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基金 理財的觀念中,我們持續溝通透過「對這筆資金的管理心態」來選出合適自己 投資 的基金類型。而不同走勢特徵的三類基金,各自所適合的資金類型也可大致為:
- 核心配置:以安全為主,不想承受風險,或不想花心思管理的錢
- 長期投資:以趨勢為主,能承受風險,短時間內不會用到的閒錢
- 波段操作:以波動為主,能承受風險,想要比較積極操作的閒錢
然而,隨著累積的資金越來越多,可能會開始意識到,我們並不是對每一分錢,都以同樣的心態來面對,這時「資產配置」的觀念就顯得越來越重要。
基金 理財的資產配置觀念
當資金還不多時,若我們只有10萬元,由於金額不大,將這10萬元全都放到「長期投資」或「波段操作」這些比較需要承受風險的基金上,或許還無妨,因為不論是虧損造成的傷害或心理壓力,影響都還比較小。
但當資金越來越大,也許來到100萬、500萬、1,000萬時,再將所有的錢一視同仁,可能就沒那麼適當了。想像一下,當我們全部的身家就只有500萬時,把這500萬全部放在上下震盪劇烈的波段操作類型基金中,雖然跟當初10萬元一樣,是把「全部」的錢投入進去,但可能產生的虧損傷害與心理壓力,肯定是無法同日而語的。
這樣我們應該能體會,當累積的財富越來越多時,一定會開始有一部分的錢是不想多做管理的,也必須要有一部分的資金是以安全性為主要考量的保本錢。也就是說,當我們將基金依據走勢特徵劃分為三類,並不表示每一位投資人就只適合其中的某一種,而是根據每筆錢的需求與定位不同,來選擇適當的基金或處理方式,這也是資產配置在基金理財中的核心觀念。
當我們釐清自己需要哪種走勢類型的基金後,接著就來解決選擇基金時,還常常會面臨的「選股」和「擇時」難題。
資產範疇:決定經理人的選擇權限,解決基金理財的「選股」問題
在確立符合自己資金管理心態所需要的基金類型後,要如何從同樣淨值走勢特徵的基金中,進一步縮小選擇範圍呢?
基金本身的資產範疇分佈,可透過投資的「區域」&「標的」做簡單地劃分:
- 投資區域:單一國家、區域型、全球型
- 投資標的:股票型、債券型、平衡型
全球型基金的基金經理人,可投資的國家和區域選項就比單一國家基金來得多,發揮空間也就更大;同樣地,平衡型基金的經理人,也會比股票型、債券型基金更具有選擇彈性。
如果我們很清楚現在應該投資美國、日本,還是拉丁美洲,那當然就選擇對應的單一國家或區域型基金;如果完全沒有概念,那就挑全球型基金,讓基金經理人來煩惱該怎麼做。同樣地,若我們能判斷當前應該投資股票還是債券,那就選擇明確的股票型或債券型基金;否則,同樣可以把難題交由平衡型基金的經理人來決定。
也就是說,「資產範疇」決定了我們要給基金經理人多少「選擇的空間」。當我們對市場很有主見,想要自己多管一些,那就把基金經理人權限縮小,選擇範疇集中的基金;自己不想管,或沒有能力做判斷,那權限就交給經理人,選範疇較廣泛的基金。
投資方法:以定期定額分散投入資金,解決基金理財的「擇時」問題
挑選好基金後,緊接而來的難題就是:該什麼時候買呢?現在能買嗎?
對沒那麼善於分析市場的人來說,投資之前一定多少會有這樣的心理關卡:我應該現在就投資嗎?如果買完以後價格馬上就下跌怎麼辦?還是要等價錢再便宜一點的時候再買?
當這些想法浮現時,不妨回過頭來思考一下,我們「想不想」或「有沒有能力」自己判斷買進賣出的時機?如果自行掌握買賣時點這件事,會帶來很大的壓力,表示這樣的投入方式是對自己相當不舒服的,不但難以執行也不容易持續。
此時,比起將大筆資金一次投入的單筆投資,定期定額的分散投入,才是更合適的基金理財方式。既然無法判斷,那就不要費心猜測了,把投資的時間點拆散開來,將大筆的資金切成小塊,每隔一段時間就規律地投入一點資金,不但能減少心理壓力,在市場起伏的過程中還有機會壓低平均成本,讓自己不陷入對市場下跌的擔憂中。
雖然許多定期定額的宣傳與廣告,是強調定期定額的小資與低門檻;但對一般需要理財的人來說,能將錢規律且沒負擔地分散投入,才是定期定額在基金理財中發揮的最大功用。
總結
想要開始基金理財,我們只要先將每一筆錢的需求與定位釐清處後,便能分辨每筆錢適合什麼樣走勢類型的基金,做好基金理財的「資產配置」。而透過認清自己是否有意願或能力分析市場,來決定要給基金經理人多少「資產範疇」權限,和要不要採用「定期定額」將資金分散投入,便可再進一步解決基金理財所遇到的選股和擇時問題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