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結構化思考,累積再多知識也沒用。
《教父 》裡說,“ 花一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那麽,高手到底是如何思考的?
麥肯錫思維中有一條非常重要的原理,叫做「金字塔原理」。著名作家馮唐,經過多年的實踐,認為金字塔原理是他人生諸多訓練中最寶貴的東西。
一、 結構化思維,職場必備的能力
1. 金字塔結構滿足大腦的需求
人類很早以前就認識到,大腦會認為同時發生的事物之間,存在某種關聯,並且大腦會自動將事物以某種秩序,組織在一起。這種秩序,必定是金字塔結構。因為只有金字塔結構能夠滿足大腦的兩個需求:
- 大腦一次能夠理解、記憶的知識點數量上限是 7
- 大腦會自覺地想要找出事物間的邏輯關係
由此可見,大腦的特性使得它將所接受的資訊理清,思維能清晰可見。因此,金字塔結構具有巨大價值,因爲符合人類思維的基本規律。
2. 結構化思維,是構成領導力的必要素質
“ 想清楚、說明白、知道說什麼和怎麽說 ”,是人們希望達到的境界!與人交流想做到清晰表達,要明確達到 3 件事:誰是聽眾,他們想聽什麼,他們想怎樣聽。這 3 件就是金字塔體系中的一部分。
不管是在政界、商界、學界,還是企事業單位,所有職場人士都需要思考和溝通,那就必須掌握金字塔結構。掌握了金字塔結構,就掌握了重點突出、邏輯清晰的思考方式。
二、 構建金字塔結構的兩種方式
1. 什麼是金字塔原理?
金字塔原理,是一種重點突出、邏輯清晰、層次分明、簡單易懂的結構化思考方式。
▲金字塔結構示意圖
所謂塔尖,就是中心思想,是你想表達的所有核心要點;塔中,是由闡述支持中心思想的方法論構成;塔底,是由支撐方法論的案例組成,也就是論據。由此, 一個清晰的金字塔結構就呈現了!
芭芭拉.明托在《金字塔原理》一書中,將金字塔原理概括為十六個字:結論先行,以上統下,歸類分組,邏輯遞進。
具體的說就是,
1. 先重要,後次要;
2. 先總結,後具體;
3. 先框架,後細節;
4. 先結論,後原因;
5. 先結果,後過程;
6. 先論點,後論據。
一個人要表達的觀點,必定是呈金字塔結構分布(一個大觀點下統領多個小觀點),因為大部分的讀者或聽眾會先了解主要的、抽象的觀點,然後再了解次要的觀點。
2. 如何構建金字塔結構?
構建金字塔結構,有兩種方式:
a. 結論先行,自上而下地表達
通常,自上而下地構建金字塔結構更容易一些。因為大腦最先思考的,往往是最容易確定的事,也就是最上層的中心思想(核心觀點)。
▲中心思想領下的金字塔結構
舉個例子,期末給老闆匯報期一年的業績時,肯定是先匯報一年的總業績,再分別論述各個總數據下面的具體完成情況。
老闆聽匯報時間只有 15 分鐘,不可能一上來就展開具體的詳細數據,講個沒完沒了。
年末匯報業績的過程(先匯報總體-再展開論述),實際上就是金字塔思維的構建與實現過程:先將所有的資訊進行歸類分組、抽象概括,並以自上而下的方式表達出來。事實研究發現,最有效的表達方法是:先提出核心思想,再依次列出支撐核心思想的具體觀點。
b. 總結概括,自下而上地思考
生活中,我們會遇到紛繁複雜的事物。
成長的過程,就是我們不斷學習、不斷歸納,將複雜世界裡諸多的表象,歸納為各種認知模型的過程,這些過程,其實就是一次又一次自下而上的思考過程。
再舉個例子,面對以下 9 種食物:葡萄、橘子、牛奶、鹹鴨蛋、土豆、蘋果、雞蛋、酸奶、胡蘿蔔,如何快速記憶?
