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帶大家了解瓦城(2729-TW)的品牌與策略,究竟這些營運方向有沒有實際轉化為營收與獲利呢?本篇就帶大家來一一了解。
營收表現
觀察瓦城近年的營收,可以發現幾乎一直處於上升走勢,隨著總店數的持續擴張,單月營收從 2015 年的 2 億多元到 2019 年 2 月來到將近 5 億元。從下圖也可明顯地看到餐飲業營收的季節因素,2015 年後每年營收最高的月份不是落在 1 月就是 2 月,想當然爾,就是過年期間出外用餐的因素;而另一波小高峰則是落在暑假的 7、8 月,學生族群也會利用此時較常聚餐。
再細看瓦城旗下品牌的狀況,可以發現成長最快的是大心,集團原先就以瓦城、非常泰打響名號,在推出泰式麵食的策略,可說是擄獲大眾的心,有搭上國人漸漸愛吃麵食的熱潮。從 2014 年品牌成立,2018 年大心店數已達 31 間,年營業額貢獻將近 7 億元,初期在百貨店打響名號,現今也有街邊店的出現,可見民眾的接受度頗高。
另外評估餐飲零售業的一個重要指標:同店銷售成長率,瓦城也表現得毫不遜色,從 2016 Q2 開始都維持正成長,2015 下半年有較大幅度的衰退,主要是受百貨業績下滑影響,瓦城市佔並未下滑,而 2016 年第一季則是因為台南(5906-TW)大地震的關係,有些店舖暫停營業。
獲利能力
獲利能力方面瓦城也維持穩定的品質,毛利率近年皆高於 50%,顯示出食材原料成本優異的控管能力,開拓的品項也以東方菜系為主,具有聯合採購的優勢。不過營業利益率就只有持平的走勢,受到基本工資上升、一例一休等法案影響,人力成本逐年提升,公司只能透過管理的精進,將此影響降到最低。
從另一個層面來看,也可看出瓦城集團強大的品牌能力。瓦城每新開一家店幾乎都能達到獲利狀態,平均開店隔一個完整月份後,就可達到單月損益兩平的階段,約 2.5 年就可將開店初期資金成本回收。這對於尚處於擴張期的公司來說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越快達到損益兩平,資金壓力就越小。
成長趨緩
講了這麼多但其實這幾年瓦城的股價表現並不亮眼,明明營收獲利還是有繼續成長,但本益比的下滑讓股價並無驚奇,從 2014 年的高於 25 倍,到 2018 年大多在 15 倍附近徘徊。
而造成市場評價修正的主要因素就是成長速度,雖然瓦城仍繼續擴張,但從 50 家店成長到 75 家店,成長率是 50%,75 家店到 100 家店,卻只有 33%。下圖很明顯可以看到瓦城單季營收成長率的下滑,股價的反應可以說並不是瓦城的營運出了什麼太大問題,純粹是一開始大家對於他的成長太過樂觀,所以在研究高本益比的股票時,絕對不能忽略成長率的持續性。
未來展望
展望 2019 年,董事長徐承義強調,集團持續開發新品牌的腳步不變,仍然持續以拓點為主,衝刺營業額,光是 2019 年 1 月就增加 20 間分店,擴張速度相當驚人。
今年年初建立第七個品牌 Yabi Kitchen,為集團旗下首間推出全時段菜單的品牌,以南洋風味為主的菜色也令人驚艷;另外也以較具空間感的開放式廚房,加上刻意搭配餐點的音樂與活潑的整體視覺,讓消費者有不同的用餐體驗。
在新開幕的微風南山中,瓦城一次設下四個不同的品牌,包括瓦城泰國料理、大心新泰式麵食、首次進軍台北的時時香 Rice Bar,和新品牌南洋菜系的 Yabi Kitchen。不僅做出品牌區隔,同時也吸引不同族群階層的消費者,未來也將持續拓展海外市場,這將是未來是否能繼續成長的關鍵。
結語
瓦城致力於打造東方菜系連鎖餐廳,透過集團累積多年的研發實力,建構標準化流程,讓營收獲利能持續成長,在海外市場營收比重也還不高,如果能夠成功複製台灣經驗,將有機會重起一波成長高峰。
參考資料:瓦城財報、瓦城年報、瓦城法說會簡報、時報資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