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金融股其實是比較有意思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金融股其實更像一個收益較高的債券,銀行板塊存在的特點就是:估值最低、殖利率最高、盈利最強。
作為一個百業之母的產業,銀行實在太受人關注了,因為它的業務和營收太簡單透明,以至於所有的機構和投資者都盯著它,一旦發生變動,就會有機構進入市調研究;而唯一能夠對金融股產生巨大影響的就是政策和利率,所以金融股幾乎不會發生超出預期的事情。
在這些年股市的起起伏伏中,也能看出銀行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實在是太穩了。為什麼銀行能夠如此之穩?我們可以從下面幾點來看。
銀行是百業之母
它的作用就是為各行各業提供血液,所以只要其他產業需要發展、需要貸款,只要經濟不衰退,那麼銀行就能盈利。從各產業數百年的發展來看,隨著無數個產業的消亡,又有無數個產業的興起,經過了數次的經濟興衰,銀行仍舊活的好好的。
因為銀行的盈利情況和經濟情況呈正相關,所以當經濟衰退時,銀行也會表現不佳,但只要經濟沒崩,那麼銀行就倒不了。如果整個經濟真的全崩了,那麼投什麼都沒用了。
當然地方性銀行則是有可能倒閉的,正如巴菲特所說:「只要銀行自己不幹蠢事,就是門好生意。」但當然還是有這樣的銀行存在。
銀行有著確定性賺錢的特徵
但銀行是只有少數玩家能夠參與的產業,因為門檻極高,不僅需要牌照,還需要千億資本才能玩得動。常見的大型銀行,比如工商銀行(601398-CN)、中國銀行(601988-CN)、建設銀行(601939-CN)、農業銀行(601288-CN)、交通銀行(601328-CN)、郵政儲蓄銀行(1658-HK)等,都是由國家(財政部、中央匯金公司)直接管控的國營銀行。
而那些能夠在市場上立足的銀行,比如招商銀行(03968-HK)、中信銀行(601998-CN)、華夏銀行(600015-CN)、光大銀行(601818-CN)等,也都是由國營企業創辦;甚至連那些民營股份製商業銀行,比如民生銀行(600016-CN)、恆豐銀行、浙商銀行(2016-HK)、渤海銀行等,也都是需要幾十家資金實力雄厚的企業來參與。
這些國營銀行即使是在發生了金融危機的時候,也會有央行和財政部通過發行債券來拯救。
銀行為中國金融體系的支柱
其他的金融產業都離不開銀行。即使是近年一直在發展的互聯網金融也不能離開銀行獨立發展,因為無論是證券、保險,還是金融理財,都是圍繞著銀行建立起來的,所以那些妄言銀行會消逝的投資者不是蠢、就是壞。
銀行的特性決定賺錢的能力
銀行一直以來都是成為低股價淨值比和低本益比的代表,這是因為相對於那些科技創新的股票,金融股實在是沒什麼大餅可以畫,也沒什麼能拿出來吹噓。
加上市值實在太大了,也沒有可以炒的機會,這也是很多散戶不願意投資金融股的原因,畢竟長期來看銀行平均每年只有 8%~10% 的漲幅實在沒意思,這也是為什麼作者會在開頭說銀行更像是一個收益較高的債券。
如何投資金融股呢?
股票的投資收益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估值的成長,二是企業的成長,三是通貨膨脹。雖然銀行的估值成長並不快,但發放股利高、業績優、收益穩。
如果能夠將銀行發放的股息繼續購買股票,那麼不考慮除權後的折價,不計算淨利潤的成長,就能做到年化 6.55%,相當於收益較高的定期產品了。
如果中國經濟好轉,那麼銀行就是受益最多的產業,因為每當經濟好轉時,息差就會上升,那麼存貸款利差空間增大,銀行盈利能力就會增強。當景氣好時,各產業就會發展起來,那麼貸款需求就會增加,銀行不良貸款率就會下降,其中受益最大的就是國營銀行。
在選擇投資銀行指數基金後,選擇 ETF 基金,即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也是比較合算的,因為 ETF 基金除了擁有開放式基金的所有優點和屬性,還兼具了股票的交易和流通特性,它就是以一籃子的股票所有權進行申購和贖回,這就與普通的基金產生了區別,畢竟它是可以像股票一般即時買賣。
《雪球》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