想快速記憶,僅僅將 9 種食物分組是不夠的,最好能找出這 9 種食物的內在邏輯關係。比如:
▲9 種食物的潛在邏輯關係
分類之後, 9 種食物就成簡單的 3 組:水果、蔬菜和蛋奶產品。記憶三組有特徵的食物,要比記憶 9 種散亂的食物用時更短、更快速。
這其中,就是一個自下而上的歸納過程。即:把某一類現象或事實或行為歸納起來,然後按照不同現象歸納出來的結論,再找到其中的關係 (比如是並列或遞進) ,最後在並列的歸納之中,再找到根本的共性,這是從形而下的現象層逐步抽象成形而上的事物的過程。
想記憶 9 種水果不難,難的是快速記憶,更難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快速記憶更多、更複雜的事物。 複雜的事物之間產生邏輯聯繫,是大腦能記住龐大知識量的原因。
而自下而上的思考,會讓我們提煉出事物最底層的邏輯和原理,幫助我們更高效、更準確地做出決策。
而在自下而上思考這一過程中,我們需要遵循 4 大原則:
a. 原則一:結論唯一
在金字塔結構下,“ 結論先行,以上統下 ” 意味著:金字塔結構中,結論只能有一個。為什麼結論只能有一個?因為總結歸納問題是為了簡化思維,找出複雜問題背後的方法論。
若不能找出不同問題背後共同的方法論,那就不屬於同一個中心思想下的金字塔結構(要構建另外一個核心觀點唯一的金字塔)。
筆記俠創辦人兼 CEO 柯洲常說的一句話是:“ 完整的學習才有效,結構化的知識最有力量 ”。
學海無涯,而生命有限。有限的時間內想要掌握無限的知識,就意味著知識必須是結構化、模組化、有條理的。在模組化、結構化的知識體系中,就只能有一個結論,結論太多意味著散亂。
b. 原則二:MECE 法則
MECE 法則(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意思是:相互獨立,完全窮盡。
- 互相獨立:意味著分類是在同一標準或者同一維度上來進行的,並且有明確的區分,不可出現重疊的現象。
- 完全窮盡:意味著劃分上沒有遺漏,橫向結構的各個部分完全窮盡上一層次的概念。在 MECE 法則下,人類可分為男人和女人兩類,男人和女人,既互相獨立又完全窮盡。男人和女人的分類方法,使得對人類這一概念既完全概括,沒有遺漏;又沒有重複、冗餘。
這就是 MECE 法則的巨大優勢。透過 MECE 法則劃分後,混亂的觀點會變得清晰。
MECE 法則的本質就是 簡化思維,降低複雜度。 掌握MECE法則是學會構建金字塔式思考方式必不可少的一步。
c. 原則三:演繹法(縱向邏輯)
什麼是演繹法呢?
※舉例:a. 所有的人都會死;b. 蘇格拉底是一個人;c. 因此蘇格拉底會死。最後概括為:因為蘇格拉底是一個人,所以蘇格拉底會死(句子 b 是對句子 a 的表述,而句子 c 是從句子 a、句子 b 中演繹出來的推論)。
用演繹法表達一個觀點時,必須進行三段式的論述。這就需要符合以下規則:
第一,大提前正確
第二,小前提正確遵循這兩個規則,才能演繹出正確的結論。
所以演繹法,是一種能幫我們理清兩個縱向金字塔之間關係的有效方法。
d. 原則四:歸納法(橫向邏輯)
什麼是歸納法呢?
