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成為有錢人?來聽來自心理學的專業建議
作者 36氪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36氪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36氪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想成為有錢人?來聽來自心理學的專業建議

2021 年 8 月 21 日

 
展開

你有沒有發現,讀了那麼多大師的成功指南,逆襲指南,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因為好多成功學說都是結果導向的,毒雞湯也只會說格局決定結局,態度決定高度,卻沒有告訴你具體怎麼做才能練就格局。於是,我約了身邊幾個隱形富豪喝了幾頓走心的小酒,加之對這上百篇文章的剝絲抽繭,結合這些年來自己和身邊人的經歷,總結出的致富秘訣其實就這五條:富豪心理=意識批判+心理邏輯+思考摹本+價值輸出+情緒管理

先強調一下,這裡的「富」指的不只是物質層面的豐腴,也是精神高度的尊貴。我身邊這些富豪年齡不等,70、80、90都有,有靠自己努力白手起家的,也有本身就有一手好牌打得精彩的。然而,我發現他們身上的一個共同點就是,普遍都擁有一整套超脫普世的認知管理機制和高於常人的行為輸出模式。今天,我依然從心理學的維度帶大家逐步拆解那些富豪們對世界的理解和思考有哪些不同。

1、意識批判:學會對常理說不

其實一切的定義都並非是我們眼能所見,腦中所想的固化定義,這就是道可道非常道,這就是李安口中的「世上沒什麼定論,任何可以講出來的道理都是偏見。」 我們習慣於對輿論導向盲從,對群體行為缺乏獨立判斷跟風式屈從,卻很少有人會問一句為什麼要這麼做?這樣做真的對嗎?

勒龐在《烏合之眾》中提到:「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然而,這種從眾行為其實是蘊含在人類基因裡的。從進化心理學的維度來講,我們的祖先就是以群居的方式來避免自然災害,異族外侵,從而更精准便捷地獲取食物和資源。這種生存方式可以更好的維持個體與種族的繁衍,所以被進化開來。由於人類天生缺乏安全感,我們的潛意識裡認為「從眾可以降低系統性風險」。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消費市場都很懂「馬太效應」,越是一家排長隊的飯店門口你就越想進去試試,越是大家都說好的面膜你就必須得用用。因為對於一名消費者來說,最深層的恐懼就是資訊不對稱帶來的不安全感,而大面積的使用率是消費者安全感的生產線。

其實,我自己也曾經陷入這種心理限制,出於愛好我從16歲開始研究各種護膚心得,很欣慰的是現在可以把自己的愛好變成事業。年輕的時候在獵奇心態的驅使下對各式各樣的功效和品牌都保持著不畏懼一試的魄力,什麼近期爆款、好姐妹推薦,到頭來發現好多大家都說好的東西,用在自己身上真的很雞肋。

好多品牌和機構都在盲目跟風似的炒聲量,這跟年輕時的我一樣,都是缺乏本質性思考,對輿論導向盲從的後果。大部分女性用戶本質上對於一個新興品牌或機構是缺乏安全感的,用新氧、點評、小紅書就是來求證自己內心的這份不安是否成立。因此,你所有的內容都應該是以輔助她們獲得這份安全感為前提,驗證她們的求證。而一幫沒什麼能力的代運營公司都在告訴你們要衝量,可花了那麼多錢,依舊不來幾個人,來了的還是因為低價引流而來的。事件的本質應該是從心底做內容,告訴你的客戶你的內容好在哪,你的優勢和勝於競品公司的差異化是什麼,不要把他們當傻子。先找準自己的出發點,才能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總結:學會對這個世界說不,對權威質疑,對群體行為三思,並時刻保持好奇心和批判性,是我總結的富豪心理第一條。只有不斷看到問題,才會引發接下來的思考。

