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基金ETF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全球總經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理財商業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消費信用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保險稅制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房產生活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成長股、價值股我該怎麼買?「 價值投資 」真的過時了嗎?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劉哲瑋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劉哲瑋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成長股、價值股我該怎麼買?「 價值投資 」真的過時了嗎?

2020 年 11 月 25 日

 
展開

許多價值投資者,或許近年來比較悶一點。原因是成長股的表現相當亮眼,而價值股則遜於大盤。

過去成長股和價值股的表現

許多價值投資者,或許近年來比較悶一點。原因是成長股的表現相當亮眼,而價值股則遜於大盤。尤其是這波疫情過後,許多價值股例如能源、金融板塊仍趴在地上,而新經濟的這些成長股屢創新高,帶動整體指數的上揚。

▲自 1995 年以來,Russell 1000 指數成長股和價值股的比較

如下圖所示,並不是所有股票都已經漲回前期高點了,如果手中持有的多為科技股、成長股,勢必會開心許多。

▲今年表現最好的是大型成長股(例如Amazon、Tesla),而最差的則是小型價值股

是否我們可以就此認為「價值股」已死,或者說巴菲特著名的「價值投資」已經過時了?這個結論可能過於武斷。事實上長期看來,成長股和價值股各有勝負。首先,從成長股和價值股的定義來探討這個問題吧。

  • 成長股
    1. 成長股是指那些有望以比市場平均水平更快的速度成長營收的公司。
    2. 成長股通常看起來很貴、本益比高。但若公司繼續快速成長,這將推高股價,這樣的估值實際上可能很便宜。
    3. 由於投資者對成長股抱有很高的預期,因此,如果沒有實現這些預期,成長股價格可能會急劇下跌。
    4. 成長型股票通常不支付股息。
    三項判斷標準:EPS成長率、本益成長比( PEG )、營收成長率。
  • 價值股
    1. 價值股的共同特徵包括高殖利率,低股價淨值比和/或低本益比。
    2. 由於投資者認為公司在市場上不利,因此價值股通常較低價。
    3. 價值股的價格通常低於同產業公司的股票價格。
    三項判斷標準:本益比(P/E Ratio)、股價淨值比(P/B Ratio)、殖利率。

不過,要注意的是這些財務指標例如EPS成長率大於 15% 、 PEG 大於 2 倍、股價淨值比小於 1 、殖利率高於 5% 等等,並不能完全作為判斷成長股或價值股的依據。比起這樣的「硬分類」,我認為更應該從兩種投資策略背後的邏輯去切入,才能更好的理解成長股和價值股該怎麼去做抉擇。

兩種策略背後的投資哲學

在探討投資的邏輯時,或許可以參考兩位人物,分別是巴菲特以及 ARK 的老闆 Cathie Wood 。巴菲特以他的「價值投資」聞名,而 Wood 則是專注在投資「破壞式創新」的公司。從兩位經理人的持股來看,似乎也八竿子打不著。一邊是可口可樂(Coca-Cola, KO-US)、富國銀行(Wells Fargo, WFC-US)之類的傳產;另一邊則是持有特斯拉(Tesla, TSLA-US)、Square(SQ-US)這類的新經濟股。

不過,很有趣的是, Wood 曾經說到自己是"Deep Value Manager"。本質上也是價值投資,只是看重的面向不同。所以,到底什麼是價值投資?

價值是一種投資哲學而非指標計算

「價值股」的定義經常被誤解,它不該是單純的計算,而是一種投資哲學。巴菲特曾說過,價值投資其中的「價值」兩個字原本就是多餘的,因為沒價值的股票根本不需要投資。換句話說,具有意義的投資都可視為價值投資。
價值投資的選股基本原則就是:

  1. 找到好的公司
  2. 用便宜合理的價格買進

如果單從投資標的的角度切入(例如特斯拉、Zoom),我們會認為 ARK 基本上是做成長股投資。但從上述的原則來看,就不難理解為什麼 Wood 會說自己也是價值投資者。 ARK 的投資策略特別的地方,在於他們不會僅僅透過公司的各項財務指標去評價一間公司,更看重的是這項技術、產業在未來能有多大的發展潛能。只要這樣的成長能夠持續,就算現在的價格看似高,也有可能相對未來而言是一項「便宜且合理」的投資選擇。

另外, Wood 也提到她不認為價值投資已經過時了,但同時也表示不該只用股價淨值比、殖利率這樣的角度去進行投資,否則會出現許多盲點。

你的操作邏輯是?你更相信什麼?

