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基金ETF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全球總經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理財商業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消費信用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保險稅制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房產生活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石油危機是什麼?發生原因?對台灣影響?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股感知識庫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謝 欣如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石油危機是什麼?發生原因?對台灣影響?

2024 年 10 月 24 日

 
展開

石油是主要的能源之一,在 1970 年代更是佔了全球能源消耗的接近一半的比重,歷史上石油危機的發生皆對全球經濟造成嚴重衝擊,甚至造成通膨及失業率上升、經濟衰退,對各國造成深遠的影響。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石油危機的介紹吧!

石油危機是什麼?

石油危機(Oil Crisis)泛指因為石油供給短缺或價格攀升,造成全球經濟受到衝擊的事件。而講到石油危機就不得不提到中東的地緣政治,歷史上三次著名的石油危機皆與中東衝突有關。根據國際能源機構(IEA)統計,1973 年中東地區的石油產量佔全球約 36.7%,顯著影響石油供給,且當時全球對石油依賴程度高。那麼接下來來看歷史上三次著名的石油危機吧。

第一次石油危機(1973 年)

第一次石油危機原因

贖罪日戰爭爆發(第四次以阿戰爭,時間:1973/10/6 至 10/26,阿拉伯國家當中的埃及與敘利亞希望收復先前於六日戰爭中被以色列佔領的 西奈半島、戈蘭高地引發的戰爭),其他阿拉伯國家及蘇聯、美國都介入這場戰爭,其中由於贖罪日是猶太教最神聖的節日,以色列全國處於放假狀態,士兵也回家鄉過節,因此以色列處於弱勢狀態。

在後期雙方軍火物資都耗盡時,美國對以色列提供的大規模軍事援助,迅速向以色列補充損失的武器和裝備,此項行動被視為以色列扭轉局勢的關鍵,也因此激怒了阿拉伯國家。因此 OPEC 宣布對支持以色列的國家進行石油禁運,當時油價從 3 美元/桶上升到接近 12 美元/桶,不到一年的時間翻了接近四倍。

石油危機 第一次石油危機油價資料來源:Statista

第一次石油危機影響

以上看完有關第一次石油危機的發生原因後,這邊股感也整理了第一次石油危機對各國造成的影響,趕快來看看吧!

  • 美國:1971 年 8 月 15 日結束布列敦森林體系,美元貶值,使得包含原油在內的所有進口商品成本提高,再加上1973年的石油禁運使油價驟增,美國 1973 年 11 月陷入高通膨、高失業率的停滯性通貨膨脹(stagflation)。
    尼克松政府提出獨立計畫(Project Independence),旨在促進能源安全、 降低美國對石油進口的脆弱性。尼克松總統呼籲到 1980 年在美國建造新的核電廠,但當時未引起公眾重視,且尼克森總統身陷水門案風波,因此該計畫並未成功。
    當時美國採取油價管制,允許煉油商可以根據前一個月的原油價格每月提高汽油價格,一方面在價格上漲下油商有誘因延遲出售,另一方面無法透過價格上漲抑制需求,引發民怨。
    而後福特總統於 1975 年 12 月正式簽署「能源政策與節約法案(Energy Policy and Conservation Act, EPCA)」,企圖建置戰略儲備石油 SPR,用以防止石油供給突然中斷導致經濟危機。
  • 日本:日本當時為高度工業化國家,但能源消耗高度依賴進口,1973 年 77.4% 的能源消耗來自進口的石油,GDP 成長率由 1973 的 9.9% 降為 1974 年的 -1.2%,CPI 消費者物價指數則上漲 24.3%。
    日本政府於 1975 年 12 月編制了《綜合能源政策基本方向》,為了減少對進口石油的依賴並發展多樣化替代能源,包含核能、天然氣等,也提撥資金用於石油外交,通過與石油國家的經濟合作來確保石油供應。
  • 西歐: 歐元區11國的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年成長率從 1972 年的 6.3% 上升到 1973 年的 8.7%,再到 1974 年的 13.2%。
    1973 年秋季,石油占歐洲經濟共同體(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EEC)能源需求的 61%,成員國進口 95% 的石油,其中三分之二來自阿拉伯國家,比起美國更為依賴中東石油,因此高油價帶來的高通膨及經濟衰退,同樣使西歐陷入停滯性通膨。
  • 蘇聯: 自 1973 年至 1985 年石油危機爆發以來,原本就以石油為主的能源輸出國蘇聯賺取大量外匯,再加上西伯利亞新油田投入產油,使得蘇聯石油收入大漲超過 270%。

