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讀者問我,我是否也有用檢查表。我最近開始使用,而且我發現這相當地有幫助。我曾聽過Mohnish Pabrai談論“檢查表,不犯錯的秘密武器(Checklist Manifesto),以及他是如何將檢查表加入他的投資日程當中。Pabrai使用飛行員作為類比,在飛行之前他們會仔細確認檢查表上的項目是否已經完備。使用檢查表可以提醒你一些遺漏的事情或者是沒有想到的事。這也能夠讓你的投資日程更有組織及效率。
Mohnish並未公開他的檢查表,他表示如果大家建立自己的檢查表,會更有幫助。我贊同他的說法,因為每一個投資的風格和流程的考量點都會有些不同。此外,建立檢查表的過程也對你相當有幫助,因為這可以讓你去思考當你買進股票時衡量的是什麼。
不過我很樂意在我的部落格中分享我的檢查表。這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而它也不像Mohnish的那麼詳細,有88個問題。這只是再重申一次我的論點,並確保我考慮周詳。另一個我和Pabrai的不同點是我的檢查表的使用時點是在我已經大致瀏覽這個投資機會,但還沒有做詳細的調查之前。我想他之前有提到他是在做“買或不買”的決策前使用他的檢查表的。
話不多說,以下就是我的檢查表,如果大家有任何想法或建議,都可以提出。我很樂意聽取不同的意見。如果你有你自己的檢查表,也很歡迎分享:
一開始,別忘了有三種風險:
- 評價
- 槓桿
- 經營
再來,確認最重要的兩項指標:EV/EBIT和ROC
- 企業價值/標準化盈餘
- 資本報酬率
確認評價
- EV/EBIT(也一併確認EV/EBITDA)
- EV/FCF(也一併確認EV/近10年來的平均FCF)
- P/B或者是P/TBV(針對特定基於資產的投資)
- EV/Sales(針對特定企業)
- 歷史以及相對評價
- 目前的評價和近10年來的歷史評價相比的情況為何?
- 評價和該產業當中的其他公司相比的情況為何?
確認槓桿
- 負債/權益比率
- 流動比率
確認企業狀況和量化指標
- 資本報酬率(也一併確認資產報酬率)—是否一直保持穩定?
- 帳面價值—是否一直成長?
- 銷售額—是否一直成長?
- 自由現金流量—是否一直成長?
- 營業活動現金流量(或EBITDA)是否一致?若並非基於它的資產而投資,公司過去的獲利能力是否良好?
- 利潤(毛利率和營業利潤率)是否保持一致?
- 毛利和同業的其他公司相較表現如何?
內部人士
- 內部人士是否持有相當多的股票?和他們的薪資相較的情況是如何?
- 他們最近是否有買入股票?
資本配置
- 股票回購—股票回購是呈現上升或下降的趨勢?
- 股利—是否持續增加?
- 過去管理階層是如何配置資本的?
- 管理階層最近是否有資本配置策略的改變?
重要的考量點
- 公司的業務前景是否一片慘淡?
- 公司的業務是否有景氣循環的特質?
- 近期的盈餘表現是高峰、一般或者是低谷?
- 公司投資於資產是有形的還是包括商譽?
簡短描述投資的論點
- 公司的業務是什麼?他們是如何賺錢的?
- 為何這檔股票會是好的投資標的?
- EV/EBIT和ROC是最重要的指標
- 是否有任何催化劑或者是隱涵價值?
- 公司的風險是什麼?
最後的2個問題最關鍵
- 是否能在2至3年內看到公司股票翻倍?
- 如果我買入後股價下跌了,我是否願意買更多?
檢查表當中的根基是來自以下的三個風險:評價、槓桿和經營。所有的風險都能夠被歸類到這三個領域的其中一個當中,使用這個檢查表來確認能夠減少這些風險。
最後的兩個問題是關鍵
最後的這兩個問題能夠幫助我聚焦在投資機會的優先順序上。我先考量風險和下跌的可能性,但當你持有它之後,為了賺錢你仍需考量上漲的機會。問一個簡單的問題:“股票有可能翻倍嗎?”有驚人的助益。這也讓我能夠將次等的投資機會撂至一旁,讓我能更專注地在最好的投資機會上。附帶一提,這也是我從Pabrai身上學來的。
最後一個問題也相當地基本,但它也相當地有幫助。“我會買更多嗎?”這讓我專心思考我買的是一個企業,而非僅考量股價上漲的部份。如果這個問題的答案是:“no”(假設論點不變),那麼你應該跳過這項投資。
這裡沒有多少科學的成份在裡頭。這個想法只是簡單地把作投資決策時所想到的所有事情都列在檢查表中。我才剛開始使用檢查表,在未來我也有可能再添加東西進來,像是一些質化分析的問題。而現在這張檢查表對我來說已相當有幫助,讓我能夠有組織地思考,並將投資機會排出優先順序。(譯者/Ing)
《Base Hit Investing》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