※舉例:a. 法國坦克已抵達波蘭邊境;b. 德國坦克已抵達波蘭邊境;c. 俄國坦克已抵達波蘭邊境。最後歸納為:波蘭將受到坦克入侵。
通過歸納法可以很快地理清思路和邏輯順序,最終得到一個合理的推論。
對於歸納法來說,常見的邏輯順序有以下三種:
- 時間順序或步驟順序。比如:第一,第二,第三…它們之間存在因果關係,數目最好不要超過 7 個以上
- 結構順序。各部分之間相互獨立,沒有重疊,有排他性,以確保完整性和合理性
- 重要性順序。每個論點的重要程度不一樣,比如最重要、次重要、一般重要…,將最重要的思想放在第一位
思考的本質是把事物抽象化,再進行排序。而金字塔結構是先理清思考的順序和邏輯,從主體發出枝幹,形成完整的思路。讓思考變得更流暢。
自此,我們可以得出來 “ 自下而上法 ” 構建金字塔的三個步驟:
第一,列出你想表達的所有核心要點;第二,找出各要點之間的邏輯關係;第三,得出結論。
三、關於結構化思考,不得不知道的 3 個思考模型
1. “ 道、法、術 ” 金字塔結構
筆記俠在內容創作中,就是堅守 “ 道、法、術 ” 金字塔結構。這源於筆記俠創辦人柯洲,個人完成超 1 萬小時筆記實戰的心得總結,也恰好和芭芭拉.明托的金字塔原理的精髓相互呼應。
金字塔原理的頂端是 “ SCQA 表達法 ”,即為:
背景(Situation):由交代某一個情境和環境代入
衝突(Complication):在該情境和環境中遇到的矛盾、混亂、障礙
疑問(Question):這個矛盾、混亂和障礙體現在一個具體的問題上
解決方案(Answer):面對問題給出解決方案,同時也為內容的中心思想
▲ SCQA 表達法
在筆記俠看來,最能交付知識價值的部分,就是 “ 解決方案(Answer)”。
為了讓 “ 解決方案 ” 更加實戰落地,筆記俠做內容時要契合 “ 道、法、術 ” 的內容原則。
任何一篇筆記,針對問題的解決方案,皆可歸納為一個中心思想,也就是道理的 “ 道 ”。為了支撐這個中心思想和道理,下面有 3~7 個分論點(最好是 3 個),闡述支持中心思想的方法論,也就是 “ 法 ”。然後每個方法論下面還有詳細案例作為論據,也就是 “ 術 ”。
如此從上往下延伸,就像一座金字塔,所以叫 “ 道法術金字塔結構 ”。
(筆記俠注:創辦人柯洲的“道法術”筆記方法論,融合芭芭拉的金字塔結構後,由筆記俠首次提出 “ 道法術金字塔結構 ”)
因為從大腦思考邏輯的角度看,人們思考的方式,傾向於對獲取的資訊進行自動關聯分類,而對於沒有邏輯關聯的資訊,大腦很容易忽略。
所以,採用金字塔結構表達,加強邏輯關聯,能讓自己對知識的整理和管理更高效,也讓讀者對知識的吸收更加高效。
筆記俠曾做過一篇曾鳴教授在湖畔大學的課程筆記,閱讀量 10 萬+,被大量傳誦。其中,曾鳴教授講述了一家企業在探索期的戰略:
背景(Situation):用網路、雲端運算、人工智慧等改造傳統產業,進行價值的創新。
衝突(Complication):價值創新的路上,如何少走一些彎路,多一些成績。
問題(Question):創新最難的是第一步,0~0 . 1 是很難過的一關,至少需要兩三年孕育期。最關鍵的挑戰,是如何科學有效地找到切入點?
解決方案(Answer):“ 卓越企業的孕育期:企業發展 0~0.1 的這一階段 ”,這個時候的戰略和打法要和過去不一樣。
因曾鳴教授很好地把道、法、術結合在一起,也就是道理清晰、方法論清晰、案例清晰。筆記俠的筆記達人,在整理演講筆記中也遵循“道法術金字塔結構”,大大降低了讀者的理解成本,讓人一眼就看明白。
2. “道、法、術”黃金圈法則
美國作家 Simon Sinek(西蒙.斯涅克),在 2011 年提出了黃金圈法則。他認為世界上成功的領導者和品牌,都有一套相同的思考方式,並把這套思考方式稱為 “ 黃金圈法則 ”。
黃金圈法則,同時也契合筆記俠“道、法、術”金字塔結構的方法論。
1. Why(道):就是為什麼要做這件事,做這件事的理念、價值觀、道理、意義是什麼?
2. How(法):為了實踐這個價值觀,可以用什麼方法論去完成?
3. What(術):有了 “ Why ” 和 “ How ” 的基礎,實際的產品、想法、操作、風格是什麼?
賈伯斯在蘋果發表會上說:“ 我們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為了突破與創新。我們堅信應該以不同的方式思考。我們挑戰現狀的方式,就是通過把我們的產品設計得十分精美,使用簡單,和界面友好。我們只是在這個過程中做出了最棒的電腦。想買一台嗎?”
