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報稅季討論度聲量最高的話題之一就屬「夫妻報稅」,相較於單身族群,已婚人士可以透過不同的計稅方式計算出最有利的報稅金額,而不論採分開或合併計稅,最後一定是「夫妻合併申報」。因此,了解夫妻報稅怎麼報比較划算、夫妻報稅稅率級距是多少、夫妻報稅有哪些節稅方式越顯格外重要。以下將從幾個面向分享夫妻合併報稅攻略,同時也會提供繳稅季資金周轉的理想方案,無論是高收入或小資夫妻,歡迎參考以下內容掌握聰明報稅的技巧!
夫妻合併報稅必知 5 種方式
夫妻合併報稅主要可分為「全部所得合併計稅」、「薪資所得分開計稅」、「各類所得分開計稅」。其中「薪資所得分開計稅」、「各類所得分開計稅」又可以細分為以「夫」或「妻」作為納稅義務人分開計稅,因此實際上共有 5 種計稅方式。只要弄懂個別適合的收入類型,並利用「綜合所得稅電子結算申報繳稅軟體」幫忙試算,便不難評估選擇哪一種方式最有利。
- 全部所得合併計稅:為將夫妻所得加總後套入計算公式,適合小資家庭或收入差距較大者。
- 以夫薪資所得分開計稅/以妻薪資所得分開計稅:收入所得以薪資為主,以薪資較高的一方申報,適合雙薪高收入家庭。
- 以夫各類所得分開計稅/以妻各類所得分開計稅:額外所得大於薪資所得,以薪資較低的一方申報,適合高收入、雙薪多元收入家庭。
夫妻合併報稅、分開申報
前面提到夫妻合併報稅的計稅方式,但什麼情況下夫妻得合併申報、何時得分開申報?以下歸納成三種情況,只要參考下列說明,想必不難判斷。
- 無論採何種計稅方式,最終都要夫妻合併申報
- 結婚後隔年度,夫妻可選擇分開或合併申報,後續則需合併申報。舉例:111 年度結婚,則 112 年申報所得稅時,夫妻可選擇分開或合併申報,113 年起需合併申報。
- 離婚後隔年度,夫妻可選擇分開或合併申報,後續則需分開申報。舉例:111 年度離婚,則 112 年申報所得稅時,夫妻可選擇分開或合併申報,113 年起需獨立申報。
夫妻合併申報免稅額、稅率級距
夫妻合併申報免稅額、稅率級距在報稅時十分重要,在初步掌握各種計稅方式適合哪一類型收入的家庭之後、進一步細算稅額之前,必須了解不同情況下的免稅額、扣除額個別有哪些,以及各稅率的級距和累積差額為多少。以下透過表格整理相關內容,方便讀者快速瀏覽。
夫妻合併申報免稅額、扣除額(適用 112 年度、2024 年 5 月申報) | ||||
項目 | 扣除金額 | 雙薪、無子 | 雙薪+1 位未滿 5 歲之幼兒 | 雙薪+ 2 位未滿 5 歲之幼兒 |
免稅額 | 一般:18.4 萬 70歲以上:27.6 萬 |
一般:18.4 萬 70歲以上:27.6 萬 |
一般:18.4 萬 70歲以上:27.6 萬 |
一般:18.4 萬 70歲以上:27.6 萬 |
標準扣除額 | 24.8 萬 | 24.8 萬 | 24.8 萬 | 24.8 萬 |
薪資所得扣除額 | 41.4 萬 | 41.4 萬 | 41.4 萬 | 41.4 萬 |
身心障礙特別扣除額 | 20.7 萬 | 20.7 萬 | 20.7 萬 | 20.7 萬 |
幼兒學前特別扣除額 (幼兒學前) |
一位:12 萬 二位:24 萬 二位以上:加成50% |
N/A | 12 萬 | 24 萬 |
教育學費特別扣除額 | 2.5 萬 | 2.5 萬 | 2.5 萬 | 2.5 萬 |
儲蓄特別扣除額 | 27 萬 | 27 萬 | 27 萬 | 27 萬 |
長期照顧特別扣除額 | 12 萬 | 12 萬 | 12 萬 | 12 萬 |
基本生活費 | 20.2 萬 | 20.2 萬 | 20.2 萬 | 20.2 萬 |
綜合所得稅稅率級距、累積差額(適用 112 年度、2024 年 5 月申報) | ||
稅率 | 級距 | 累進差額 |
5% | 0~560,000 | 0 |
12% | 560,001~1,260,000 | 39,200 |
20% | 1,260,001~2,520,000 | 140,000 |
30% | 2,520,001~4,720,000 | 392,000 |
40% | 4,720,001~以上 | 864,000 |
依照表格所列的各項免稅額、扣除額,不難計算出夫妻合併申報的免稅門檻。以下列舉兩種不同案例進行試算,幫助大家更容易理解。
案例一:陳先生 35 歲和陳太太 33 歲,至今結婚 3 年,兩人都有工作且沒有小孩,試算兩人去年度合計所得在多少以內,今年申報可以免稅?
