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基金ETF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全球總經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理財商業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消費信用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保險稅制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房產生活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接二連三的收購後 Coach 為何改掉整個集團名?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好奇心日報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好奇心日報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接二連三的收購後 Coach 為何改掉整個集團名?

2017 年 10 月 17 日

 
展開

一直以皮具著稱的 Coach 不再滿足於單一品牌業務了,它新的野心是成為“美國第一家現代奢侈集團”。在一系列收購和整合後,76 歲的 Coach 也終於在改變公眾認知上走出了更直接的一步:改名。

10 月11 日,Coach 集團發佈公告表示,集團名稱將更改為 Tapestry, Inc.,其紐約證券交易所股份代號也將從原來的 COH 改為 TPR。

雖然這一變動到本月最後一天才會生效,但目前新版官網 www.tapestry.com 已經上線。官網首頁將 Coach、Kate Spade 和 Stuart Weitzman 三個品牌並置陳列,最上方的口號格外顯眼:Individual Expression,Collective Beauty(個性表達,統一美學)。

1
(新Logo)

2(新官網)

幫助 Coach 改名並負責全部品牌重塑事宜的是品牌諮詢公司 Carbone Smolan Agency。他們將一張列有上千個名稱的名單依次剔除到 10 個,再檢查其合法性及該詞在全球關鍵市場的文化關聯。

最後選擇結果是 Tapestry,一個恐怕大多數人都很難馬上記住的詞。

Tapestry 的字面含義是“織錦”。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Coach, Inc.首席執行官 Victor Luis 用一個比較詩意的說法解釋了這個新名字的含義:“這是對我們價值觀的一個恰如其分的比喻—各種獨特的色彩共同織就同一幅畫卷。”

而在向中文媒體發布的通稿中, Luis 則表達得更為直接。他認為 Coach 正處於公司重塑的關鍵時刻,“正從單一品牌的專業零售商轉變為一家擁有高度情感連結、令人嚮往的多品牌公司”。這些品牌需要“以各自獨特的定位來滿足不同消費者的時尚觸覺和情感需求”,但擁有“樂觀、包容和創新的共同價值觀”。因此新名字也需要“在當下和未來都能反映這些價值觀,同時體現出我們團隊和品牌的多元文化。”

換句話說,改名算是 Coach 對過去三年尋求多元增長機會的一次總結,也是它向多品牌集團轉型的正式宣告。2015 年,Coach 以5.74 億美元收購鞋履品牌 Stuart Weitzman。今年 5 月,它又以 24 億美元收購競爭對手 Kate Spade。

但表達出如此野心的不止 Coach 一家。今年 7 月,Michael Kors 以12 億美元收購了 Jimmy Choo(有媒體報導稱Coach 也參與了此次競購)。Michael Kors CEO John Idol 當時向媒體表示,“我們的戰略是建立一家以國際時尚品牌為重點的奢侈品集團,收購 Jimmy Choo 僅僅只是開始。”

為什麼美國很難誕生奢侈品集團?

奢侈品集團間的遊戲原本和美國沒什麼關係。

首先,如今的“奢侈品”和 1990 年代之前的“奢侈品”不完全是一個概念——後者是《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 Christina Binkley 在《贏者通吃》(Winner Takes All)一書中提及的,“被認可的奢侈品公司很大程度上都有著歐洲血統。它們大多是有上百年曆史的傳統手工坊,當人們意識到可以將創始人的名字品牌化,發掘出更多商業潛力時,就造就如今的奢侈品業。”

而前者,是一個資本層面上形成規模效益的龐大集團,和幾乎所有行業表現出來的發展趨勢一致:併購以實現多元化、抱團以增加市場話語權。

作為其他行業併購的熟練操作者,美國人在奢侈品行業遭受的挫折令人驚訝。

美國歷史上曾有過多次對標歐洲時裝屋、建立本土奢侈品集團的嘗試,但均以失敗告終。2000 年,一家叫 Pegasus Apparel 的美國公司以私募基金先後收購 Miguel Adrover、Daryl K、Pamela Dennis、Judith Leiber 和 Angelea Amiri 等品牌。一年後,這些品牌就被先後賣出, Pegasus Apparel 也被更名為 Leiber Group。

