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基金ETF

全球總經

理財商業

消費信用

保險稅制

房產生活
微軟可能正在變得更“軟”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網易科技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網易科技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微軟可能正在變得更“軟”

2015 年 9 月 15 日

 
展開

近期發生的頭條事件當屬蘋果(Apple, AAPL-US)於9月9日召開的產品發布會—不過,這並不是小編今天要點評的主題。

本次發布會上,微軟(Microsoft, MSFT-US)破天荒地首次派出副總裁給蘋果新iPad Pro助威—這才是讓小編覺得特別有意思的地方。

iPad Pro

其實,如果我們特別留意一下媒體對iPad Pro的評價,就不難發現:iPad Pro最直接競爭對手就是微軟的Surface和Surface Pro。是微軟弄不清楚狀況嗎?怎麼會出現在“敵人”的產品發布會上給競爭產品助威?這個表面看來極其矛盾的現象,其實或暗示了微軟可能正在醞釀新一輪重組和轉型的計劃— 包括Xbox在內的全部硬體業務恐將被逐步放棄,未來的微軟將“只軟不硬”

事實上,小編也不是第一個提出這種猜測的人。國外主流媒體,包括華爾街日報、Forbes等等,都曾對微軟可能剝離Xbox業務進行過採訪報導,時間大約是在2014年7月前後。為什麼是集中在這個區間?因為從去年的5月到7月,微軟先後被爆出Surface銷量不行(主要集中在對Windows 8的不滿上),Xbox One銷量也不及對手,同時收購來的諾基亞業務也表現得一團糟,微軟為此還不得不宣布高達1.8萬人的裁員計劃等……一切的一切在當時都讓人感覺到微軟似乎已經無法駕馭硬體業務,尤其是在大嘴巴的史蒂芬·艾洛普(Stephen Elop)放話明示“公司有可能出售Xbox業務”後,華爾街更是有了“不硬的微軟可能會更好”的流言。

流言怎麼說,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微軟實際怎麼做:

2014年2月4日,薩蒂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正式接過帥印,成為微軟新一任CEO。一個月後,納德拉提出了“雲端服務第一,移動平台第一”(Cloud First Mobile First)的新戰略,但演講全文並沒有具體提到任何一款微軟(包括諾基亞)的硬體設備,倒是“iPhone”一詞先後共出現了6次。

納德拉言行一致,上任不久後便帶領“新微軟”發布了iOS版Office和Android版Office,此外還對.NET框架宣布開源……直到今年,公司甚至又推出了可運行於Mac OS X系統上的Visual Studio Code,並宣布Windows 10能同時兼容Android和iOS兩大平台……。

新微軟的“軟實力”進步有目共睹,不過硬體業務就大不如預期了。

72億美元收購諾基亞硬體設備部門的交易於2014年4月底正式完成,然而3個月後,微軟卻意外但又不那麼意外地宣布了一項1.8萬人的大裁員(收購之初可是給員工發過“紀念冊”的,精緻的小紅冊子,見圖)。

microsoft nokia book

裁掉大量“老員工”不算,同年10月,微軟又宣布將完全放棄“諾基亞”這個品牌,只保留“Lumia”作為商標名稱—此時,我們都以為微軟要嚴肅認真地重振手機業務了?並沒有!

轉眼到了今年7月,微軟突然宣佈為諾基亞“沖銷”75億美元資產。換而言之,微軟終於變相承認“收購諾基亞”是一個錯誤,而今公司也不得不為這個錯誤買單—趕走員工,關閉業務,從財務報表上徹底抹去其痕跡。

以上只是微軟在諾基亞這塊業務上的舉動,下面我們繼續看Xbox業務和Surface業務。

收購諾基亞後,Stephen Elop重新回到微軟,並成為統管Xbox和手機兩大硬體業務的設備部門負責人。可惜,這並不符合新CEO納德拉提出的全新戰略。於是,Stephen Elop被迅速“架空”—Xbox業務於2014年3月從設備部門獨立,成為了與Windows和Office齊名的新部門—而就在要公佈75億美元沖銷消息的前一個月,Stephen Elop也終於被微軟果斷清掃出局……。

雖然Xbox部門獨立了,但這並沒有為其帶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樣在去年7月,微軟悄然證實已關閉Xbox娛樂工作室。從表面上看,此舉是在強調Xbox要回歸以遊戲為本的戰略;但實際上,微軟則暗中砍掉了大量曾經為Xbox拓展家庭娛樂業務(電視機上盒)而組建的資源,其中自然也包括多位高階管理人員和技術領軍人物。

我們可以將微軟這種逐步從Xbox中抽身的行為稱之為“正常商業調整”,但經歷過多次調整的Xbox One,在今天也沒能超越對手,這恐怕只會讓軟體出身的納德拉更加“唾棄”利潤微薄的硬體業務。不是已經有華爾街分析師開始擔心微軟的免費戰略會影響未來收入增長了嗎?所以在今年3月出現了一波股票拋售潮,投資機構還特別對此下調了目標股價,報導可參見《微軟在納德拉帶領下利潤空間受打壓華爾街擔憂》。