- 夫妻2人免稅額:18.4 萬
- 夫妻2人標準扣除額:24.8 萬
- 夫妻2人薪資特別扣除額:41.4 萬
合計A+B+C之免稅額/扣除額,兩人去年年收入在 84.6 萬以下即可免稅。
案例二:李氏夫妻今年分別為 40 歲、38 歲,兩人結婚 6 年、都有工作且育有 4 歲之雙胞胎,試算兩人去年度合計所得在多少以內,今年申報可以免稅?
- 夫妻2人免稅額:18.4 萬
- 夫妻2人標準扣除額:24.8 萬
- 夫妻2人薪資特別扣除額:41.4 萬
- 幼兒學前特別扣除額2位:24 萬
合計A+B+C+D之免稅額/扣除額,兩人去年年收入在 108.6 萬以下即可免稅。
另外,夫妻收入扣除各項免稅額/扣除額後,剩餘的金額如大於 0 ,即可參考所得稅稅率級距、累進差額計算應繳的稅金。以下續用上述範例並套入所得淨額進行試算。
案例一:陳先生 35 歲和陳太太 33 歲,至今結婚 3 年,兩人都有工作且沒有小孩,兩人去年度收入所得扣除各項免稅、扣除額後,淨值為 48 萬,試算今年需繳多少稅金?
所得淨值 48 萬的稅率為 5%,累進差額為 0,應繳稅金為:480,000×5%=24,000 元
案例二:李氏夫妻今年分別為 40 歲、38 歲,兩人結婚 6 年、都有工作且育有 4 歲之雙胞胎,兩人去年收入所得扣除各項免稅、扣除額後,淨值為 55 萬,試算今年需繳多少稅金?
所得淨值 55 萬的稅率為 12%,累進差額為 39,200,應繳稅金為:550,000×12%-39,200=26,800 元
兆豐好稅貸活動(113年方案)
兆豐銀行為了打造優質數位服務並減輕納稅人的負擔、輕鬆度過繳稅月,即日起至 113 年 6 月 30 日於兆豐銀行官網線上申辦「好稅貸信貸專案」,並提供以下任一資料:前一年度個人綜所稅單、前一年度個人名下房屋稅單、當年度營業稅單(僅企業負責人適用),且於 113 年 7 月 31 日(含)前完成撥款,可享有以下活動優惠:
- 首期固定年利率 0.01%
- 貸款額度最高 300 萬元
- 開辦費 3,000 元起
此專案特點為採兩段式利率,首期固定年利率只要 0.01%,第二期起貸款利率兆豐銀行消費金融放貸指標加碼 1.067 起%計算,目前為 2.785 %起(基準日為 113 年 4 月 23 日),總費用年百分率為 3.10%~15.20%,至多綁約 12 個月,有資金需求的民眾不妨把握機會申辦。
夫妻合併報稅扶養能節稅嗎?