2012 年,Juicy Couture, Lucky Brand 和 Kate Spade 的母公司 Liz Claiborne 更名“Fifth & Pacific”,希望藉此傳達自身正向生活方式品牌集團轉型的訊號。但 2013 年底,它就先後賣掉了 Juicy Couture 和 Lucky Brand,並且在 2014 年把名字改回了Kate Spade & Co.。

究其原因,從歐洲的經驗來看,一個奢侈品集團的誕生和全球化擴張,原本需要至少包含以下要素:

行業基礎上,有路易十六世及其財政大臣 Jean-Baptiste Colbert 這樣的“官方”建立森嚴的、自上而下的行業體系,設立時裝週日程、制定鼓勵高端時尚的政策法規;
品牌血統上,有歷史悠久、具有足夠精湛工藝和傳統的手工坊基礎;
資金來源上,有實力足夠雄厚的財團掌舵和運作;
市場需求上,有一個龐大的貴族/上流社會/富裕消費人群做支撐,並且能持續找到這樣一個群體;
產品類別上,不局限於成衣,也有高利潤率的配飾或美妝產品作為持續盈利和持續發展的保障;

在最為核心的設計能力上,有一套相對成熟的人才培養和創新體系,以保證源源不斷的創意供給,比如 LVMH 集團設立的 LVMH Prize。

更重要的是,奢侈品集團還必須懂得如何將這些創意轉化為高溢價生意。“你得對風險有一個健康的認知,同時願意投資一些看上去相當冒險的決定。它需要一個人們能夠自由實驗的環境,也需要足夠多的資金支持。”FashionREDEF 策展人 Mindy Meissen 今年 7 月接受時尚媒體 Fashionista 採訪時曾如此表示。

相比之下,美國的商業土壤完全不同。歐洲開始著手開發奢侈品業時,美國還沒有建國(5515-TW);雖然它也有手工藝傳統,但與歐洲環境中的那種井然有序和備受重視截然不同,並且很快在城市化和標準化的浪潮中受到衝擊;在富裕階級形成並有了投資品味和彰顯地位的時尚需求之時,歐洲時裝屋們也已及時開進美國市場,搶占了商機。

從商業精神來說,美國與歐洲相比也有兩點重要區別。《紐約時報》專欄作者Vanessa Friedman曾談到,美國的創業精神往往高於對傳統的延續和保護,這意味著即使有哪個財團有實力把分散的品牌整合到一個集團,還得花更大風險更多資金幫牠們建立品牌故事和認知。企業管理方面,歐洲一些上市集團仍由家族運營,更願意從長遠考慮,而美國的投資人們則更短視。

此外,長久以來,美國更有空間的是大眾市場,更有優勢的是成熟的連鎖百貨體系。時尚專欄作家葉琪崢曾在一篇分析相關議題的文章中談到,“美國的商業模式一向崇尚’3M’——即 Mass Marketing(大眾市場營銷)、Mass Production(大規模生產)及 Mass Sales(大規模銷售),歸根到底就是要有量,至於如何呈現給消費者,品牌當然不會提’Mass’(大眾)這個詞”。

從另一個層面來說,這也正解釋了 Coach 和 Michael Kors 這樣的輕奢品牌為什麼能首先在美國誕生。它們通過營銷和門店管理塑造接近奢侈品體驗的形象,同時藉助大規模生產能力和零售渠道的直接管理壓低成本、提升毛利率。根據數據,幾個“輕奢”品牌的毛利率基本在 60% 左右,其中 Coach 比較高,可達到 70%。相比之下,其它大眾市場價位的品牌,如 Nike 是 45%,而 Gap 只有 35%。

但一個眾所周知的問題是,從 2014 年達到頂峰後,Coach 和 Michael Kors 的輕奢故事就有點講不下去了。品牌過曝,設計創新能力不如奢侈品,供應鏈速度又比不上快時尚。更重要的是,支撐它們向上千萬人佈道“輕奢概念”的百貨體系,因新技術和數字化的衝擊、租金的持續上漲以及自身業態老化等問題,也身陷囹圄。

是什麼改變了遊戲規則?