延伸閱讀:

第一次石油危機結果

1974 年 11 月,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 OECD)的十六個成員國包含美、日、英、 法等國簽署了一項國際能源計劃協議(IEP),並隨後成立了國際能源機構(IEA)以監督該計劃。

這一行動顯示各國在能源安全方面的集體合作,目的是減少對石油的過度依賴,並推動能源的節約、替代能源的開發及能源研究與發展。第一次石油危機過後,各國也陸續在北海、中南美洲等地發現新油田。

第二次石油危機(1979 年)

第二次石油危機原因

此次的石油危機為供給面和需求面雙雙推動。導火線為伊朗伊斯蘭革命(又稱何梅尼革命),沙阿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的王朝垮台,由何梅尼建立了以什葉派為核心的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朗由君主專制改為政教合一的國家。

伊朗石油產量當時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排名第二。隨著革命的進行,在 1979 年 1 月下降到 480 萬桶/日,佔當時全球產量的 7%,而全球供給整體則減少 4% 到 5%。

更重要的是需求方面,伊朗的供給中斷引發了全球對石油供給 進一步減少的恐懼,並激發了廣泛的投機囤積及預防性需求而恐慌性買入 ,此即「預期的自我實現」(self-fulfilling prophecy)。

舉例來說,在新冠疫情期間,許多人擔心疫情可能導致物流中斷或商品短缺,因此開始搶購口罩、消毒用品、食品等生活必需品。這種搶購行為使得需求一下子激增,供給難以跟上需求,反而促使價格上漲。激增的石油需求使得油價在 1979 年年中開始快速上漲,油價從每桶 13 元猛增至 34 元,1981 年更高達 38 美元/ 桶以上,價格在 12 個月內幾乎翻倍,接近每桶 40 美元。

石油危機 第二次石油危機油價資料來源:Statista

第二次石油危機影響

第二次石油危機對各國造成的影響跟第一次有什麼不同呢,趕快來看看吧!

  • 美國:美國 GDP 成長率由 1978 年的 5.6% 下降到 1980 年的 3.2%,在第二次石油危機前,美國就維持寬鬆的貨幣政策以應對不斷上升的失業率。即便有官員表示擔憂通膨上行風險,FED 仍於 1979 年 2 月的會議決議維持利率不變,然而石油危機爆發後,通膨不斷上升。卡特政府於 1979 年 8 月任命保羅·沃爾克(Paul Volcker)為 FED 主席。
    沃爾克和 FOMC 將抑制通膨、穩定物價作為首要任務,在沃爾克的帶領下,FED 將聯邦基金利率從他上任時的 11% 提高到 1981 年的最高點 22%,成功地將通膨年增率從接近 15% 的高峰降至 1982 年底的 4%,但如此緊縮的貨幣政策加上油價衝擊的影響,也使經濟陷入了自從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衰退。
    同時,卡特政府也同樣採取引發民怨的價格管制,並於 1980 年簽署了《能源安全法案》,該法案提供了對地熱、太陽能和生質能的激勵措施,旨在為發電機提供新的石油替代能源。 
  • 日本:因為記取第一次石油危機的經驗,從原本能源消耗高度依賴進口石油,轉型發展多樣化替代能源,分散單一依賴石油的風險。同時日本汽車產業在此時期蓬勃發展,由於油價上漲,民眾追求低 油耗的經濟型車款,日本汽車的年出口量從 1970 年的 108.68 萬輛到 1981 年的 604.84 萬輛。因此此次危機中,日本受到的衝擊較輕。
  • 西歐: 歐元區 11 國的平均失業率已從 1973 年的 2.8% 上升至 1979 年的 5.7% ,而通膨仍維持在高水平。1980 年平均達到了 12.5%。1981至1982 年間通貨膨脹率保持在兩位數。
  • 蘇聯:和第一次石油危機相同,蘇聯在第二次石油危機中同樣受惠於高油價帶來了大量的外匯收入。