2、價值輸出:商業變現=利己+利他

說到創業我們不能不談錢,做生意的終極目的都是變現,說到富豪心理咱們不能不談格局,一個公司發展的上限其實就是決策者的格局。我見過很多視野吝嗇的商人,他們不捨得花錢,更不捨得分享資源,商業模式和乾貨心得,生怕親手培養出個競爭對手。社會心理學家可以很好的解釋這則現象,他們曾經通過合作學習的實驗得出結論,在群體活動中個體都傾向於作出對自己更有利的行為,以避免「搭便車效應」的發生,即自己的勞動成果與群體平攤,而風險係數由個人承擔的現象。

在實驗中,雖然小組成員客觀上存在著共同的利益,個體行為之間也有積極參與和袖手旁觀的差別。該研究通過對實驗者的認知系統,動力系統和人格系統三方面的分析發現,認知水平較高的個體展示了更高的行為表現性和質量性;責任動力性較強的個體在合作與交流的意識和態度上更為顯著;性格更加理性以及領導力更強的個體更善於分享益處和資源共享。

這就很好的解釋了為什麼像段永平當年會願意幫助像黃崢這樣的年輕人。二人相識時黃崢只是個20出頭的無名小卒,是畢業後在Google任職的幾年黃崢存了上百萬美金的原始資金,他曾回憶到:有機會在那樣的時間節點,進入Google那樣的公司工作,是件值得驕傲的事情,他很感謝段永平是他的人生導師。

當年在就業於谷歌還是微軟的選擇上,對黃崢來說是一件大難題,段永平給的意見是「Google看起來是一家挺厲害的公司,值得你去看看,對你未來創業一定有好處。」果然,那些年正是谷歌大躍進式發展的階段,工作收入和經驗累積堪比「天上掉餡餅」。當年作為第一名與股神巴菲特共餐的華人,段永平也同樣帶上了黃崢一起共享這頓價值高達62萬美金的午餐。

丁磊曾經遇到了網際網路時代的寒冬,網易在美國上市即破發行價,最高跌幅至90%以上。正當丁磊躊躇莫展準備買掉公司卻無人敢買的時候,是段永平幫了這個比他小十歲的小伙子,前後吃進了205萬股,成功幫助網易咸魚翻身。段永平回憶到:「丁磊當年不是來找我買股票的,他都不知道我是誰,我不知道他聽誰說可能我對企業的理解還有些意思,所以來找我。那時候他覺得自己有些問題,我比他大十歲,做的時間比他長,是過來人,教教小兄弟,吃個飯喝個茶對我來說很簡單。」而這次簡單的幫忙,讓段永平在兩年之後得到了近百倍的回報。

段永平在把步步高拆分成三家獨立公司並撒手交給陳明永、沈煒和金志江的時候,只說了一句「放手去幹,幹好了分錢,幹不好關門,別有負擔。」於是當年他這幾位小兄弟現在分別是oppo創始人,vivo創始人和步步高教育電子的CEO。曾經東莞營業收入前20名的企業,有八家是他旗下的公司。

有大格局的人從不吝嗇於分享資金、人脈、乃至成功的方法論,他們會細節化至精髓。像段永平這樣的大老就是個很好的例子,所以,如今他的嫡系大軍已經控制了中國手機市場的半壁江山。有錢人互相幫,沒錢人互相踩。因為富豪們深知幫助他人的同時也是在實現自己,受助之人帶來的正反饋和效率提升以及資源再用,與培養出一個競爭對手的可能性相比,孰輕孰重,自然見分曉。

總結:欲取得先予,有捨才有得。商業變現不只是利己,還要利他。富豪心理就是要懂得互生共存,才能使商業生態持續良性循環。

3、心理邏輯:質疑世界,也要質疑自己

認知心理學家馬丁布萊恩曾指出,我們能學到或者與生俱來的擁有某種推理機制,並儲存在長期記憶中,這種機制叫做「心理邏輯」。我們常常更願意接受自己認為是正確的推理,被自己的固有思維模式捆綁,然而這種思維模式並不具有邏輯的有效性。當我們的心理邏輯用錯了推理機制,就會陷入邏輯陷阱。我們來看一則關於1歐元的真實競拍實驗:

