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首富李嘉誠向來以精準的投資眼光聞名於商界,對於投資標的掌握與市場動向的先知為其贏得李超人的封號。55年前李嘉誠以7,000港幣成立長江塑膠廠,八年後營業額達到1,000萬港幣,成為塑膠花大王的同時也賺進人生第一桶金!雖然生於廣東潮州,但是對於發跡地香港,李超人一直抱持著如對故鄉般感激與深厚的情感。
藏鋒,聽其言遠不如觀其行
從今年7月中開始,李嘉誠拋售香港地標性大樓─香港中環(2323-TW)中心的風聲甚囂塵上,使得中環中心成為香港最炙手可熱的商用地產。6月時中環中心的估值仍為200億港幣,8月底已傳出中國工商銀行旗下的工銀亞洲欲出價350億港幣,相當於兩棟台北101的售價!
習近平於2013年上任後,鐵腕處置中國日益嚴重的社會與經濟問題,訂定地方債、處理貪腐、錢荒和高房價等問題。事實上從2013年下半年開始,李嘉誠就已經悄悄開始一棟又一棟地賣出他在中國和香港兩地擁有的房地產,包括香港的嘉湖銀座、雍雅軒酒店;中國的廣州西城都薈廣場、東方匯經中心、北京盈科等等。若將2010年上市的兩檔不動產信託基金(以商場為主的置富產業信託和以商辦為主的泓富產業信託)一併計入的話,李嘉誠的長和實業(原本的和記黃埔與長江實業)已經出脫了共11筆房地產項目,金額高達500億港幣。而去年,李嘉誠宣布正式退休之前,將手上兩大事業:長江實業與和記黃埔重組為長江和記,並單獨將地產項目獨立出來,放進長江實業地產,使今後長和的業績表現不會受到來自地產波動的影響。拋售的行動不止於房地產,長和系曾經在2013年傳出想脫手集團內的兩大零售商:百佳超市和屈臣氏,後來以淡馬錫收購屈臣氏25%股權作收。一連串對於房地產的處置和後續百佳陸續退出上海與成都市場印證了李嘉誠當初對中港地產與零售業的悲觀看法。
慧眼獨具逢低布局歐陸基礎建設
李嘉誠對危機入市從一開始就有獨到的見解與眼光:李嘉誠手上的金雞母和記黃埔原本是一家英商,在七零年代因過度舉債面臨危機後,被匯豐銀行收購,九年後李嘉誠以十分優渥的條件(6.39億港幣的交易金額,其中80%可以延後兩年付款)向匯豐買下和記黃埔33.56%的股權,並取得經營權,也因此奠定其首富的地位。無獨有偶的是他也在2011年將和記黃埔港以商業信託的方式在新加坡掛牌上市,出脫股權。讓人不禁聯想,嗅到危機之後,李超人的下一步在哪裡?
從五年前開始,李超人一邊拋售中港兩地資產,一邊大量買進歐洲與澳洲的基礎建設與農業,包括英國的自來水公司NWG、涵蓋25%用電人口的電網公司EDF Energy、英國市佔率12%的天然氣公司Wales & West Utilities、荷蘭專門處理廢棄物的AVR,此外也以93億港幣完成對奧地利電信商Orange的收購。促使李嘉誠馬不停蹄地拓展在歐洲的投資版圖有兩個主要原因:在歐債危機、歐元持續貶值的情況下,歐洲的投資項目顯得格外便宜,再加上西歐地區的基礎設施陳舊,急需資金改善或升級現有設備,因此投資環境相對友善。
心不老的88歲李超人趕搭新科技列車
或許你對於今年三月打敗世界棋王的人工智慧AlphaGo還有些許印象,李嘉誠於2010年開始透過旗下Horizons Ventures(維港投資)投資研發AlphaGo的公司DeepMind,之後以6.6億美元賣給Google,在新創高科技產業面還有已被Apple收購的Siri、專供智能新聞摘要的Summly、情緒識別技術的Affective等。此外兩年前李嘉誠也投資了美國新創公司Hampton Creek,這家公司看見世界人口膨脹但糧食資源短缺的趨勢,致力於研發人造蛋,另一個例子是研發人造肉的Modern Meadow。88歲高齡的李超人仍然走在時代的潮流的前端,展現對新科技的高度興趣。
啞鈴配置哲學:穩中求勝
從經營實業致富、審時度勢藉投資創富、因應環境變局快速反應重新配置資產,與巴菲特雖身處全球資本主義沃土美國,卻仍緊抱過氣的可樂、產業結構遭受嚴峻挑戰的傳統通路、銀行相比,李嘉誠顯得更加具有國際觀及掌握趨勢的能力。當然他的實務經營能力讓他從財務數字中犀利地切入商業模式的重點,用人識人的經歷更可對於面對投資標的未來發展做更正確的判斷。
看到他近年一連串的布局,多數人一定非常不解為什麼他用盡穹蒼之力去投資那些深陷泥淖的歐洲「公用事業」資產呢?他又憑什麼能弄懂社群導航、人工智能這些與他生意八竿子打不著的創新企業呢?
首先,公用事業有著難以被跨越、複製、獨特又壟斷的資產,如天然氣管線、自來水管線、機場基建設施、海底隧道等這些用戶日常生活離不開的鋼需。二是據說李是一位愛才又會用才,更會留才的大老闆。看看他麾下蟬聯香港好幾年的繳稅大戶,人稱打工皇帝的霍建寧,幫他帶領一個持續四處攻城掠地的團隊就能得到驗證。最後李超人從這些歐洲壟斷性資產收取到源源不絕的現金,投資部分在成功率可能只有百分之一的創新企業。李嘉誠與時俱進的資產配置一方面可以收取穩定現金流回收資金,又可以搭上科技發展的火車頭,挖取下一座金礦。
想像一個一邊大、一邊小的啞鈴,像是李嘉誠配置大部分的資產在安全保守、現金流穩定的壟斷資產,從這些穩定現金流中拿出一部分投在另一端高風險、高報酬的新創企業,這種穩中求勝的心法,不僅成就李氏帝國安然度過景氣低谷,更人棄我取地逢低布局、積極以折價收購更多優質資產,等待穩健邁向下一個巔峰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