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基金ETF

全球總經

理財商業

消費信用

保險稅制

房產生活
布林肯為什麼說台海危機是全球議題?臺灣:世界秩序、亞洲秩序或中國內政?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股感知識庫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从严奥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布林肯為什麼說台海危機是全球議題?臺灣:世界秩序、亞洲秩序或中國內政?

2023 年 3 月 6 日

 
展開

2023 年 2 月 23 日,俄烏戰爭一週年的前夕,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接受大西洋月刊的連線訪問。在回答俄烏戰爭如何影響中國攻臺計畫時,布林肯表示:

還有一件事很重要,如果等等有時間,我們可以討論這話題。全世界擔心臺灣海峽爆發危機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這並不會是一場內部事件。雖然基於中國的主權,中國會希望如此,但是這的確對全世界而言,是一場重要大事。

(But there’s something else that’s really important, and I know we may want to get onto this later if we have time, but one of the reasons that the world is so concerned about a crisi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is because this is not an internal matter, as China would have it, based on its sovereignty. It’s a matter of concern to quite literally the entire world.)

布林肯 談話搜尋結果布林肯 談話搜尋結果

很自然地,中國的立場是反駁布林肯的說法。布林肯的英文傳到中文世界,翻譯出來的不是「這並不會是一場內部事件」,而是相當於毛澤東在 1946 年接受記者訪問時,闡述的「中国人民在美国帝国主义和中国反动派的联合进攻之下,将要受到长时间的苦难」。

說者有意,聽者有心,是當今中美官員公開表態的立場。

Formosa、Taiwan、the Republic of China;臺灣共和國、中華民國、中華民國臺灣

究竟這塊位於福建浙江外海,座落於日本通往東南亞海域的土地,是什麼一個問題?怎麼就讓世界兩大國為它爭執不休?它是維持世界秩序的一片不亞於 1914 年賽拉耶佛、1939 年捷克與波蘭、1950 年朝鮮半島,乃至於 2022 年俄烏邊境的偉大拼圖嗎?

一切都得從 1895 年、1945 年、1949 年、1979 年說起。

1895 年,馬關條約

1894 年,朝鮮半島爆發東學黨事件。日本政府以朝鮮內亂為由,派兵登上半島;眼見勢力範圍內的朝鮮即將受到外國的控制,中國政府亦派兵登上半島——五十五年之後,中國政府亦以同樣理由,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進入朝鮮半島。1950 年,毛澤東慷慨激昂地建立中國與北韓的軍事聯盟:

为了援助朝鲜人民解放战争,反对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们的进攻,借以保卫朝鲜人民、中国人民及东方各国人民的利益,着将东北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迅即向朝鲜境内出动⋯⋯善于和侵略者作战,最后胜利就是我们的。

當中國軍隊駐紮朝鮮半島後,隔年毛澤東又發揮他的演說家特質,強調中國與北韓的以衣帶水情誼:

中朝两国同志要亲如兄弟般地团结在一起⋯⋯中国同志必须将朝鲜的事情看做自己的事情一样⋯⋯不拿朝鲜人民的一针一线⋯⋯只要我们能够这样做,最后胜利就一定会得到。

但是 1895 年的中國沒有 1950 年的中國這麼幸運。1895 年,中國軍隊與日本軍隊決戰朝鮮,以中國軍隊的失敗收場。中日簽署馬關條約,條約的第一條表示「中國確認朝鮮國為獨立自主國家,朝鮮對中國的朝貢、奉獻、典禮永遠廢止」;第二條讓「中國把遼東半島、台灣、澎湖群島之權,即英國格林尼次東經百十九度起至百二十度止、北緯二十三度起至二十四度之間諸島嶼。該地城壘、兵器製造所及國有物永久割讓給日本。」

再見了東北、朝鮮、臺灣。從 1895 年起,臺灣成為亞洲秩序的一塊高流動性拼圖。

1945年,日本終戰詔書

1945 年 8 月,美國投下兩個原子彈——「小男孩(Little Boy)」和「胖男人(Fat Man)」。小男孩在廣島,胖男人在長崎,一小一胖,瞬間將數十萬日本人民帶入人類史上唯一的原子煉獄。目睹這場景,日本天皇發表「終戰詔書」,宣布日本軍隊停止作戰,向同盟國投降——中華民國是亞洲戰區內,和美國一同反擊日本的同盟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華民國政府多次聲明,日本除了停止對中的戰爭,亦必須將臺灣還給中國——當時的中國是中華民國。The Republic of China刻在 1943 年的開羅宣言、1945 年的波茨坦宣言,這兩份宣言都要求日本,臺灣必須還予中國。當日本投降後,中華民國派遣陳儀到臺灣,於今日的中山堂接受日本駐臺政府的投降。當天是 10 月 25 日,這就是此日被定為「臺灣光復日」的由來。

