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時常有人疑惑為什麼別人日子越過越好,自己卻年年不見起色。其實,所有光鮮亮麗的生活背後,都由一個個好習慣而造就。正如培根所說:「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他可以主宰人生。」哈佛大學曾推薦過多個讓人越活越幸福的好習慣,以下 10 個對人生大有益處的習慣,請逼自己養成。
01. 早起是掌控人生的關鍵
早晨,自古以來被認為是一天中的「黃金時間」。這個時候,天地之間陽氣開始湧動,是萬物調動陽氣的最佳時機。若在這個階段起床,我們一整天都將精神飽滿、精力充沛。美國作家哈爾.埃爾羅德也在《早起的奇蹟》一書中提及過早起的益處。他說,早起不僅讓人頭腦清醒,提高日常效率和專注力,更能錘煉人的意志,養成戰勝逆境的勇氣。能控制早晨的人,就能控制人生。
在這個「全民熬夜」的時代裡,不少人早上起不來完全是因為睡得晚。如果我們能狠下心讓自己早起,我們就可以通過早起倒逼自己早睡,從而形成早睡早起的規律作息,保持健康的身體狀況。
02. 規劃待辦清單
許多人都有這種苦惱:從早到晚忙碌了一天,結果卻不盡如人意,不是這個沒做完,就是那個忘了做,最後陷入懷疑自我能力的泥沼。實際上,這並非能力問題,只是我們行事時漫無目的、毫無主次,以至於做起事情顧此失彼,效率低下,難出成果。《禮記.中庸》有言: “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 意思是說,做任何事情,事前有所準備就可以成功,沒有準備就會失敗。
無的放矢的努力讓人猶如無頭蒼蠅,任憑費多大力氣也只是團團亂轉。當我們把待辦事項按輕重緩急羅列清晰,逐一去做時,隨著一件件事情的完成,我們做事的動力會越來越足,效率便會越來越高。生活,也將逐漸明朗起來。
03. 利用碎片時間
在網路上看過一個問題:「有沒有可能每個人的時間都不相同?」有一個人回答:所有人時間都相同,也都不相同。相同的是,時間都按照同樣的速度流逝;不同的是,每個人因為對時間利用不同,所以所獲長短不同。時間從來不偏私,它給任何人的一天都是 24 小時。可相同的時間裡,每個人的命運卻各不相同。究其原因,無外乎有人充分利用了一切可利用時間。
「世界上哪有什麼天才,我只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在工作上了。」
初讀時,以為魯迅先生只在強調努力,細想後,覺得他更深的意義是教人利用碎片化時間。早上醒來,花五分鐘聽一篇文章;上班途中,趁間隙學幾個單字;睡覺之前,看些有深度的影片……,如此若干碎片的疊加,終將引起質變,使我們的能力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04. 定期清理房間
家對於每個人來講都有著無可比擬的重要性。它是身體的居所,心靈的寄託,除卻工作、應酬等必要外出,我們絕大多數時間都待在家裡。雖說如此,總有人對它敷衍了事,屋子裡積滿灰塵,沙發上雜亂不堪。哈佛商學院曾經做過一項研究:發現,擁有強烈幸福感的人,居家環境往往乾淨整潔;日子不如意的人,通常房間凌亂骯髒。
換句話說,房屋就是人生的折射,它影響著我們的磁場。倘若家裡太髒、太亂,會導致我們每天生活在一個負能量的環境裡,它會潛移默化地給我們的精神造成負擔,讓心情逐漸變差。定期將灰塵擦拭乾淨;把無用的雜物捨棄;將所有的東西整理得井然有序。唯有如此,我們的精神和心情才會擺脫負能量的控制,生活才能逐漸順心舒暢。
05. 記錄消費明細
日常生活中,經常有人發出「不知道把錢都花在哪了」的感慨。辛苦賺來的錢,到頭來沒攢下多少,甚至入不敷出、負債累累。網路上有一個提問: 90 後的你現在擁有多少存款?所有回答中,負債的情況佔據大半。更令人出乎意料的是,一位在設計院任職的設計師,拿著高薪,竟也身負十多萬債務。追根溯源,其原因多半是漫無頭緒的消費所致。
聽過這樣一句話:我們消費的每筆錢都應該記下,這是對自己的錢負責,更是對自己的生活負責。當我們開始記錄每筆消費,清楚消費明細後,便能通過記錄優化消費習慣,從而養成「把錢花在刀口上」的良好觀念。記帳能喚醒我們的節流意識,積攢存款,更能使生活因為有了存款而多一份保障。
