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基金ETF

全球總經

理財商業

消費信用

保險稅制

房產生活
彼得・林區怎樣戰勝華爾街?投資「這 3 類」公司最賺錢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虎嗅網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虎嗅網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彼得・林區怎樣戰勝華爾街?投資「這 3 類」公司最賺錢

2021 年 3 月 22 日

 
展開

盤點全球最偉大的幾位投資家,彼得・林區定能佔據一席。

他是很多人眼中財富的化身,《時代》週刊稱他為 “ 第一理財家 ” ,《 幸福 》雜誌將他譽為 “ 股票投資領域的最成功者 ” 。他曾是美國最大的投資基金——麥哲倫基金的總經理,憑藉傑出的投資才能,一手締造出令整個華爾街嘆為觀止的投資業績:在掌管麥哲倫基金 13 年( 1977~1990 年)時間裡,該基金資產規模由 2,000 萬美元暴漲至 140 億美元,其投資配額表上的股票種類由起初的 40 種一路增加至 1,400 種,並且在 13 年時間裡年復合報酬率高達 29% ,幾乎無人能出其右。

有人將他對投資基金的貢獻同邁克爾·喬丹對籃球的貢獻相媲美,認為他們都是將投資或球賽提升到一個全新的境界,變成了一門藝術。雖然為了陪伴家人,彼得・林區在 1990 年事業巔峰時期選擇了急流勇退,但他並沒有閒著,接連出版了《 戰勝華爾街 》、《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資 》等暢銷書,將自己的投資理念和選股策略傾囊相授,這些著作也深刻影響了無數後來人。

這個 “ 戰勝華爾街 ” 的男人是怎麼做投資的?我們不妨從頭說起。

高爾夫球場上的啟蒙課

彼得・林區於 1944 年生於波士頓的一個富裕家庭,不幸的是他 10 歲那年,父親因病去世,從此全家人的生活開始陷入困境。為了替母親分擔壓力,父親去世的第二年,正在讀中學的彼得・林區在熟人介紹下,在一家高爾夫球場做起了球童,沿著高爾夫球場四處奔跑,找到球就可以賺錢,這對於一個 11 歲的孩子來說是一份不錯的工作。不過在當時,小彼得・林區一定不會想到,正是這段球童經歷,徹底改變了自己今後的人生走向。

那家高爾夫球俱樂部的成員,很多都是當時一些大公司的董事長和股東,他們經常在打高爾夫球時吹噓自己最近的成功投資,這就讓彼得・林區接受到了關於股票市場的早期教育。即便後來順利考入了波士頓學院,他也沒有放棄球童的兼職工作,只為了能夠繼續汲取營養。不僅如此,大學期間的彼得・林區還花大量時間專門研究了關於股票投資的課程,並重點學習了歷史學、心理學、政治學等社會科學,甚至還學習了玄學、認識論、邏輯學、宗教學和古希臘哲學,這些為他後來從事投資工作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彼得・林區在大學二年級那年小試牛刀,從自己的積蓄中拿出了 1,250 美元投資於飛虎航空公司的股票(得益於太平洋沿岸國家空中運輸的快速發展,不到兩年時間,飛虎航空公司的股價從最初的 7 美元漲到了 33 美元),收穫頗豐。這筆投資的收益所得,不僅讓彼得・林區順利完成了學業,還堅定了他的投資信心和信念。於是在讀研究生期間,彼得・林區利用暑假在富達公司找到了一份實習——當時的富達公司被華爾街形容為 “ 投資公司中的聖殿 ” ,這也是彼得・林區與富達公司結緣的開始。

進入公司,彼得・林區幸運地被主管分派去做企業市調研究和報告撰寫工作,具體負責對全國造紙業和出版業公司的真實情況進行實地市調研究分析。由於工作表現出色,在彼得・林區完成學業、服完兵役之後,富達公司再次向他拋​​出了橄欖枝,邀請他來擔任一名企業與商品分析師。如魚得水的彼得・林區快速成長,三年之後就被任命為富達旗下麥哲倫基金的主管。

雖然擁有了絕對話語權,但受到美國股市大崩盤的影響,麥哲倫基金的經營正值低谷,規模僅有 2,000 萬美元,還不斷面臨贖回壓力,而這也給彼得・林區提供了施展才華的絕佳舞台。憑藉一系列漂亮的操作,不僅局面很快被扭轉,彼得・林區還將麥哲倫基金送上了登峰造極的位置,成為了當時全球資產管理金額規模最大的資金,投資效益名列產業榜首。

華爾街算過這樣一筆帳:如果有人在彼得・林區出任麥哲倫基金主管的第一年投資 1 萬美元,那麼 13 年之後就能得到 28 萬美元的回報,這一成績甚至超過了巴菲特和索羅斯同期的投資表現,彼得・林區這個 “ 股票天使 ” 也徹底引爆了整個投資界。