說到利潤空間受到擠壓,微軟Surface和Surface Pro平板電腦恐也是“扯後腿”業務之一。

我們都知道,筆記型電腦或者平板電腦的毛利潤空間通常都不足10%,即使微軟親自出馬也難以例外。經歷幾代產品後,儘管Surface Pro 3廣受好評,並且幫助微軟在第四季(截至6月30日)實現了創紀錄的8.88億美元部門營收,但相比公司220億美元的單季總營收,這個數字顯得杯水車薪,更不用說再進行利潤貢獻或者利潤率上的對比。

所以,我們前幾天又看到了微軟與戴爾(DELL, DVMT-US)合作、與惠普合作的報導—後兩者將開始向各自的企業客戶推銷微軟Surface,同時最為關鍵的是,還將為微軟的硬體設備提供自己的售後服​​務和技術支持。

戴爾與惠普都是PC品牌大廠,又各自有著“媲美”或者在一定程度上與微軟Surface形成直接競爭的產品。出於怎樣的考慮,這兩家公司需要給微軟做推銷,並且還提供第一方售後服務?小編認為答案只有一個,就是微軟要抽身了。

微軟其實已經把Surface這個品牌做成功了,該款產品的市場定位也已經得到認可,如今是最好的時機退居二線,並轉型成為以提供軟體平台和服務為主的商業模式。微軟應該讓OEM廠商來負責銷售渠道和推廣的問題,這也過去該公司與各PC廠商一直合作的模式。換句話說,未來的微軟只需“貼牌”,生產和銷售可完全由戴爾和惠普執行。微軟不收取Windows的授權費用,但要使用“Surface”這個商標並打著“微軟品質”進行推廣,合作商們則需要向微軟繳納一定的費用(這是蘋果在HomeKit等軟體平台上使用的模式)。

當然,以上只是小編的猜測,不過這對OEM廠商而言會是一個好的轉變—微軟Surface其實是一款與自家客戶競爭的產品,而隨著該產品越來越受歡迎,如今又只選擇與戴爾和惠普進行合作,對於其他Windows設備生產商而言恐怕是極不公平且具有毀滅性的。

微軟既然通過Windows 10讓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個人電腦、遊戲主機,甚至是物聯網平台都實現了“大融合”(同一系統內核被用於各種平台),並且反復提到“雲端服務第一,移動平台第一”的發展戰略,就不應該再繼續強調自主品牌的硬體設備,而是應像谷歌(Alphabet, GOOGL-US)推廣Android一樣去努力提昇平台的普及率和影響力。

小編很早之前—2013年9月16日,正值微軟前任CEO史蒂夫·鮑爾默(Steve Ballmer)宣布要退休時,曾寫下一篇投稿文,建議“新微軟”應走上更加開放和“現代化”的發展道路,即:讓Windows免費,並利用更換CEO的契機,通過公關手段強調新形象和新戰略,以改變市場和投資者長期以來對公司“創新不足”的印象(參見《如果微軟宣布Windows免費,世界將會怎樣》)。

小編很慶幸,新的微軟在新的CEO帶領下真的這麼做了(那篇文章90%的預言基本兌現)。如今,小編再次建言,希望微軟可以放棄與自己客戶競爭,重新回到“軟”的本質精神上來。

小編並非不認可微軟在硬體上的努力。但是硬體是死的,沒有軟體的支持,硬體就如同沒有靈魂的屍體。所以我們需要微軟在軟體領域的突破,需要微軟用“軟實力”再一次顛覆世界。

這裡,小編特別想舉一個可能已經被網友吐槽了的例子(如果某些人又不看全文就開始評論)—小編猜測微軟正逐步從硬體業務上抽身,可這家公司今年初才展示了震撼全球的擴增實境(AR)頭戴設備Hololens,這明明是推出更多硬體設備了,小編卻說微軟在退縮,小編腦子又進水了吧?

其實Hololens雖然是一款硬體設備,但能夠呈現出今年初在微軟開發者大會上那些酷炫效果的卻還是軟體技術—我們看到的虛擬機器人小車、虛擬牆壁鬧鐘,不都是通過​​軟體運算呈現的嗎?所以說VR和AR並不是靠拼硬體就能實現的東西,我們需要一個強大的演算法引擎,需要微軟來提供一個簡化而統一的API—事實上,微軟也確實是這麼做的,Windows 10中包含了一項叫做Windows Holographic拓展包,專為未來Hololens一類的產品提供平台支持。

微軟推廣Hololens也完全可以採取Surface的策略,即官方先拿出一款硬體設備進行銷售,並逐步改進。當市場成熟了,軟體生態成熟了,公司退居二線,以提供平台技術支持為主。這不僅避免了與客戶競爭的尷尬,也同時封住了華爾街那張總是抱怨的嘴。(文/網易(NetEase, NTES-US)科技盧鑫)

網易科技授權轉載》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網易科技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網易科技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