夫妻合併報稅除了可透過不同的計稅方算出最有利的繳稅額之外,另一種輕鬆且合法的的節稅方式就屬扶養子女、直系親屬(父母、祖父母、岳父母等)、旁系親屬和其他親屬。除了報稅時基本免稅額、扣除額,有扶養親屬每人還可扣除 9.2 萬免稅額,如扶養對象年滿 70 歲則可扣除 13.8 萬。
需注意的是,扶養親屬須符合相關條件;另外,扶養人如有所得也要一併列入所得總額計算。因此,扶養對象的所得務必低於免稅額及適用扣除額才划算;個別的扶養條件如下列表格所列。在此提醒,直系尊親屬、子女如為兄弟姊妹、離婚夫妻共同扶養,應自行協議一人報扶養,不得同時申報扶養。
關係/年齡 | 未成年、未滿 60 歲 | 已成年、已滿 60 歲 |
直系尊親屬、姻親親屬 (祖父母、父母、岳父母) |
未滿 60 歲、無謀生能力: ➤所得未超過每人基本生活費 20.2 萬 ➤領有身心障礙手冊、符合精神衛生法規第 3 條、第 4 款規定之病人,須提供相關證明文件 |
年滿 60 歲:免附證明,可直接列報 |
子女 | 未滿 18 歲:免附證明,可直接列報 ➤5歲以下幼兒另有特別扣除額(1 名 12 萬、2 名 24 萬、2 名以上加成 50%) |
已成年: ➤仍在校、身心障礙或無謀生能力 ➤需附上正式學籍在校證明、身心障礙證明影本或醫生診斷等證明文件 |
兄弟姊妹 | 未滿 18 歲:免附證明,可直接列報 | 已成年: ➤仍在校就讀、身心障礙或無謀生能力 ➤需附上正式學籍在校證明、身心障礙證明影本或醫生診斷等證明文件 |
其他親屬或家屬(叔、伯、舅、姪、甥、孫等) | 未滿 18 歲: ➤同居一家永久共同生活,且具家長/家屬關係,具扶養義務與事實 ➤不在同戶籍時,須附上受扶養者或其監護人註明確受納稅義務人扶養之切結書等證明 |
已成年: 符合左列條件外,另須提供在校就學、身心障礙、無謀生能力,需檢附戶口名簿影本/身分證影本、在校證明、身心障礙證明、醫師診斷證明等文件 |
夫妻報稅可以分開報嗎 ?
綜所稅為家戶申報制,原則上採「夫妻合併申報」。不過在下列幾種婚姻狀態之下,夫妻有機會可以選擇分開報稅。
情況1.新婚夫妻
新婚夫妻當年度登記結婚,在隔年申報綜所稅時,夫妻可評估試算後的稅負高低,選擇合併或分開申報。隔年之後,則必須採夫妻合併申報。
情況2.夫妻分居
夫妻處於分居且符合以下要件,可採分開申報綜所稅:
- 分居半年,並向法院聲請「財產分別制」
- 分居半年,且法院裁定未成年子女扶養權
- 取得通常、暫時或緊急保護令,只要達到就能分開申報,申請書上需備註「分居」
情況3.夫妻離婚
夫妻離婚和新婚夫妻類似,都是以登記日為基準,隔年度可選擇夫妻合併或分開申報;再隔一年若雙方仍處於單身狀態,則必須獨立申報。
夫妻合併報稅節稅方法
夫妻合併報稅在不同的計稅方式下,會因雙方所得來源、收入差異而產生不同高低的繳稅金額。因此若能在申報之前掌握以下三個原則,便能輕鬆搭上節稅的列車。
釐清夫妻所得來源
所得涵蓋項目非常廣,其中常見的項目包括薪資、營利、執行業務等、租賃、利息等。故一般會建議先列出夫妻雙方的各類所得金額,再進一步評估採取哪一種計稅方式。
夫妻所得比大小、決定誰作為納稅義務人
如夫妻雙方「所得」主要來自於薪資,且薪資差異懸殊,可採全部所得合併計稅,或薪資所得分開計稅,以薪資較高的一方作為納稅義務人;若所得較高者的收入來源為「薪資以外」(例:有價證券、利息、租金等),同樣可採全部所得合併計稅或薪資所得分開計稅,只是改為薪資較低的一方作為納稅義務人。
透過國稅局所得稅線上申報軟體報稅最省力
由於各種計稅方式分別有不同的計算公式,一般民眾若對於稅法沒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未必能夠快速且精準的計算出稅額。加上每到報稅季,各地國稅局、稽徵所或服務處經常大排長龍,最聰明且省力的選擇就是利用國稅局綜合所得稅電子結算申報繳稅軟體進行試算及申報。
納稅義務人只需準備好能證明個人身份的驗證文件,以及薪資扣繳憑單、所得收入憑單、列舉扣除額的證明文件或收據,依照軟體步驟鍵入資料,便能知道自己該年度該繳多少稅或可領到多少退稅款,甚至可於線上選擇退稅方式和指定匯款帳戶,非常適合忙碌的現代人。
夫妻合併報稅注意事項
夫妻合併報稅通常會比個別報稅更加有利,但申報時若疏忽了以下幾點,有可能造成需要支付 更多的稅負,或是不慎觸法而得面臨補徵及罰鍰。
- 除符合可分開申報的條件,否則夫妻一律採合併申報;如未合併申報,將會以未辦結算申報的一方,依照所得稅法之相關規定補稅送罰。
- 如已分居、離婚而不適用於夫妻合併申報,不得將另一半的所得、扣除額列入,否則將形成虛報配偶免稅額而觸法。
- 夫妻合併申報或有扶養親屬,務必將配偶、扶養人的所得列入,以免「漏報所得」。
夫妻合併報稅常見問題
Q:夫妻合併申報有什麼好處?
