國煉油廠來說,並不是理想的選擇。由於已經對伊朗實施制裁,因此美國的重油買家仍然依賴中東——尤其是沙特。

加拿大皇家銀行資本市場大宗商品策略全球主管赫麗瑪·克羅夫特表示:「美國產品改變了遊戲規則。我們不應該忽視這一點。但是,如果我們在中東地區遭遇大規模、長時間的斷供,卻不會遭遇重大經濟影響的想法,是不準確的。」

全球新保守主義勢力抬頭,但全球化的潮流不可逆改。全球化宛如一張網,把個人、企業和國家都羅織其中,強如美國總統,都難以掙脫。

馬克里奇逃離美國後,與合伙人格林繼續操縱著世界最大的金屬貿易,包括中國的鎢,大部分交易通過喬治·布希的弟弟普雷斯科特運行。為了鎢貿易,里奇在支付「佣金」或賄賂給柯林頓競選總統的同時,也大手筆地捐款給希拉蕊競選紐約參議員。

2001 年 1 月 20 日,柯林頓在其任內的最後一天宣布赦免里奇。 3 年後,里奇去世,終年78歲。他的官方傳記的結尾非常簡單:「馬克·里奇是一位出色的滑雪者以及藝術贊助人。但現實的複雜程度卻遠甚於此。

當 2006 年托馬斯·弗里德曼出版《世界是平的》後,公眾把目光重新聚集在2000年到2004年這段時間:中國和許多發展中國家成為世界商品和服務產品供給鏈上的一員……世界變得如此之小、如此之快,人類的政治與經濟體系要想法調整到與之相適應的穩定結構。

2007 年,第一屆夏季達沃斯論壇在大連舉行。這是達沃斯論壇第一次在瑞士以外的國家舉辦。一年後,金融危機席捲全球,對大宗商品行業造成重創,雪松控股逆勢入場,伺機填補大批企業倒閉後的市場空白。這才有了後續故事。

時光荏苒,達沃斯論壇已走過半世紀了。為了表彰施瓦布對中國改革開放事業的幫助和支持, 2018 年他和另外 9 個國際友人獲頒」中國改革友誼獎章」。 2020 年 1 月 21~24 日,第 50 屆達沃斯論壇年會在瑞士舉行,超百位中國代表赴會。

由廣州市政府指導、雪松控股主辦的「廣州之夜」在首日上演,雪松控股正式簽約收購斯坦科全球控股有限公司(Stemcor) 100% 股權。

創立於1951年的斯坦科總部位於英國,曾是全球前三的鋼鐵和原料貿易公司。在世界經濟不確定性增多,全球「斷鏈」風險明顯上升的當下,雪松控股此次併購,也是中國企業積極「走出去」,在大宗商品領域爭取更多話語權的一個縮影。

百年之後,回歸國運沉浮和大宗商品之爭,不得不感嘆邱吉爾回憶作出石油全面替代燃煤的決斷時說的話:「冒險的獎賞就是優勢本身,領先對手一年就可能使局勢改觀,那麼前進吧!」

虎嗅網》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虎嗅網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虎嗅網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