兩名實驗者要為一歐元各自出價,價高者可得到一歐元,並均需實際付款最後的競拍價。A首先出價10分,B出價20分,之後A出50分,B出80分,於是A想,「如果我不繼續報價會損失50分,就算出到1歐元,至少我也不會賠,B還會損失80分何樂而不為?」B也這麼想,他覺得我要是不出價已經損失80分太虧了,但我就算出價1.1歐元,我只損失10分錢,畢竟我還拍到了一歐元。最後為了這一歐元,兩個人竟拍出了3歐元的價錢。

這裡的A和B就雙雙陷入了思維誘導下的邏輯陷阱。曾經火遍一時的一元奪寶就是把上述的邏輯陷阱用在了商業模式下,開啓了網際網路眾籌之旅。每個用戶最少需要一元錢就可以競拍到一件商品,並通過不斷加價實現獲拍商品的可得性。最後好多人可能花了幾百上千元撲了場空,而獲獎者卻屈指可數。

就像最近被炒的很火的地攤經濟,好多人看到類似「90後小伙擺攤火遍全網」這種新聞之後,在後台私信問我,是不是二次發家走紅的機會來了?我想說,不管是政策紅利也好,還是經濟趨勢也罷,考慮是否入場的主要因素是事件本身對你的價值。算一算每天的工作成本,時間成本,是不是真的能賺到錢,能賺到多少錢,預計投資回報比有多少。

你是打算把擺攤當興趣和副業玩一下,還是真的能常年堅持日曬雨淋早出晚歸的勞苦。如果這些疑問都能正確解讀,利潤又很可觀,那擺攤這件事對你來說就是值得的。不要看到什麼新鮮都想嘗試,有些人選擇入場地攤經濟是因為他別無選擇。從0到1並不需要選擇,一股腦兒往前衝就好了。但是從0到2,是要選擇可以輕易觸達到的經過點1, 還是給自己個延遲滿足的機會卯卯勁兒在更遠的某一天到達終點2,就要多問問自己的心了,畢竟我們都想要生存的更好。

總結:富豪心理的關鍵點便是要學會時刻質疑自己,這份質疑會給你提交一份該選擇擁有還是放棄的答案。有時候富人真的會選擇放棄,因為這或許代表了更加激進的進取。我們要從固有心理邏輯中跳脫出來多維度拆解分析,選擇最合適自己的推理機制。

4、思考範本:解讀富人的非常規思考模式

都說生活是無數個選擇題的集合,想要把生活過成自己想要的樣子,那得先把選擇作對。這就是為什麼好多人沒有死在絕境,卻往往栽在了十字路口。富豪心理最強有力的代表就是思考問題的能力,如何理解世界,看待問題。

神經科學家邁克爾·加扎尼加(Michael S. Gazzaniga)發現,當人們在解決一個新的未知任務時,大腦的某一特定區域的血流量會增加,這個區域叫做工作記憶區(working memory),也就是訊息的短期記憶區。一旦問題被解決,工作記憶區的供血量便會逐漸減少。工作記憶區位於大腦額葉上部區域PFC,實驗證明,企業家比一般上班族腦部 PFC 的活性更強,代表他們處理決策的效率更高,思維模式更嚴謹周密。

認知心理學專家把我們的大腦想像成了一部訊息加工處理器,處理訊息的不同方式造就了區分你我的認知系統生成。張曉龍在微信上線一周後說「哥做的不是產品,哥做的是發揮潛力的自由」,於是微信利用少就是多的原則使社交精簡化效率化,成為了一款擁有超過10億DAU體量的APP。李彥宏當年拒絕了張朝陽的招募,從矽谷回到中關村和5個工程師一起重新創業,利用競價廣告的商業模式打造了佔據中國市場80%市場分額的搜索引擎百度。