老生常談的說法是,危機也伴隨著轉機。變化之下, Pegasus Apparel 和 Liz Claiborne 在 2000、2012 年沒能做成的事,反而開始有了一些機會。

最核心的是消費者認知的變化,它讓“奢侈”的定義產生了動搖。Mindy Meissen 認為,“被人們視為卓越且充滿靈感的品牌,不再僅限於那些坐在價格金字塔最頂端的品牌—雖然這些品牌在二級市場上可能會被炒到高價。’奢侈’這個詞的語境發生了變化,像 Supreme 這樣的美國公司也開始被列入其中。”

曾經居高臨下的歐洲時裝屋們也正在受到衝擊,“贏者通吃”不再那麼有用了。銷售渠道、訊息渠道、定價策略、訊息流通都已發生變化;市場潮流變得更加流動且不可預測;消費需求的快時尚化使得設計創新和創意變現變得更加緊迫,但也帶來更巨大的壓力——創意總監們在幾個頂尖品牌之間走馬燈式地流動,管理層們在更短暫的決策時間內則需要做出更多重大抉擇。

在 10 月11 日上海時裝週舉行的“BoF 論道”論壇上,5 月剛從 Ralph Lauren 集團 CEO 位置離職的 Stefan Larsson 表示:“進入時尚行業的門檻變得前所未有的低,市場上的聲音越來越多,這使得許多細分市場和小眾品牌得到關注。反過來說,大公司如果不能找回創業精神,不去了解市場到底發生了什麼、讓自己變得更靈活,就會把自己置於相當危險的境地。”

Coach 能複制歐洲時裝屋們的輝煌嗎?

在一個急劇變化的市場裡,Coach 決定走一走時尚業發展的老路。

在大集團資本化階段,以 Bernard Arnault 為首的 LVMH 和以 François-Henri Pinault 為首的開雲早在數十年前就完成了首輪收購競賽,將最頂尖的品牌收入囊中。LVMH  先後收購 Dior、Louis Vuitton、Céline 和 Givenchy;開雲先後收購 Gucci、Yves Saint Laurent、Alexander McQueen 和 Balenciaga。

Coach 在轉型中有一些做法顯然參照了歐洲時裝屋,比如對工藝、美學和紐約傳統的重新強調,對配飾產品線的重視,以及改名。事實上,2013 年,開雲才經歷了集團歷史上的第五次更名,從“PPR”改為“Kering”,以強調它從“零售&奢侈品”向“奢侈品&運動生活方式”的轉型。

但 Coach 顯然無意也不可能複制前者的輝煌,而是打算探索一種在美國市場沒有被驗證過的新模式:將一些雖然不算頂尖但仍屬中高端的個性品牌收歸旗下,賦予一個統一的美學原則;仍然強調“輕奢”時代的核心概念——性價比、品質和可及性,但用一個新的方式講故事——一個更接近奢侈品、同時也更接近都市年輕人的敘述方式。

我們在此前的報導中曾提及,美國的確存在少數擁有多個品牌的企業集團,其中最著名的是擁有 Tommy Hilfiger 和 Calvin Klein 的 PVH。不過它們往往被視作時尚品牌,而不是奢侈品。指導它們的與其說是統一的美學原則,不如說是供應鏈的合理化。

更名 Tapestry,是這個新思路的集中體現。這個詞會讓人聯想到歐洲史或古老宮殿中的傳統裝飾,強調手工和工藝,但同時也更強調吸納性而非排他性。

“我在這個位子上,並不因為我是任何一個人的兒子。”Coach, Inc.首席執行官 Victor Luis 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說,“我們也不認為設計和生產必須限制在某個國家”。“Tapestry 的意思是擁抱一切不同,無論種族、性別、性取向或是信仰,無論種類、渠道或地域。”

