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 2016 年 Natixis 做的調查問卷。問卷的對象是一些有投資需求的高淨值人群和為他們服務的理財師 (共 7100 個樣本,遍佈全球多個國家) 。該問卷中的一些結果非常有趣,讓我在這裡和大家分享一下。
如上圖所示,全球範圍的投資者,對未來的投資期望報酬率為每年 9.5% 左右 (扣除通貨膨脹後的真實報酬率) ,而給這些投資者提供服務的理財師,其投資期望報酬率僅為 5% 左右。
這樣的情況,在不同國家和地區普遍存在。不管是在美國、歐洲或者香港,都有類似的發現。
每年 9.5% 的投資報酬率,特別是扣除通貨膨脹後的真實報酬率,是一個非常高的標準。目前 (2017/6) 美國的十年期國債利率為 2.2% 左右,通貨膨脹率為 2% 左右,真實報酬率僅為 0.2%。
假設一位投資者為自己配置 60% 的股票和 40% 的債券。這就意味著為了達到 9.5% 的投資報酬率,他的股票部分需要達到的真實報酬率率為 15.7% 左右。
在美國過去 200 年的歷史中,股票的年報酬率 (扣除通貨膨脹後) 為 7% 左右。這就意味著投資者期望未來的股市報酬率是歷史平均報酬率的 2 倍。投資者不切實際的樂觀程度可見一斑。
無獨有偶,如此樂觀的投資期望,在一級市場投資者中也很普遍。
上圖顯示,無論在北美,還是亞太地區,有接近甚至超過一半的私募股權投資者期望自己的投資在未來 3-5 年內的報酬率超過每年 16%。以美國過去歷史報酬率來看的話,私募股權 PE 的平均報酬率還不及次級市場 (標準普爾 500) ,VC 的報酬率只是略好一些。
為什麼廣大投資者都呈現出這種脫離實際的過度樂觀?這其中可能有這麼幾個原因。
首先是“彩券效應”。大多數人在對未來做出期望時,往往會高估自己成功的機率,低估自己失敗的機率。去買一個彩票,我們會不自覺的想像自己是中彩的那個幸運兒。在進行投資的時候,我們也習慣於往好的地方想。
其次是“鴕鳥效應”。當鴕鳥遇到危險的時候,它會習慣於把頭埋在沙子裡,通過“掩耳盜鈴”來化解自己的恐懼。
研究顯示,人們在面對訊息時,會進行不自覺地篩選。當他們覺得訊息能讓自己開心和興奮時,他們會主動尋求這樣的訊息。而如果訊息讓他們覺得懊惱或者不自在,那麼他們會選擇屏蔽訊息 (Information avoidance) 。
這種屏蔽訊息行為,在金融投資中非常普遍。比如研究顯示,股民們往往會在市場上漲時頻繁檢查自己的交易帳戶。但是當市場下跌時,他們檢查帳戶的頻率就要低很多。我們可以回想一下,每一次股災之後,很多股民聊天的時候都可能會提到,我那幾支股票陷得可深呢,最近都沒興趣看股市了。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投資者表現出像鴕鳥這樣的行為習慣,說明我們很多人無法面對“醜陋”的現實。因此他們在做出對未來的期望時,往往會借助於精神和想像的力量,儘量往好的方面想 (投資賺錢) ,而不去想可能出現的壞的局面 (血本無歸) 。而當市場忽然下跌的情況發生時,投資者們又一下子慌了手腳,完全不知道應該如何應付。
甚至有一些投資者,在習慣做“鴕鳥”之後變成了“驚弓之鳥”,對過去發生過的事實都無法記清。比如在 2008 年金融危機以後,很多投資者遭受重大的投資損失,好幾年都沒有回過神來。
2011 年,基金公司富蘭克林鄧普頓 (Franklin Resources) 向他們的投資者做了一個問卷調查,問他們是否記得過去幾年的股市是上漲還是下跌。
有 66%、49% 和 70% 的受訪者覺得 2009/2010/2011 年的股市下跌或者不漲,但事實上那些年美國股市分別上漲了 26%、15% 和 2.1%。也就是說即使過了 3-4 年,還有很多投資者活在自己的“想像”之中。
這也導致很多投資者錯過了 2008 年金融危機以後的美股大牛市。如上圖所示,雖然美股在 2009-2012 年每年都有上漲,但是投資者每年都在賣出自己手中的股票基金,這種情況一直到 2013 年才得到扭轉。
第三是過度自信。人類最容易犯的行為偏差之一就是過度自信 (Over confidence)。過度自信在大部分人當中都普遍存在,平均來說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受過度自信的影響。比如幾乎每個人都覺得自己的駕駛技術高過平均水平,沒有人會願意承認自己的智商水平低於平均,雖然在統計學上總有那麼一半人低於平均。
在金融投資中,大部分投資者對於自己的判斷能力高度自信。他們覺得看了幾個產業分析,財務預測報告就能找到下一個“風口”,準確判斷未來總體經濟的走向。受這種過度自信偏見影響做出的投資報酬率預測,和現實發生很大反差就不那麼難以令人理解了。
最後是可得性偏差 (Availability Bias) 。我們更容易被自己所看到或者聽到的東西影響,而不是用統計學知識去思考問題。
上文中那些投資者如此樂觀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在 2009-2016 年,美國股市經歷了一場大牛市,累計上漲了 200% 左右 (從 2009 年 3 月谷底到 2016 年年底) 。因此眾人的期望也水漲船高,慢慢變得不切實際起來。
作為人類,我們會受各種各樣非理性行為習慣的影響。如上文所示,盲目樂觀的投資者,在市場逆轉時往往也會做出最不理性的反應,冰火兩重天,一下子從過度樂觀轉為過分悲觀。我們應該極力避免這種高度情緒化的投資習慣。
一個聰明的投資者,需要知己知彼,先充分瞭解自己人性的弱點,然後才可能通過建立一些有效系統,堅持獨立思考來抵禦自己非理性的弱點。只有爭取做一名理性的投資者,才可能資本市場上增加自己獲勝的可能性。
《雪球》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