再見了日本。從 1945 年起,臺灣回歸中華民國——回歸中國。

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在中原大地鹿死誰手,卻總是沒有將戰事帶到臺灣。1948 年年尾至 1949 年年初,中國共產黨將華北地區納入麾下:遼瀋戰役讓林彪拿下哈爾濱、長春、瀋陽,成為東北王;淮海戰役讓劉伯承奪得肥沃廣大的中原土壤,讓人口大省山東、河南接受共產黨統治;平津戰役以中華民國華北剿匪總司令傅作義束手投降為結局,北平特別市從此成為共產黨的新都。

中國最耀眼、與世界接軌的上海落入共產黨手中,連國民黨的首都——1937 年慘遭日軍大屠殺的南京——在 1949 年亦改弦易幟,插上鐮刀與鐵鎚點綴的共產紅旗。1949 年,蔣中正遷都多次:南京、廣州、重慶和臺北——中國國民黨的長征。1949 年 12 月 10 日,蔣中正踏上中美號專機,忐忑地從成都起飛,降落臺北,再也沒回去那個被稱作中土之國的華夏大地。

從此開始,海的那一岸,冉冉升起五星紅旗;海的這一岸,中華民國在臺灣。

難分難解,難割難捨。

海的這一岸,說自己是中國,它的理由是:中華民國抗擊了法西斯主義,成為世界四大警察,共同建立起人類歷史上最亙久的國際維和組織——聯合國;海的那一岸,說自己是真的中國,統治著外人認為是中國的土地,掌握著擁有永垂不朽的中國文化的各大城市——更重要的是,它掌握的中國人人口,比另一岸來得多更多。

1979 年,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美建交、中(中華民國)美斷交

隨著時間過去,世界上其它人們逐漸接受海的那一岸的說法。1950 年,英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1964 年,法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1972 年,日本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戴高樂與田中角榮為歷史搭起的紅色地毯,讓美國亦踩上去。1979 年,美國總統卡特宣布與臺北的中華民國斷交,手牽著手與北京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發表建交公報。

1979 年的建交公報第二條和第七條寫道:

美利堅合眾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係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框架之下,美利堅合眾國將會保持與臺灣人民的文化、商業和其它非官方的關係。⋯⋯美利堅合眾國認知到中方立場,即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且臺灣係中國的一部分。

建交公報中的「承認(recognize)」與「認知(acknowledge)」成為了海的這一岸與海的那一岸的法理爭論點。究竟承認是否等於認知?究竟認知是否等同接受?臺北與北京爭論不休。

但是,爭論有甚麼用呢?美式外交的一大特色,是讓第二方與第三方爭執不休,好讓美國見縫插針。這是最典型的美式外交。美國外交的一大特點是見人說人話,見神說神話。1982 年,鄧小平要求雷根停止販賣軍武給蔣經國。雷根答應,發表「八一七公報」,其中第六條闡述軍援臺灣的立場:

「美國政府表示,不會試圖執行長期軍售給臺灣的政策,且對臺軍售不會在量和質的方面,超過自建立中國與美國外交關係以來的程度,並且傾向逐漸降低對臺的軍售。」

然而,雷根要求美國駐臺官員向蔣經國表示,美方「既不同意將對臺軍售設定截止期」,亦「不會同意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商討對臺軍售」。

雷根對蔣經國的外交稱為「六項保證(Six Assurances)」;雷根對鄧小平的外交稱為「八一七公報(U.S.-PRC Joint Communique, 1982)」。在本質上,六項保證與八一七公報互有衝突,證明了美式外交是見北京說普通話,見臺北說臺灣話。

2022 年,俄烏戰爭

在同一場訪問中,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明顯地將俄羅斯與中國相提並論,認為習近平治下的中國與普丁領導的俄羅斯是顛覆既有國際秩序的潛在對手:

我首先想到的,傑夫,是任何遺忘歷史的人,註定會重蹈覆轍,所以我的確認為,需要借鑒歷史,但不要被歷史給囚禁首先,歷史顯示了,如果你爬梳現代俄羅斯史,很不幸地,有條脈絡一直延續至今。去看看凱楠的長電報,都寫在裏頭其次,歷史亦表明,當一新興強權崛起時,就像當今的中國,它會對國際體系造成顯著的紛爭,特別在最近幾年,我們看到中國在國內變得更加專制,在它的區域和全世界都以不同方式,變得更有侵略性。不只是在軍事方面,經濟方面與外交方面亦然。這是一堂重要的歷史課,也部分解釋了當前重回強權競爭的時刻。

