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基金ETF

全球總經

理財商業

消費信用

保險稅制

房產生活
從李克強指數看中國經濟的轉變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股感知識庫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艾爾文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從李克強指數看中國經濟的轉變

2015 年 2 月 10 日

 
展開

二十一世紀以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在全球經濟中所扮演的角色從世界工廠蛻變為世界市場,金融機構與經濟學家無不關注此經濟體的發展狀況,不過以往常被用來預期一國經濟好壞的包括PMI、貿易餘額等經濟指標,因中國官方統計數據常具有矛盾,真實性因而受到質疑。花旗銀行根據李克強觀察中國經濟的三項指標編製成為觀測中國經濟的指數後,因能有效反應中國經濟的走勢而逐漸受到重視,但面臨轉型後的中國,這項被稱為「李克強指數」的指標是否依舊適用呢?

李克強指數一窺中國經濟面貌,但…2015仍適用嗎 ?

從李克強指數看中國經濟的轉變-01

現任中國國務院總理的李克強,在2007年任遼寧省委書記時曾提到,中國經濟的統計數據受到人為加工的影響太深,無法準確觀測到經濟發展的實際情形,因此他在觀測遼寧省經濟時主要關注三個指標:「用電量」、「鐵路貨運量」及「金融機構貸款量」。此番見解在2010年被經濟學人雜誌提出後才較廣為人知,花旗銀行更是利用統計學上的迴歸將這三項指標編製成用於觀測中國企業盈利的指數,稱為「李克強指數(Li keqiang Index)」,指數之中以用電量佔40%權重為最高,其次為銀行貸款35%及鐵路運輸25%。

2010年後,許多投資人與金融機構因擔憂中國官方所公布的經濟數據失真,而改以追蹤李克強指數來推測中國經濟成長的真實樣貌,這樣的方式在過去的確與中國經濟成長率的連動性相當的高,不過我們也觀察到李克強指數在2014年開始出現與中國經濟脫鉤的現象,去年各季中國經濟大致持穩在7.0%~8.0%的區間內,但李克強指數卻出現大幅下滑的情形,追根究柢,還是受到中國積極調整經濟結構的影響。

從李克強指數看中國經濟的轉變-02

回本溯源,李克強指數的概念是在2007年首次被提出,當時包括遼寧省在內的中國經濟有很大的比重是受到工業與產品外銷所推動,當這些產業蓬勃發展時必然會帶動相關用電量、鐵運貨運量及金融貸款數上升,造成李克強指數與中國經濟成長出現高度連動的現象。但物換星移,現今中國產業結構已經發生了根本上的改變,2013年開始中國服務業產值已超過製造業成為主要經濟成長來源,經濟貢獻來源也從外貿為主轉往內需導向,因此投資市場對於非製造業(服務業)PMI表現好壞的重視程度慢慢的也超越了製造業PMI,不過中國的製造業(工業)在經濟中仍佔有相當大的比重,因此李克強指數雖仍具有參考性,但在中國產業結構轉型的過程中,李克強指數與中國經濟的連動關係勢必將逐漸下降,因此在分析中國經濟成長時也須一併參考其他資訊較為理想。

製造業衰退的遺缺由服務業所吸收

李克強指數或許不能完全代表中國經濟的走向,但不可否認地與工業成長還是有相當程度的關聯性,過去一年李克強指數下滑說明了中國工業成長趨緩的事實,而這樣的事實也真切的反應在原物料報價上,因為中國需求減少,原物料報價一蹶不振。照理來說,中國工業成長趨緩應使經濟成長下滑,但過去一年個季度的年增率卻都還維持在7.0%~8.0%間,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瑞士信貸銀行亞洲區首席經濟分析師陶冬就曾經針對這個現象提出他的看法,他認為近期中國製造業PMI下滑但股市卻沒太大反應,最主要就是因為中國經濟轉向以服務為主的結構,製造業所流失的人力被服務業所吸收,所以就業狀況並不如製造業PMI所反應得如此悲觀,也因此能有效支撐中國經濟成長維持在中高速成長的穩定區間內。

目前多數金融機構對中國未來的經濟大多抱持著將以中高速增長的看法,另外從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談話中也能很明顯的知道,中國經濟將以「保增長、調結構」為最高發展方針。2015年一月中下旬,俗稱兩會的「人民代表大會」與「人民政治協商會」在各省如火如荼展開,按照往例各省在會中將提出對於該年度省級經濟成長的目標,此次多數省份在會中下調了2015年省級的經濟成長目標,而上海更是開了先例,在會中對於經濟成長目標隻字未提,整體而言,各省經濟成長預測均值約在8.01%。從地方政府對經濟成長態度轉變推敲,不難看出中國這艘航空母艦的航速正在調整中,全速前進的時代成為過去式,中高速成長並以調結構為主的發展方針已然成形。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股感知識庫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艾爾文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