這話不僅是說給消費者聽的,也是說給收購標的聽的。Coach 不僅打算擴張產品線,也想擴充旗下品牌的豐富度。Luis 反覆提及“一個總值達800 億美元、極具吸引力並持續增長的全球高端手袋及配飾、鞋履及外套市場”,並且表示儘管現在所有品牌均在美國,未來也有計劃在歐洲和亞洲開展收購活動。

一個多品牌集團可能遇到什麼挑戰?

Coach 需要警惕的最大的問題,是如今時尚品牌集團化的操作門檻,同樣也降低了。

就收購本身而言,Coach 面臨的是一個競爭更激烈的市場。如果想進入高端市場,它不僅要面對 LVMH 和開雲這種大財團的“補強型”收購,還要面對如狼似虎的私募基金——比如 2008 年收購 Moncler、今年 2 月收購以“臟球鞋”著稱的意大利奢侈品牌 Golden Goose Deluxe Brand、4 天前又注資 Supreme 的凱雷集團。它甚至還要想想財力雄厚、尋求轉型的中國企業——山東如意集團去年 10 月收購 Maje、Sandro 母公司 SMCP,最近剛將其在巴黎上市;歌力思在 A 股上市後的一年多時間裡,已耗資近 8 億元連續收購了三個海外品牌,今年 8 月又收購了美國設計師品牌 Vivienne Tam。

雖然多品牌有利於對沖風險,但它對核心品牌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巴黎銀行證券部(Exane BNP Paribas)奢侈品部負責人 Luca Solca 在2015年接受《BoF時裝商業評論》採訪時曾談到:“想建立這般龐大的集團企業,你必須有一家盈利高、發展健康強勁的公司作為集團核心。任何一家奢侈品巨頭都有這麼一個超級品牌,比如開雲的 Gucci、LVMH 的 Louis Vuitton、歷峰的 Cartier。”

“通過收購弱小品牌來建立集團企業並非明智之舉。如果你的核心企業發展不夠強勁,只能分散注意力,亦無法為收購交易帶來附加值。”

目前看來,新集團的核心品牌仍然是 Coach。三年前發布轉型策略後,Coach 經過一段時間調整,從 2016 年4 月開始銷售額回升。2016 財年銷售額達到 44.92 億美元,按恆定匯率計算,上升了 9%。

根據 UBS 2016 年對手袋消費者的年度調查,人們對 Coach 的印像已經好轉,有 72% 持積極評價。此外,客單價也有所提高:北美市場 55%​​ 出售的手袋售價在 400 美元以上,兩年前,這個比例只有30%。

但從另一方面來說,Coach 本身仍然面臨眾多需要解決問題:品牌主要營收仍然來自奧特萊斯;它仍然依賴手袋的銷售,而該品類的增長正在放緩。

2017 財年,銷售額有所下降,為 44.9 億美元。雖然淨利潤增長了 28.2%,但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 Coach 大幅減少了促銷,並且撤掉了北美數百個百貨商場銷售點。

更不用說,擴展為多品牌集團後,不同品牌間如何發揮協同效應,各品牌自身是否存在問題、如何解決,以及,消費者是否能很快接受 Tapestry 這個新形象。

從目前社交媒體的反應來看,人們還不太適應這個 76 歲品牌改名。路透社報導中提到了一位 Twitter 用戶的抱怨,“Coach 竟然和 Carole King 流行專輯同名了!這個糟糕的名字一點也不適合一家皮具製造商!”

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 Victor Luis 解釋說他自己家裡就有這張專輯,但覺得重名影響不大,因為“年輕人應該都沒聽說過 Carole King。”

更名消息公佈後,截至發稿,Coach 集團的股價下跌了 2.67 %。

好奇心日報》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好奇心日報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好奇心日報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