那麼回到一開始的問題,是否傳統的價值投資,或者說老巴的那一套已經過時了?我認為比起簡單的二分價值、成長兩種股票以及投資策略,更重要的是投資人背後的操作邏輯是什麼?以及你更相信什麼?

例如巴菲特這樣的價值投資人,也重壓蘋果(Apple, AAPL-US)這檔股票(雖然他將蘋果視為商品而非科技股)。巴菲特一直以來堅守著自己的能力圈,不做不懂的投資,但他持有的某些股票也稱不上是傳統的價值股。而 Wood 的投資策略也不能僅僅透過成長/價值來區分,她更在乎的是「破壞式創新」,有哪些領域的技術革新能夠改變人類生活,同時創造了長期的投資機會。顯然地,巴菲特和 Wood 都是優秀的投資人,他們也都同樣能在市場上獲得豐厚的報酬。

不管是價值投資還是成長投資都各有擁護者,但共同點都在於我們買的是股票的「未來」。比方說我們看到現在的成長股表現很好,那麼價值股就毫無投資價值了嗎?可以思考兩個問題:

  1. 這些過去擁有優良表現和未來前景的股票,股價必然很高,因為預期的展望可能已經完全 price in 在目前的股價上。在這種情況下,就算投資人對未來發展判斷完全正確,也未必因此受益。
  2. 投資人對未來的判斷也有可能看錯。如公司無法繼續維持高速公路成長,或是在快速的擴張之後,擴大的規模會使其難以維持原本的經營效率,進而使得成長曲線趨緩甚至下降。

從歷史上來看,專注在投資成長股的投資策略並不能長期打贏大盤。例如在 2000 年網路泡沫過後,價值股的績效就勝過成長股一段時間,這句話的意思並不等於現在的情況和當時相同,但或許未來又有機會看到價值股獲得市場的青睞?

▲自 1980 年以來的每次總統大選之後,價值股在隨後的六個月內都跑贏了成長股。

延伸閱讀:方舟投資( ARK Invest) 女巴菲特Cathie Wood 的超強年化報酬率ETF

後市展望

講完這些成長股和價值股的概念,事實上在疫情過後,用傳統的二分法似乎不太適用。現在的情況更像是疫情受益股 vs. 疫情受害股。以傳統的板塊分類來看,其實許多股票都有兼具「成長股」以及「價值股」的性質。其中,科技股較為明顯站在成長股這一塊,而傳產、金融則是處於價值股的範疇。

至於何者更適合投資?事實上近期 Howard Marks 的 memo 或許有給出一些方向。今年市場上出現了兩種股票,分別是:

  1. 價格很貴、估值很高,大家都知道他很好的股票
  2. 看起來很便宜,但是商業模式受到考驗的股票

姑且就先把它們分為「成長股」和「價值股」吧。前者大多是我們熟悉的科技股,可以發現這些公司無論是 SaaS、電商等新經濟股都表現得很好,市場也給予很高的估值,期待未來的成長性。但問題是疫苗出來之後,這些公司基本面或許沒有變差,但是能不能再繼續給他們這麼高的評價? Howard Marks 認為投資這些股票,可能未來預期報酬率會不如以往;而後者則是航空、旅遊、能源等類股。從本益比、股價淨值比等角度來看,都是一些便宜的股票,若長期投資也許能得到一筆可觀的報酬。然而這也可能會陷入過去高股價的「定錨效應」,認為價格總有一天會回來。

以市場上的投資人來說,兩派的觀點都有,有的人認為科技股已經是強弩之末,也有人認為價值股其實存在著「價值陷阱」,也就是說這些公司的商業模式、競爭力已經回不到以前的水平,或是得耗費更長的時間成本。Howard Marks 的觀點是現在他會較傾向去投資價值股,然而他也沒有給出一個很肯定的答案。

正因為市場的不確定性高(不然就直接 All in了XD),我們無法預測傳統價值投資是否能夠均值回歸。但不可否認的,過去價值投資所主導的地位,在近幾年來正岌岌可危。現在投資者必須面對無限 QE、零利率、無形資產帶來的科技進步等等的變革,將這些因素納入投資決策中,才能夠把握住未來的投資機會。

劉哲瑋》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劉哲瑋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劉哲瑋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