價值投資

與巴菲特一樣,彼得・林區也是價值投資的擁護者。

價值投資的精髓在於,質好價低的個股內在價值在足夠長的時間內總會體現在股價上,利用這種特性使本金穩定地呈現出複利成長之勢,而這也是彼得・林區所崇尚的投資理念。

不過在彼得・林區看來,找出優質個股的根本在於關注其背後的公司而不是股價本身。很多投資者之所以會犯錯誤,正是因為他們常常會將股票的價格和股票的實質混為一談,追漲殺跌,卻沒能以投資公司的視角去投資股票,致使很多賺錢的機會從指尖溜走,而這也是巴菲特等多位投資大師所倡導的理念。

誠如彼得・林區所言:
“ 每隻股票後面其實都是一家公司,你得弄清楚這家公司到底是如何經營的。 ”
“ 不研究公司基本面就買股票,就像不看牌就打牌一樣,投資賺錢的機會很小。 ”

不同於巴菲特等著眼於實值股和成長股的長期投資家,彼得・林區屬於典型的 “ 現代派 ” 投資大師。 “ 現代派 ” 的表現在於,不管是什麼種類的股票,實值股、成長股抑或是績優股,只要有利可圖就可以買,一旦價格超過其價值就賣,如此就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避免錯過投資良機。

有人用 “ 鬚鯨捕食式 ” 投資法來形容彼得・林區的投資風格:生活在海洋裡的鬚鯨,並不是採取有針對性的捕食方式,而是先不加選擇地快速吞食數以千百萬計的微小海洋生物,然後將其中的少部分精華留下來,其餘的雜質全部排出。類似地,彼得・林區也是先買入一大批股票,然後經過仔細研究後,最終選擇留下其中一小部分特別優秀的股票,其餘的則全部賣出。這種投資方法得到了華爾街同業們的普遍關注和追捧。

對於其他人來說,像鬚鯨那樣大規模 “ 獵食 ” 股票並不難,難的地方在於吃進去之後 “ 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 的能力。而這也恰恰是彼得・林區的高明之處,他特別善於挖掘公司的隱蔽性資產,並發現其潛在價值。在他看來,任何一個產業或者板塊,哪怕是所謂 “ 夕陽產業 ” ,都可以從中找出潛在的投資目標, “ 女士的絲襪不見得比通訊衛星差 ” ,只要公司潛質好,股票價格合理,就可以購買,正應了那句話: “ 沒有好的股票,只有好的價位。 ”

進一步分析, “ 鬚鯨捕食式 ” 投資法還揭示出彼得・林區的另一個偏好,那就是構建投資組合。事實上,彼得・林區從不將自己的投資局限於某一種股票或者某一個產業上,他想要的是構建一個投資組合以分散那些非系統性風險。如此一來,在投資組合中只要有一兩家公司報酬率極高,即使其他的股票賠本,也不會影響整個投資組合的業績。

不過他也認為,完全的分散投資組合約樣是不合理的,在他的分散投資中更多體現的是集中。他建議,投資時最好選擇不同風格、不同類型中排名相對靠前的基金,這對於投資者來說更為保險。 “ 隨著市場和環境的變化,具有某種投資風格的基金管理人或一類基金不可能一直保持良好的表現,適用於股票的原則同樣適用於共同基金。 ”

彼得・林區在構建投資組合時,尤為偏愛兩種類型的股票:一類是中小型的成長股,他認為中小型公司股價增值要比大公司容易,所以對應的股票配置比例也較高;另一類則是業務簡單的公司,這與巴菲特的選股理念不謀而合,即業務簡單的公司,恰恰就是最容易進行準確分析的公司,投資業績 “ 並非像奧運跳水比賽的方式來獲得評分 ” 。這種組合分散的投資方式,對於目前國內的大眾投資者來說,同樣簡單實用。

選股邏輯:哪種公司才真正賺錢?

彼得・林區是如何選股的呢?在《彼得・林區的成功投資》一書中,他基於多年的分析經驗將公司劃分為六種類型:緩慢成長型、穩定成長型、快速成長型、週期型、困境反轉型以及隱蔽資產型。一旦投資者確定了某一特定產業中的一家公司作為潛在的投資對象,接下來就要確定這家公司屬於這六種類型中的哪一種,進而製定對應的投資策略。

在彼得・林區眼裡,緩慢成長型公司幾乎沒有投資價值穩定成長型公司值得保底持有,原因在於,這類股票能在經濟低迷時期對投資組合起到較好的保護作用;週期型公司則是需要選擇恰當的投資時機,其前提在於投資者能夠及時發現公司業務衰退或者繁榮的早期跡象。

能夠在投資組合中真正承擔賺錢重任的,是另外三類公司:

快速成長型公司
這類公司是彼得・林區最喜歡的股票類型之一,因為它們普遍 “ 規模小、新成立不久、成長性強、年平均成長率為 20% ~ 25% ” 。他認為,如果投資者能夠明智地選擇,就會從中發現能夠上漲 10 ~ 40 倍甚至 200 倍的熱門股;而對於規模小的投資組合,只需要尋找到一兩隻這類股票就可以大幅度提高投資組合的整體業績水平。