06. 為重要決定留個「緩衝期」
看過一則經典故事。有個人得到了一把愛不釋手的紫砂壺,就連睡覺也要把茶壺放在床頭。一天晚上,他翻身時不小心將壺蓋碰倒在地。原以為壺蓋肯定碎了,他氣呼呼地拿起茶壺順著窗戶扔了出去。哪曾想,第二天起床後,那隻壺蓋剛好落在棉鞋上完好無損。他又惱又悔,連跺幾腳把壺蓋踩得粉碎。結果出門時,抬眼看見那把紫砂壺掛在窗外一棵松樹枝上並未摔碎。要知道,重要的事情,勢必會左右我們的情緒,如果立即做出決定,難免會出現差錯。
凡事需三思而後行。做重要的決定前,不妨先給自己留個緩衝期,讓自己冷靜片刻,甚至先睡上一覺,待得靜下來之後再做思考。這樣即使決定的正確率大大提升,又避免了讓我們陷入犯錯的悔恨之中。
07. 遇事堅持「三分鐘」
生活中,有一種現象頻頻發生。為了減肥,信誓旦旦地說少吃飯、多運動,可是一拖再拖,始終不見開始。發誓早睡,然後躺到床上刷手機、看影片,結果一拖再拖,始終不想閉眼。比爾.蓋茲曾說:很多人喜歡拖延,他們對手頭的事情不是做不好,而是不去做,這是最大的惡習。
拖延並非拒絕,它是缺乏意志力,其本質是逃避。若想克服拖延,最需要做的是強迫自己開始,無論難易與否,先讓自己堅持做上三分鐘。一旦行動起來,我們便會進入那個狀態,自覺由三分鐘延長至十三分鐘、二十三分鐘……,直至事情完成。長此以往,我們的生活將會因為無數個三分鐘的堅持同他人拉開差距。
08. 睡前復盤回顧
復盤,最早來源於古代圍棋,指棋局結束後博弈雙方會把對局再重新梳理一遍,進而反思問題、總結規律,它被認為是提高棋手實力最有效的方法。人生如棋,棋局如此,人生亦如此,唯有不斷復盤才能走得更遠。曾國藩是歷史上有名的「復盤達人」,他留存後世的 2,000 多萬字家書與日記中,大多都是對自己所做之事的複盤。正因如此,他才由剛正不阿變得外圓內方,由屢屢戰敗到屢挫敵軍。
就像聯想( 0992-HK )創辦人柳傳誌曾說:在這些年管理工作和自我成長中,復盤是最令我受益的工具之一。人生在世,無論生活或工作,都難免有疏忽、犯錯誤。唯有復盤,才能讓自己快速累積經驗,避免再次出錯。唯有不斷反省自己,才能每天都優於過去的自己。
09. 學習「無用」知識
聽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家工廠裡的兩名員工,二人同樣勤懇,業績同樣優秀。不同的是,一名員工僅僅深耕自己的生產技術,完全不考慮其它;另一名則在加強專業技能的同時,堅持學習一些「無用」的管理知識。一年後,前者被提拔為高級技工,後者則成了管理他的主管。
毋庸置疑,專業知識能增加我們在同領域的深度,使我們更加權威。但若僅關注專業,把自己封閉在狹窄的知識門類中,就相當於給人生設了上限。那些看似「無用」的知識能擴寬我們的廣度,為人生增設更多可能,它才是拉開人與人之間差距的根本所在。如同梁文道所說:讀一些無用的書,做一些無用的事,花一些無用的時間,都是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個超越自己的機會,人生中有一些很了不起的變化,就是來自這種時刻。
10. 凡事預留備案
《左傳》有言: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人生在世,凡事留一個備案方案,能讓人在遇到麻煩時全身而退,甚至可以轉危為安,因禍得福。大約 150 年前,約翰.彭伯頓想發明一種緩解疼痛的「專利藥」。然而,一場經濟危機讓他承擔不起原料成本。迫不得已,他放棄了已經進行一半的項目,轉而啟動了預先備好的B計劃。他將原先的配方改做了一款由水、糖、咖啡因混合而成的低價飲料,打著「有助舒緩情緒」的招牌,誕生於亞特蘭大。這款飲料就是最初的可樂,至今依然暢銷全球。
有時候,備用計劃看似無用,甚至會花費我們部分時間與精力。但若危機真正降臨,它可以讓我們少一些慌亂與為難,更有底氣地反擊,而不是被迫承受糟糕的後果。唯有凡事留個備案,才能走得更久遠。古羅馬詩人奧維德曾說: “ 任何事物都不及習慣那麼神通廣大。 ” 習慣,看似微小,卻決定了一個人的命運。當我們渴求改變的那一刻,一切都將隨之變得不同尋常。
《雪球》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