商業場景下的思維邏輯差異化會產生天差地別的效果。比如:在競爭和疫情雙重打擊之下,醫美倒閉潮來臨的時候,對於企業家來說正是攻打市場,做大市場的拐點。在存量客戶不變的前提下,堅持不下去的機構在倒閉潮中流失的客戶會大批量湧進市場。你要做的只是思考如何將這部分流量佔為己有,而不是專注在計較得失,思考該裁員還是削減成本以達到控制收支平衡的目的。從事件表象去定義它是好是壞太片面太狹隘,因為無論看起來是好是壞,都是新的未知事物,成功的企業家會從「危」中探尋到「機」,從壞的表面找到變好的可能。

我有一次帶著我的合伙人老王陪我去一個金融圈飯局,去了之後本來還擔心我是不是給他出了個難題,做網際網路出身的他應該會覺得這種局又無聊又浪費時間。然而我還沒來得及尷尬,這份疑慮就被打消了。我們的技術和運營模式均受到了認可,通過席間不經意的交談獲得啓發,老王還給我研發出了一整套結合ABS週轉和流量運營的組合公式,為新技術拔高了一個台階。

之前,公司作為見識大會的贊助商參與了一場私享會,我發了條朋友圈。哥們兒老張是我大學時的校友,一個電話搖過來問我,你怎麼還轉行智慧科技了?我說其實開發這套程序的初衷是為了幫助市場部拓客鎖客的。由於我的工作接觸了很多泛美業機構的老闆,發現業務延展難,同類競品公司泛化是大家普遍的痛點。

於是發現這是一個很好的商業場景,便把它利用開來,用AI+流量改造孵化了很多醫美機構。他調侃了一句,「你這大學四年心理學學霸白當了,那些罐紅牛白喝了!」隨口一句的玩笑話掛了電話讓我沈思了很久,這麼多年的熱愛和執著看似真的沒用對地方。於是,我們把心理學適配到流量應用,商業變現,AI技術層面以及嫁接場景的落地與反饋。利用心理學和潛意識在遊戲,各環節引導用戶認知什麼是真正的美,很多人覺得心理學毫無用武之地,實則不然,它其實是一整套系統工程的搭建。思考的能力需要用無數的維度和渠道去觸達。當你在做A的時候,同時想到了BCD乃至是J等十種解決方案,也就想到了十種賺錢的可能性。

總結:認知層級的高度決定了你對世界萬物的理解和行為輸出模式,清醒時做事,糊塗時讀書,獨處時思考。你身邊永遠需要幾個比你聰明的好朋友。多交流出些感悟,多延伸出些思考,結合自身處境落地應用,你會少走很多彎路。這也是富豪心理最至關重要的一點。

5、情緒管理:能擊潰我們的是我們自己

《鬼谷子》中提到:「貌者不美又不惡,故至情托焉」。自古以來就有喜怒不形於色才是能托付大事的人這一說法,然而情緒是一樣很難把控的東西,這也是它的可怕所在。每個人創業路上都不可能一直順風順水,經營一家公司就像養孩子一樣,親兒子都能把你氣個半死,更何況是外人是大環境。

我和我的合伙人都曾經經歷過破產,瀕臨倒閉和重頭再來的過程。我曾經有一年的時間都沒睡過幾次正經覺,幾乎每天都能看到北京四五點鐘的太陽。有相關行業的朋友們如果遇到不開心可以找我聊聊天,讓我來給你們講講我的故事找找安慰。後來我們體系內用了方法論,總結經驗教訓,重新整合資源二次分配,通過渠道搭建和技術升級重獲新生。回過頭來看其實創業真的只是一場遊戲,一場有限與無限的遊戲,現在我可以把它當成茶餘飯後的笑話和談資,因為錢沒了可以再賺,累積的商業思維、管理經驗,以及運營模式才是最稀缺的財富。一味注重自己的缺點,著眼於失敗點只會陷入思維的死胡同自怨自艾,被情緒掌控。心態決定了你的一切意識形態,意識上不被允許,潛意識就會補償。真正能擊潰我們的往往不是環境不是天數,而是我們自己。

最後,套用《莊子·人間世》里的一句話「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養中。」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做最大努力,不為物累,不為欲傷,畢竟世間萬物皆有律,就算事不得已也可以借此修心,豈不快哉。

轉載36氪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36氪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36氪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