A:合併申報享有比個別申報更高的標準扣除額,另有一些稅收優惠(如子女稅收抵免、教育費用抵免等),有助於高收入族群降低稅負。
Q:所得年度新婚或離婚,選擇單獨申報可以列報扶養配偶的父母嗎?
A:所得年度新婚或離婚,依法夫妻可選擇合併或單獨申報;即便選擇單獨申報,因為父母屬於直系姻親關係,仍可列報扶養,惟夫妻雙方僅能有一方列報扶養,建議申報前事先協議好。
Q:夫妻其中一方有薪資收入,還適用於薪資所得分開計稅的方式嗎?
A:夫妻如果只有一方有薪資收入,合併申報時仍適用於薪資所得分開計稅的方式申報。
Q:可以扶養未滿 60 歲的直系尊親屬(如父母、岳父母、祖父母、繼父母等)嗎?
A:如當年度所得未超過公告之每人基本生活所需之費用金額(112 年度為 20.2 萬),可以認定為無謀生能力,可以列報扶養;反之,如果超過就不可以申報扶養。
Q:繳稅季資金周轉困難適合貸款嗎?
A:每年繳稅季前夕,各家銀行或民間機構都會推出優惠的貸款方案。例如官股銀行兆豐銀行就有推出「好稅貸活動」,主打首期低利率、最高可貸 300 萬及享開辦費優惠,相當適合有資金困難的民眾申貸幫助繳稅減壓。
兆豐好稅貸活動(113年方案)
為了打造優質數位服務且減輕負擔,輕鬆渡過稅月,即日起至 113 年 6 月 30 日,於兆豐銀行官網線上申辦好稅貸信貸專案,且於次月底前完成撥款者,即享有以下活動優惠:
- 首期固定年利率 0.01%
- 貸款額度最高300萬元
- 開辦費3,000元起
為生活製造小確幸,有資金需求的民眾不妨可趁此機會線上申辦。
- 本活動須綁約至少12期,採兩段式利率,首期固定年利率0.01%,第2期起貸款利率係以兆豐銀行消費金融放款指標利率加碼1.067%起計算(目前2.785%起,基準日為113年4月23日)。兆豐銀行消費金融放款指標利率係以台銀、土銀、合庫銀、華銀、一銀、彰銀等六行庫每月20日(遇假日時為次營業日)之一年期定期儲蓄存款機動利率之平均計算至小數點後第三位(小數點後第四位四捨五入),並於次一營業日生效,目前(113年4月23日)為1.718%,每月調整一次。
- 本活動總費用年百分率為3.10%~15.20%,係以貸款金額30萬元,貸款期間60期,採兩段式利率,首期固定年利率0.01%,第2期起年利率2.785%起機動計息,各項費用總金額以3,000-5,000元計算。總費用年百分率不等於貸款利率。總費用年百分率計算基準日為113年4月23日。本廣告揭露之年百分率係按主管機關備查之標準計算範例予以計算,實際貸款條件仍以兆豐銀行提供之產品為準,且每一客戶實際之總費用年百分率仍視其個別貸款產品及授信條件而有所不同。
- 活動對象:活動期間內透過兆豐銀行線上申請信貸,並提供下列任一資料,且於113年7月31日(含)前完成撥貸之客戶。
- 前一年度個人綜所稅單。
- 前一年度個人名下房屋稅單。
- 當年度營業稅單(僅企業負責人適用)。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