美國政府認為,俄烏戰爭與中臺戰爭的本質是強權顛覆國際秩序的野心:俄羅斯希望透過攻擊烏克蘭,阻擋北約自 1997 年以來的巨幅東擴;中國希望透過統一臺灣,抵禦美國自二戰以來的亞洲抗共聯盟。

1950 年代是美國政府組織亞洲軍事聯盟的高潮:1951 年的美菲聯防條約、1952 年的美日安全條約、1953 年的美韓共同防禦條約、1954 年的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美國從未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簽署共同防禦條約:美國在亞洲的各個軍事條約,都是要防禦中華人民共和國——敵人的定義是會相互攻擊的人類,那麼又有誰會去和敵人約定,不要互相攻擊?

因此,當俄烏戰爭一爆發時,美國立刻派遣前任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麥可穆倫(Mike Mullen)來臺灣,向臺灣政府表示,即便歐洲爆發戰爭,亞洲仍然在美國外交的雷達中心。

美國多次公開施壓中國,逼迫中國公開譴責俄羅斯。中國不接受,看穿美國利用俄烏戰爭來挑撥中俄關係。因此,中國政府將俄烏戰爭的框架拉高到聯合國憲章,以多邊外交來主導俄烏戰爭的談判進程,而不是以雙邊外交與俄羅斯溝通。此舉既可以對中國國內做成功的宣傳——我們用中國特色的外交處理國際衝突;亦可以模糊事情本質——俄烏衝突的本質是烏克蘭要脫離俄羅斯的勢力範圍,遠在亞洲的中國沒有任何談判條件能夠阻擋烏克蘭脫俄,與其找出解決方案,不如延遲解決方案的出爐時間,不讓美國拔得頭籌。

俄烏戰爭並沒有阻卻習近平團隊統一臺灣的想法。正好相反。習近平團隊密切關注西方國家圍堵俄羅斯的一切手段。在俄烏戰爭屆滿一周年,2023 年 2 月 24 日當天,中國外交部譴責北約:

乌克兰危机发生在欧洲,影响波及全球中方今天也发布了《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文件…冷战虽然结束已有30多年,但零和博弈、冷战思维依然普遍存在。柏林墙虽然被拆除,但以意识形态、价值观划线的高墙仍旧耸立…北约作为冷战产物,不仅没有随着冷战结束而终结,反而不断突破传统防区和领域,甚至到亚太地区挑动矛盾,唯恐天下不乱…美国声称要尊重乌克兰的主权,却肆意侵犯别国主权,还拿台湾问题作文章…中方坚定站在和平一边、对话一边、历史正确的一边,将继续致力于劝和促谈,同国际社会一道,为推动乌克兰危机政治解决发挥建设性作用,作出自己的贡献。

北約各國為烏克蘭提供援助,而中國譴責北約的意識形態,說明了中國在俄烏戰爭中,已經選擇了「反北約、不反俄羅斯」。對北約而言,「不反俄羅斯 = 反北約」,這兩個選項不能都要,因為歐洲人認為,俄烏戰爭是一場只分黑白的零和遊戲。

但是中國不這麼認為,中國認為「不反俄羅斯 ≠ 反北約」。在烏克蘭危機中,北約已經與中國有巨大分歧,而北約的領袖就是美國。即便在中國內部,有些許人認為中國外交部成為了俄羅斯外交部,天天為俄羅斯發聲,但是對於一個極權專制,沒有自由媒體的國家,這些偉大的中國人是沒有撼動社會議題設定的能力。

在中國,中國共產黨拍板就定案,誰掌握黨,誰掌握整個社會。

沒有老師、沒有學生的歷史課

布林肯表態後,中國外交部立刻反擊,要求「布林肯国务卿需要认真上一上历史课」:

1972 年,美方在“上海公报”中明确表示:“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1978 年,美方在“建交公报”中明确表示:“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1982 年,美方在“八·一七”公报中明确表示:“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并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无意侵犯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无意干涉中国的内政,也无意执行‘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政策”。

現在的問題是,這堂歷史課怎麼教?上課的學生在太平洋的那一岸,教課的老師在太平洋的這一岸,怎麼上課?在俄烏歷史課中,美國政府學的課與中國政府學的課,截然不同,那麼在亞洲秩序中的臺灣課,又如何期待北京與華盛頓是一對和氣融融的師生關係?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股感知識庫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从严奥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