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基金ETF

全球總經

理財商業

消費信用

保險稅制

房產生活
染料敏化太陽電池(DSSC)的運作機制與瓶頸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知識力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知識力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染料敏化太陽電池(DSSC)的運作機制與瓶頸

最近更新時間: 26 February, 2019

 
展開

染料敏化太陽電池(DSSC:Dye-Sensitized Solar Cell)

使用矽或砷化鎵製作太陽電池都需要使用半導體製程,所以成本都不低,這也是太陽電池目前發展的瓶頸,有沒有一種成本低,製作容易的太陽電池材料呢?科學家發現,一些有機材料具有吸收光子產生電子的特性,這種有機材料稱為「染料(Dye)」,使用這種材料製作的太陽電池我們稱為「染料敏化太陽電池(DSSC)」。

染料敏化太陽電池(DSSC)的構造如<圖一>所示,通常使用兩片導電玻璃(玻璃表面濺鍍氧化銦錫薄膜)來製作,先在下方的導電玻璃上成長奈米結晶的多孔性二氧化鈦薄膜,再將染料溶解在電解液內,並且使用旋轉塗佈法將染料塗佈在多孔性二氧化鈦薄膜上。

由於氧化銦錫(ITO)透明而且可以導電,所以太陽光可以穿透導電玻璃到達染料層,由染料層放出電子,經由多孔性二氧化鈦薄膜流出,經過電子元件就可以使元件工作。基本上染料(Dye)在這裡所扮演的角色,和樹葉上的葉綠素一樣,可以吸收太陽光,並且將電子轉移出去。

值得注意的是,奈米結晶的二氧化鈦其實就是所謂的「奈米光觸媒」,科學家發現這種材料不但可以引起光催化反應,而且具有特別的光電特性,可以提高染料的能量轉換效率。

圖一、染料敏化太陽電池(DSSC)的構造示意圖

染料敏化太陽電池的技術瓶頸

DSSC 最大的優點是製程簡單,不需要昂貴的設備與高潔淨度的廠房,而且二氧化鈦與電解液也很便宜,至於鉑金屬觸媒與染料將來大規模生產時價格也會降低,而且使用有機染料製作薄膜並不一定要使用玻璃基板,也可以使用具有可撓性的基板,例如:塑膠,也可以直接塗佈在各種建材上,製作非常容易。

不過 DSSC 仍然有許多問題必須克服,例如:有機材料的光電性質較差,大部分的能量轉換效率都小於 5%,沒有實用價值。

更慘的是,有機染料長時間照射太陽光以後,分子結構會被紫外光破壞,光電轉換效率會大幅衰減,所以雖然許多實驗室宣稱可以製作出能量轉換效率接近 10% 的產品,但是大部分都只能停留在研究階段,無法長時間照射太陽光,距離量產還需要很長期的研發才行。

目前主要進行染料敏化太陽電池研發的機構有瑞士聯邦技術學院(EPFL)、澳大利亞國際永續技術(STI)公司、德國 INAP 研究所、歐盟的荷蘭國家能源研究所(ECN)、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AIST)、日本日立公司、日本富士公司、日本 Peccell 技術公司、瑞典 Uppsala 大學、瑞士 Leclanche S.A(Swiss)與 Solaronix(Swiss)以及美國 Konarka 公司等。

【請注意】上述內容經過適當簡化以適合大眾閱讀,與產業現狀可能會有差異,若您是這個領域的專家想要提供意見,請自行聯絡作者;若有產業與技術問題請參與社群討論。

知識力》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知識力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知識力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WP RSS Plugin on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