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檢查清單是從自己的投資體系中總結出來的,自己運用的。可能與很多人的想法不一樣,僅供參考,如果覺得無理,一笑了之即可。
發現準備投資企業
自己不斷看新聞、資料或者與人交流,找到可能有興趣投資的企業。能夠引起我們投資興趣的企業,往往是需要緣分的,珍惜這種緣分。尤其要特別注意黑天鵝事件的發生,問問有什麼企業可能被打擊得很厲害,會可能出現投資機會嗎?把這種思考模式變成自己的直覺反應模式。
找到招股說明書、年報、研究報告及其他投資者對企業的分析資料。
分析品類歷史
若是多品類,需要瞭解多個品類發展的歷史,若單品類,就瞭解一個品類的歷史。
品類的歷史可以從一些產業發展史、企業與企業家傳記中去瞭解。一定要明白產業與品類不完全相同,很可能產業不怎麼樣,但品類或者品類的某個特性生機勃勃。就算鋼鐵產業,也可能出現值得投資的某個細分品類。
投資者可以對自己感興趣的品類,多讀歷史,平時多做準備。
品類的歷史需要瞭解,過去品類是怎麼演化的,哪些特性曾經比較重要,為什麼? 品類發展歷史上,有哪些企業曾經輝煌過,又後來是如何衰弱的。
了解品類的現狀
查看招股說明書、年報、研究報告。無論招股說明書多麼老,都要挖出來看看。 確定當前品類的核心特性是什麼?品類與競爭品類的關係又是如何的?品類內部與品類之間的競爭對手都有哪些?明確品類所處的發展階段。
分析企業佔據品類特性的可能性、穩定性與持續性
企業有沒有佔據品類特性,佔據何種特性,競爭對手又有沒有佔據特性,佔據何種特性? 是很多企業一起佔據一個特性,還是已經形成了產業的領導者?
產品特性能演化為市場特性嗎? 產品特性會不會迅速改變?
反向思考,如果企業佔據不了產品特性,那哪個企業可能會佔領?為什麼?
分析商業模式
企業如何處理與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係?如何激勵利益相關者?如何營利?與競爭對手的商業模式差別在何處?商業模式的重要性並不在於獨特性,而是在於是否能夠把握品類與特性機會,是否能夠擺平利益相關者,並讓自己很好的營利。
產品、消費者與品牌驗證
查看與試用公司的產品,觀察消費者對產品的反應, 查看一些網站對此企業的統計數據。
觀看企業所有的廣告與公關資料,看看企業是如何進行品牌建設的,判斷品牌建設與品類發展階段的一致性。
管理層與員工驗證
找到所有可能的企業領導人資料,觀察其採訪、閲讀其關於企業發展的文章、看其對企業戰略的理解及未來發展的思考。
問自己兩個問題:如果我是 CEO,我會怎麼做?如果我是創業者,有沒有新的品類機會供我抓住?
如果有可能,看看員工對自己企業的看法,僅僅了解看法,不用關心其具體判斷,感受可能的企業文化。
財務數據驗證
查看企業與競爭對手的歷史財務數據和現在的財務數據,確定是否支持前面的定性分析與判斷?如果不符合,想想為什麼?是分析錯了?還是因為總體因素的影響,使得數據失真?
是否有財務造假的歷史,如果有,一票否決。財務數據先看 ROE,再看資產質量、利潤質量,然後看資產負債率、毛利率、自由現金流等。
有無出現投資機會
透過以上分析,確定企業內在價值可能的範圍,如果覺得理解不了,確定不了,放棄。
找出企業歷史的估值情況,作為投資參考。 當前市場估值有沒有達到我們期望的遠遠低估?如果有,而且上面分析符合我們的邏輯,那麼可以考慮買入,越低估、越買。如果沒,則繼續等待。
也需要看看競爭對手的歷史估值情況,可能對手出現了可以買入的機會。
投資機會應該建立在至少翻倍的基礎上,而不是只能漲幾個甚至幾十個百分點。
追蹤
一季度、半年或者一年的時間跨度,對企業進行追蹤。看企業是否朝著我們期望的方向進步,是不是品類發展有很大的變化。
如果財務數據沒有像期望的那樣,多思考為什麼?如果發現追蹤的企業,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放棄企業。
再次確定投資機會
透過分析與追蹤,如果企業競爭優勢判斷的邏輯不變,而又處於好的投資機會,那麼可以考慮加大買入。
等待賣出機會
一般情況下不隨便賣出,除非企業遠遠高估、企業競爭優勢的判斷發生了重大改變、企業胡亂多元化放棄本應該抓住的機會。
誰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漲到最高點,最好採用分批賣出的方法。
不斷更新與重溫自己關注的企業,尋找新的投資機會。
《雪球》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