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鑒「美國思路」,歐洲做對了嗎?
從去年籌備至今,歐盟醞釀已久的《歐洲晶片法案》終於在 2/9 正式公佈。
依照法案,歐盟計劃投入超 430 億歐元用於提振歐洲晶片產業,以降低對美國和亞洲企業的依賴,其中的目標包括加強更小、更快晶片的研究,2030 年將全球產能的佔比提高到 20%!建立和加強先進晶片設計、製造和封裝創新能力……同時,歐盟也公開點名例如台灣等在全球半導體製造領域的地位重要的國家,對台灣企業持開放也歡迎合作的態度,包含了台積電等大廠。
值得注意的是,面對半導體產業的「自救」,這已經不是歐盟第一次出手了。尤其是近兩年,顯得尤為積極,甚至有些著急了。
兩年內歐洲半導體「折騰」不斷
《晶片法案》之前,從 2020 年說起,先是 19 個歐盟國家聯手製定一項發展計劃,將建立一座用於生產 10nm 以下先進工藝的晶圓工廠;再是 12 月份,德國、法國、義大利等 17 個歐盟國家簽署《歐洲處理器和半導體科技計劃聯合聲明》,宣布未來 2-3 年投入 1,450 億歐元用於半導體研究,加速「去美化」,同時瞄準了 2nm 先進工藝。
這還不夠,緊接著在 2021 年,歐盟委員會發布《 2030 數字指南針:歐洲數字十年之路》,提到的 11 項目標中包括將先進晶片產能全球佔比提升至 20%、先進製程達到 2nm 等等,最終實現降低對美國和亞洲關鍵技術的依賴。
其中「2nm 工藝」被歐洲視為重振晶片產業的重要突破點。用北京半導體產業協會副秘書長朱晶的話來說,歐洲這是想要「彎道超車」,同時以此為契機朝向 1nm,甚至埃米領域推進。
據了解,截至目前,絕大多數歐洲晶圓代工廠都還只是較成熟的製程,沒有一家企業擁有 10nm 以下製程,先進製程方面的推進可謂十分緩慢。曾有麥肯錫報告指出,歐洲晶圓代工落後亞洲 5~15 年不等。考慮到目前晶片代工廠以 2nm 為節點,歐洲這招「彎道超車」確實是一個不錯的方案。但可惜的是,歐洲本土晶片公司,對於先進製程工廠的投資建設似乎並不是很感興趣。
比如英飛凌,其 CEO Reinhard Ploss 就曾嗤之以鼻稱:投資新建晶圓廠無法解決歐洲的晶片供應問題。在他看來,歐洲晶圓廠的主要客戶都不在歐洲,將晶片製造能力留在歐盟並沒什麼幫助。
與他有類似想法的還有 ASML 高層,指出用巨額補貼在歐洲建晶圓廠生產先進晶片毫無意義,「對於歐盟來說,這筆投資太高了,而且上下游的產業鏈有太多空白,要使晶圓代工廠取得成功所需的整個供應鏈,都在歐洲有缺失。」
當然了,本土半導體願意新建工廠、研發先進製程固然好,但從短時間內想要在這一塊有所進展,學習美國,吸引外部先進工藝晶圓廠商才是上上策。
晶圓代工三巨頭歐洲建廠:有人要補貼,有人觀望,有人想抄底?
截至目前,晶圓代工三巨頭中唯有英特爾(Intel, INTC-US)對歐洲建廠展現出了極大興趣。早在去年年中,英特爾就展現出了對歐洲建廠的興趣,並提出希望獲得 80 億歐元政府補貼用於在歐洲投建半導體工廠。
具體來看,去年 9 月份時,其 CEO 基辛格就表示公司計劃在歐洲的一個新基地設立兩家晶片工廠(最多容納 8 家製造工廠),投資總額達到 800 億歐元(950 億美元)。
而依據最新消息,英特爾已將 Fab 34 首批設備入駐到公司位於歐洲的晶圓製造廠中,依據計劃,該晶圓廠將在 2023 年實現 Intel 4 量產,相當於目前主流的 7nm。同時,基辛格在上個月接受採訪時也表示,看到美國和歐盟將推動政府撥款支持晶片工廠建設的建議,認為美國、歐洲政府應該提供資金支持,讓晶片製造回歸本土。
▲ 英特爾的 CEO 基辛格
而相比於英特爾的積極,台積電( 2330-TW )就顯得有些「冷淡」了。
同樣在去年時,台積電對外宣稱公司已經收到德國前往建設晶片工廠的邀約,並已經在對德國的情況進行評估。台積電歐亞業務資深副總經理何麗梅說,包括政府補貼、客戶需求及人才庫都將影響台積電的最終決定,至於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也曾說,台積電已開始評估在歐洲國家設廠的可能性。
然而,依據最新一季財報電話會議上的回應,台積電對歐洲建廠的規劃還在早期評估階段,並表示新建工廠有許多考慮因素,首要就是客戶需求。簡單來說,一切還是未知數。
此外,作為三大先進工藝晶圓廠之一,三星(Samsung, 005930-KR )自然也成為了歐洲半導體振興計劃的重要招攬目標。只不過與其他兩家不同,三星暫未傳出在歐洲新建工廠的消息,反倒傳出要收購汽車半導體公司。
早在去年年初就有外媒據報導,三星可能會嘗試收購以增強自身在汽車半導體方面的實力,彼時的收購標的包括恩智浦、英飛凌、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 TXN-US)和瑞薩電子。到了年底,又有消息傳三星公佈了一系列半導體公司收購計劃,主要鎖定在恩智浦、英飛凌等大廠。兩者都是目前歐洲半導體產能的中堅力量。
當然了,以上都只是傳聞,但一月份三星電子 DX 事業群負責人韓鐘熙的一次回應,再次讓外界有了臆想。
彼時,被問到三星併購交易的可能性時,韓鐘熙並沒有正面回答,而是模棱兩可的表示可能很快公布好消息,「如果能通過併購交易更快前進,我們會選擇併購而非單打獨鬥,零組件或成套產品線都有併購可能性。」
從目前來看,歐洲半導體的重振計劃,尤其是先進製程工藝方面,頗有些進退兩難的境遇。一方面,本土晶片廠商不願意跟進,另一方面,外部先進工藝晶圓廠商表現出積極意願的也是寥寥無幾。此時,不禁也有一些思考,難道唯有先進製程,才是提升歐洲半導體產能的唯一解嗎?