第三次石油危機(1990 年)

第三次石油危機原因

1990 年 8 月 2 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波斯灣戰爭爆發,聯合國於 1990 年 8 月 6 日通過的制裁,禁止任何國家從科威特或伊拉克進口石油。這 一措施使全球供給減少了超過 400 萬桶/日,這相當於當時全球產量的 7% 。

石油危機 第三次石油危機油價
資料來源:Statista

第三次石油危機影響

整體而言此次石油危機持續時間僅 9 個月,且 OPEC 決議增產去降低伊拉克及科威特供給減少帶來的衝擊。

  • 美國: 1987 年 10 月 17 日美股崩盤,道瓊單日下跌了 22.6%,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黑色星期一」,市場悲觀的情緒、由於銀行監管過度引發的信貸緊縮,以及 FED 當時為抑制通膨,實施緊縮性貨幣政策,再加上油價上漲,都被認為是這次經濟衰退的原因。1990 年第三季 GDP 年增率由 1.7% 降至最低 -0.7%,美國陷入 8 個月的經濟衰退。
    能源方面,美國在 1998 年成功地以水力壓裂技術(Hydraulic Fracturing)鑽取頁岩油,由於頁岩油氣開發技術突破,美國 2012 年石油淨進口量僅剩百分之 40、天然氣約百分之 8,逐步實現能源自主。並於 2018 年成為淨石油出口國,超越沙烏地阿拉伯和俄羅斯,成為世界最大的石油生產國。
  • 日本:日本的石油產業 70% 依賴中東原油,伊拉克和科威特的原油供給突然消失,使得日本總進口量的 10-15% 的原油供應中斷,迫使日本石油產業非常努力地尋求必要的原油供應。
    來自科威特的輕油曾占日本進口市場的 15% 至 20%,對此日本石油公司決定進口原油自行提煉,尋求「更便宜的中東產原油」作為替代來源。
    同時,1989 年日本泡沫經濟來到最高峰,日經指數 1989 年 12 月最高達到 38,915.87 點,而 1989 年 3 月到 1990 年 8 月間,日本實施緊縮性貨幣政策,連續 5 次提高貼現率,1990 年 10 月日經指數跌到最低 23,811.91 點,石油供應短缺自然使日本經濟雪上加霜。

石油危機對台灣的影響及因應措施

前面我們看完了歷次石油危機對各國的影響,這邊股感也將石油危及對台灣的影響獨立整理出來,趕快繼續往下看吧!

在第一次石油危機中,台灣被列入友好國家因此未被禁運石油,免於像歐美各國實施配售,然而同樣為高度依賴石油進口的國家,油價大漲使得進口成本增加,而經濟發展與石油進口狀況密切相關,第一次石油危機後當時經濟成長率由 1973 年的 12.8% 降為 1974 年的 1.1%,1974 年的 CPI 更是大漲了 47.5%。

為因應第一次石油危機,民國 63 年 1 月政府制定「穩定當前經濟措施方案」,物價平穩後,即採取擴張性財政政策,推行十大建設,即在 1974 年至 1979 年間,為了改善臺灣的基礎設施及產業升級所提出的一系列重大基礎建設工程,以此創造就業機會及奠定工業化基礎。

面對第二次石油危機期間,為抑制通膨,台灣首先選擇採取緊縮性的金融政策,以促進經濟復甦。而面對油價飆漲,對仰賴原油進口作為原料的石化業影響甚鉅。台灣決定不再發展高耗能高汙染的石化產業,轉而發展高附加價值的技術密集產業,並於 1980 年設立新竹科學工業園區。