賈伯斯這句話的表達(背後體現出了講者的思考和行動)完全契合黃金圈法則:
1. Why(道:核心價值觀/意義):我們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為了突破與創新。我們堅信應該以不同的方式思考。
2. How(法:實現的方法):我們挑戰現狀的方式,就是通過把我們的產品設計得十分精美,使用簡單,和界面友好。
3. What(術:最終的產品):我們只是在這個過程中做出了最棒的電腦。想買一台嗎?所以,使用黃金圈法則,從 Why(核心價值觀)出發的表達,更能夠打動人。
Simon Sinek 在 TED 演講中強調,這是生物學證實的理論。
人的大腦分為 3 個層次:
一、最內層的大腦為爬蟲類腦,也叫本能腦。
這一層大腦的進化已經超過 1 億年了,它毫無情感,只是為了生命最原始的意義——生存。這個大腦讓我們看到危險的時候就撒腿就跑,感到燙的時候抽回雙手。除了人類以外,地球上其他動物大多也都有這樣一個大腦。
二、最中間的大腦為 “ 哺乳類腦 ”,也叫 “ 情感腦 ”。
人類的愛、恨、情、仇都在這,是行為和決策中心。人類的這一層大腦負責感知情感、意義和價值。“ 本能腦 ” 和 “ 情感腦 ”負責 “ 道 ”,對應黃金圈的 Why 層次。
三、最外層的大腦皮層,又叫 “ 新皮質 ”,俗稱理性腦。
這一層腦具有高階認知功能,是神經元細胞最密集的地方,更多控制著我們的邏輯能力,以及理性思考能力。理性、圖形、語言、邏輯思考,全是它負責。“ 理性腦 ” 負責 “ 法” 和 “ 術 ”,對應黃金圈的 How 和 What 層次。
由外而內溝通,也就是從 What 開始溝通,較容易讓讀者理解數據、事實,但無法刺激讀者產生行動。相反地,由內而外溝通,即從 why 到 what 進行溝通,則能直接對掌管情感、控制行為的情感腦和本能腦對話,進而刺激行動。
正如 Simon 在 TED 演講的尾聲所提到的:馬丁路德.金恩的人權演講標題是 “ 我有一個夢想 ”(I have a dream),而不會是 “ 我有一個計劃 ”(I have a plan)。由此可見,黃金圈法則很重要。
3. 把握 “ 第一性原理 ”,透過事物的底層邏輯抓取問題本質
一般情況下,我們都是通過類比得出推論的思考方式,指導我們的生活。
但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方式,是用物理學家的角度和思維看待世界。即一層層剝開事物的表象,看到裡面的本質,然後再從本質出發,一層層往外推導。也就是馬斯克認為的:推論應該從基本原理,也就是本質出發,而不是從類比中得出。
正如毛主席說的 “ 要透過現象看本質 ”、“ 凡事抓主要矛盾 ”,也正是論述的第一性原理。
日常生活中,所有的問題都有底層邏輯,萬事萬物都有相同、相通之處。掌握了第一性原理的思考力,累積下來,就會擁有別人眼中 “ 一秒中看透事物本質 ” 的能力。
總結
結構化思考,是一種快速搭建個人認知框架的能力,是一種用最短時間,組織語句順序、講清觀點、讓受眾記得住的能力。
在當今資訊爆炸的新媒體時代,一切都在快速叠代。快,某種程度上意味著贏。而結構化思考力的背後,同時包含著兩大成功要素:高效和準確。所以結構化思考力的訓練,越來越成為高手必不可少的底層基礎能力。
結構化思考力,將會是高手和普通人能力的分界線。
《36氪》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