歐洲半導體如何「止痛」?
歐盟為什麼這麼著急振興本土半導體產業?其中最大的「催化劑」就是疫情期間全球「缺芯」事件。歐盟委員會透露,晶片導致汽車、醫療設備等多領域受損。比如汽車,部分成員國汽車產量去年減少三分之一,一些歐洲消費者不得不等上近一年時間才能買到一輛汽車。
顯然,歐洲半導體本土供應鍊是脆弱的。同時,或許也是因為此次缺芯的最大缺陷是「產能」,因此歐洲將重點放在了晶圓代工上。
只是需要注意,正如半導體分析機構 Yole Développement 主席兼執行長 Jean-Christophe Eloy 所言:面向 5nm、2nm 等先進製程,歐洲目前還沒有市場。
依據德國智庫 SNV 發布的報告《歐洲半導體製造短缺——為何 2nm 晶圓廠不是好投資?》,在歐洲市場,近 50% 的產能在 180nm 及以上節點,僅有少數晶片公司需要在 7nm 、 5nm 等先進製程節點上設計晶片,而對於先進製程晶圓廠而言,先進製程是他們的主要獲利點。
比如台積電,僅 7nm/5nm 收入占到了 2021 年整體晶圓收入的 50%。與此同時,具體到各地區收入貢獻,北美、亞太、中國、EMA(歐洲、中東和非洲)、日本的佔比分別為 65% 、 14% 、 10% 、 6% 和 5%。
可以說,如果將歐洲市場單拎出來,客戶需求度並沒有那麼強。因而對台積電來說,刻意在歐洲建設先進製程廠,或許並非那麼吸引人,何況在歐洲的建廠成本還相對高出 15%~20%。因此,在大手筆投資建設先進製程晶圓廠之前,歐洲更需要做的,是創造先進製程市場需求。
對此,SNV 技術和地緣整治項目主管 Jan-Peter Kleinhans 也表示,如果歐盟不能通過加強晶片設計生態系統來創造對尖端晶圓製造的需求,那麼投資先進晶圓廠將是徒勞無功,最終只會浪費數百億歐元。
與此同時,雖然歐洲半導體錯過了記憶體、行動晶片、高性能計算晶片等風口(註:風口指投資機會或趨勢),但在工業半導體、汽車半導體領域,包括功率器件、微控制器、感測器、射頻技術、半導體設備和汽車晶片等細分賽道可謂佼佼者。
依據 Strategy Analytics 發布的《2020 年汽車半導體廠商市場佔有率報告》,排名前五的依次是英飛凌、恩智浦、瑞薩、德州儀器和意法半導體,其中有 3 家皆來自歐洲,佔據全球汽車半導體市場 31.6% 的比例。
而我們也可以注意到,從 2020 年國家聯盟到如今的晶片法案,這部分傳統優勢也幾乎被忽略。但其實,要想提高全球產能比重、避免再發生「缺芯」影響,Jean-Christophe Eloy 提出「汽車製造業回流」。
「現在歐洲公司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將需要的汽車製造產業帶回歐洲,所有這些在中國和台灣的 14nm 和 28nm 製造,都需要回歸歐洲。」他表示。
其實,說到對晶圓廠的投資,包括英飛凌、恩智浦、意法半導體等在內並沒有減少,只是除了專注於工業、汽車半導體外,近 5 年內,它們將 9 成以上的晶圓廠都設立於歐洲之外,非核心產品也是委託給代工廠加工,這也是導致歐洲半導體產能下降的原因之一。
眾所周知,隨著新能源汽車、智能汽車產業的崛起,汽車半導體也被視為下一個「黃金賽道」,如今不僅僅是傳統汽車半導體企業,以及垂直新創企業,甚至如吉利、長城、上汽等傳統汽車製造商也通過投資、自研等途徑「跨界造芯」。
對於在汽車半導體領域有著極強優勢的歐洲半導體產業而言,這是一個必然不能錯過的機遇。思考如何利用手中資源打出一手好牌,或許如此著急的大手筆投資先進製程晶圓廠更具備戰略性。
《36氪》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