根據央行年報顯示,在第三次石油危機期間我國 GDP 成長率下降至 5.92%,主要為出口及民間投資疲弱,當時台灣面對全球景氣低彌,出口衰退,加上中國市場開放,產業外移,對此央行採取降低存準率的寬鬆性貨幣政策, 以降低失業率為首要目標。

2018 年 5 月 8 日,美國總統川普簽署行政命令,宣布美國退出 2015 年達成的伊朗核協議(Joint Comprehensive Plan of Action, JCPOA),對伊朗重啟嚴厲的經濟制裁,並於同年 11 月實施石油禁運。伊朗當時是第五大產油國,再加上當時中東情勢越發緊張,引發全球對油價震盪的預期和擔憂。經濟部與台灣中油公司也於 2018 年 5 月 11 日公布「油價平穩機制」,並於 5 月 14 日開始實施,以緩和民眾負擔及降低石油危機對物價的衝擊。

未來還有可能發生石油危機嗎?

歷史上三次著名的石油危機皆與中東衝突有關,而近期以伊衝突、 地緣政治風險上升,引發市場對油價上漲及經濟衰退的擔憂。

從以上三次石油危機我們可以發現,突發性油價上漲必然造成商品成本提高,使通膨率跳升,但終究視個別國家總體經濟的基本面來決定受到衝擊的程度。各國也從歷史上學到教訓,發展多元化能源,而可以肯定的是,中東地緣政治對於油價及全球經濟衝擊的影響力有減弱的趨勢,主要有以下原因:

能源效率的提高

自 1970 年代以來,全球經濟對石油的依賴已大幅減少。例如,衡量生產一單位 GDP 所需的石油量從 1970 年的每單位 GDP 需要 0.12 噸石油當量(toe)下降至 2022 年的 0.05 噸石油當量。主要因為受到石油危機期間石油及替代能源價格急劇上漲的刺激及政府推動的車輛燃油效率標準,使運輸部門的效率顯著提升。

中東地區的石油產量佔比下降

根據 IEA 統計,2020 年中東地區的石油產量佔全球約 30.9%,低於 1973 年 36.7%;2020 年 OECD 的石油產量佔全球約 23.9%,提高到 30.9%。產能的變化意味著中東地區對石油供給的重要性下滑,因此也降低了石油危機再次因為中東地區衝突而發生的可能性。

永續意識抬頭,再生能源的發展

根據 IEA 的報告,水力、太陽能、風能以及其他再生能源,占 2024 年全球能源供應比重預計達到 35%,將高於 2023 年的 30%。 當全球能源不再高度仰賴石化能源,那麼石油價格上升而帶來的外溢影響也將隨之減少。

石油在世界能源使用中的佔比下降

在 1970 年代,石油在全球能源消耗中的比例相當高,約占全球終端能源消耗的 46.2%,是全球主要的能源來源。然而石油在全球能源消耗中的占比逐漸下降。根據 IEA 的資料,2019 年石油占全球能源消耗的比例降至約 31.6% 。這與天然氣與和核能的發展有關,顯示能源使用朝向多樣化發展。

資料來源: IEA

由以上幾點我們可以了解,因中東地緣政治使供給短缺油價上漲, 導致全球經濟陷入衰退的風險有下降的趨勢。然而,取而代之的是能源危機,今日的能源危機,指的是所有化石燃料。

舉例來說,2022 年 2 月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情勢急劇惡化,天然氣價格達到歷史新高,部分市場的電價也隨之飆升,石油價格更是創下自 2008 年以來的最高紀錄。根據 IEA 的報告,歐洲國家高度依賴俄羅斯的天然氣,隨著戰爭爆發,使得許多國家面臨燃料短缺。

石油危機結論

鑑往知來,當今國家應對能源危機最好的方式,就是降低對於單一能源的依賴程度、發展再生能源,透過技術進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而由於能源危機爆發屬於系統性風險,一般投資人可以透過股債配置降低整體股市下跌帶來的風險,同時,若一個國家的總體基本面良好,自然能縮小能源危機帶來的衝擊,股價也終將回到主人身邊。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股感知識庫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謝 欣如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