彼得・林區指出,快速成長型公司並不一定屬於快速成長型產業,而且快速成長型公司在給投資者帶來高收益的同時,往往也會存在較大的風險:比如規模較小的快速成長型公司成長放緩時,將會面臨倒閉的風險;規模較大的快速成長型公司成長放緩時,將引發股票迅速貶值的風險。不過在彼得・林區看來,只要能夠持續保持較快的成長速度,快速成長型公司的股票就會一直是股市中的大贏家。

困境反轉型公司
這類公司既不屬於緩慢成長型公司,也不是業務將會復甦的週期型公司,它們通常都有可能導致公司滅亡的致命傷。雖然很多投資者對這類公司信心不足,但很多人都沒想到,危難之中往往也蘊藏著機會,就像克萊斯勒公司、福特( FORD, F-US )公司、佩恩中央鐵路公司以及其他許多公司,都證明了自己擁有 “ 股價迅速收復失地 ” 的能力。

投資困境反轉型公司的好處在於,在所有類型的股票中,此類股票的漲跌與整個股票市場漲跌的關聯程度最小。儘管有些公司沒能做到 “ 困境反轉 ” 以至於讓投資者賠錢,但偶然幾次的成功依然非常激動人心,並且總體來說,投資這類公司股票的投資回報非常豐厚。

隱蔽資產型公司
如果一家公司擁有價值非同一般的資產,而這種資產只被極少數人發現,大眾投資者卻沒有註意到,那麼這樣的公司就叫隱蔽資產型公司。彼得・林區以佩恩中央鐵路公司為例,認為這家公司 “ 什麼類型的隱蔽資產都有 ” :抵扣所得稅的巨額虧損、現金、弗羅里達州大量的土地、其他地方的土地、西弗吉尼亞的煤礦、曼哈頓的航空權等等,非常值得購買。而實際上,這隻股票後來漲了 8 倍。當然,投資隱蔽資產型公司的前提,同樣是要對擁有隱蔽資產的公司有著真實的了解,一旦清楚了解了公司隱蔽資產的真正價值,所需要做的只是耐心等待。

彼得・林區說過: “ 只要用心對股票做一點點研究,普通投資者也能成為股票投資專家,並且在選股方面的成績能像華爾街的專家一樣出色。 ” 這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無異於極大的鼓勵。

不過需要提醒的是,快速成長型、困境反轉型和隱蔽資產型三類公司固然收益不菲,可是它們的風險往往也相對較大,所以在做決策之前,一定要把功課做到位。

扎實的研究與周延的判斷

比起獨到的投資理念和選股策略,彼得・林區更令人稱道的地方在於超出常人的勤奮。縱觀彼得・林區的投資歷程,你一定會發現,他做投資從來不靠市場預測,也不迷信技術分析,既不做期貨期權交易,也不放空頭買賣,更不會總是像股評家那樣對股票市場高談闊論。他的成功,幾乎都是來自於實打實的調查研究,以及嚴謹周密的分析判斷。

執掌麥哲倫基金期間,彼得・林區以近乎瘋狂的熱情,每天工作時間長達 12 小時。為了尋找投資機會,他每天要閱讀幾英尺厚的文件,每年要出行 16 萬公里的路程進行實地考察,甚至陪家人出國旅遊也去那些有上市公司的城市,常常是到了地方,妻子去逛景點,他去公司市調研究;此外,他每年要與 500 多家公司的管理層進行交談,即便是沒在閱讀或者訪談,他也會花幾個小時不停地打電話⋯⋯。

可以說,整個投資界幾乎沒有人比他工作更努力,也沒有人比他的涉獵範圍更廣,而這也再度印證了他一貫的投資理念——必須要對準備投資的公司有周全的理解。

大師尚且如此,何況普通投資者呢?

然而放眼當下,絕大多數人在選股時根本不會對股票背後的公司進行如此細緻詳盡的分析,他們很可能只是看到了身邊的親朋好友在買股票,聽到了網路上不少 “ 股神 ” 或是 “ KOL( Key Opinion Leader,大量粉絲關注的意見領袖 ) ” 的召喚,感受到了整個股市行情的火熱,就不由自主地成為了跟風者,看別人買什麼就跟著買什麼,即便是花了時間去選股,所投入的精力也往往 “ 不如購買一台微波爐的時間多 ” 。如此一來,結果很可能就是賺少虧多,或者乾脆就像賭徒一般在股市裡碰運氣。

此時再來看彼得・林區為了發掘一家好的公司而做出的種種努力,相信你一定會有所感悟,而以下兩則軼事,同樣能夠說明問題:某次,彼得・林區從朋友那裡聽到關於某玩具公司的討論,便決定到銷售這個玩具的商店看看,當他詢問顧客是否喜歡這個玩具商店,幾乎所有人都說他們是回頭客。親身經歷而不是道聽途說,最終使彼得・林區相信了這家公司,並果敢地買進該公司股票。

還有一次,在買進拉昆塔公司的股票之前,彼得・林區在這家公司辦的汽車旅館裡足足住了三夜,同樣是為了得到翔實的第一手資料,為後續的投資決策打基礎。

“ 多辛苦一點,你將會得到豐厚的報償。 ” 或許,這才是彼得・林區與其他投資大師們如此成功的最根本原因。

虎嗅網》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虎嗅網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虎嗅網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