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基金ETF

全球總經

理財商業

消費信用

保險稅制

房產生活
大多數的「職場問題」,問題都不在職場,關鍵在哪裡?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虎嗅網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虎嗅網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大多數的「職場問題」,問題都不在職場,關鍵在哪裡?

2021 年 4 月 16 日

 
展開

今天邀請到的劉月老師,對《報告》中提到的上班族心理健康問題有很多的觀察和思考。她認為,大多數的職場問題都不僅僅是職場問題,而是跟更深層次的情緒、人生發展等議題有關。如果你也在被職場中的焦慮、迷茫、低價值感所困擾,今天的文章可能會給你帶來一些全新的思考。

20 到 30 歲以上的 “ 上班族 ” ,可以說是我的主要工作對象,他們大多是網路、媒體/文化、金融等產業的從業者,其中網路大廠的是主力。另外就是由於疫情而回國的留學生群體,他們雖然沒有深入職場,但也是已經在國內外有過一些實習經驗,面臨職業選擇及規劃,即將步入職場的 “ 準上班族 ” 了。

我發現,來找我諮詢職業相關問題的上班族,困擾他們的問題主要有兩個:

  1. 找不到方向;
  2. 找不到熱情。

找不到方向,就是我們常說的 “ 迷茫 ” ,根據簡單心理《 2020 大眾心理健康洞察報告》,最讓上班族困擾的問題是:對未來職業發展的迷茫,佔 54.46% 。

找不到熱情,也就是 “ 倦怠感 ” ,在《 2020 大眾心理健康洞察報告》中,近 60% 的受訪者表示自己正在經歷不同程度的倦怠感。

身在問題中的人們,第一反應當然是解決問題,也就是想辦法清晰方向,找到熱情。但根據我的諮詢經驗,很多職場問題其實不是職場問題,而是人生課題,要解決它們,只從職場著手是遠遠不夠的,需要進入更深層的挖掘——這也往往是一個人自我成長的契機。

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怎麼辦?

來找我諮詢職業相關問題的上班族,大致可以分為兩類:

  • 無方向,無熱情:不喜歡自己目前的工作,也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
  • 有方向,無熱情:知道自己想做什麼,也在喜歡和擅長的領域做了一些累積,但仍然感受不到工作的樂趣。

先說第一類。我也是做了諮詢師之後才發現,很多人到了二、三十歲的時候,還都不太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甚至在成長過程中從未思考過這個問題。

前不久,有個朋友跟我抱怨對於工作發展的迷茫。她是我在澳洲留學時的高中和大學同學。我記得當時選擇大學專業,她知道我要學心理學,說自己也很感興趣,但她媽媽讓她學會計,因為這樣可以在她畢業後幫她安排工作(她媽媽是金融產業的)。

當時幫忙遞交申請的仲介,也建議不要學心理學,因為那意味著可能會是整個 faculty 裡唯一的一個亞洲學生,壓力也會比較大。

我的那位朋友最終還是聽從了她媽媽的意見學了會計,讀研究所時,再一次聽從媽媽的建議學了經濟。她媽媽也確實給她安排了會計師事務所和證劵公司的工作。但是每一次她跟我抱怨工作困擾的時候,我都能感受到,工作對她來說是種折磨,需要工作的每一天她都是痛苦煎熬的。但她不知道如果不做現在的工作,她想做什麼,可以做什麼,這個問題在她過去需要去想的年紀被逃避掉了。

這位朋友是在有機會自己去嘗試自己的喜好之前,就被父母的選擇覆蓋了,這也是很多孩子共同的經歷:在成長過程中都並沒有太多機會和空間去探索自己的喜好,沒想過自己自己以後要做什麼,要過怎樣的生活。這些年輕人被動地被拋入職場,對於職業規劃、工作方法都沒什麼自主意識。

還有一些來訪者的職業意願是相對清晰的,但是可能迫於外界壓力,不敢去嘗試,以至於選擇了外在標準中的 “ 熱門專業 ” “ 好工作 ” 。比如 L 在體制內工作,在面對這份父母、男友、同事眼中的 ” 好工作 “ 和自己心裡始終放不下的職業願望時,很難做出放棄現在工作的決定,重新去追求自己的職業願望。

找不到職業方向的迷茫感,可能跟一些在過往沒有被順利解決的人生議題有關。心理學家艾瑞克森將人的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分為八個階段,在他看來,人在一生中的不同階段都會遇到一個特定的衝突,如果能夠順利解決,個體的能力就會得到擴展,順利進入下一階段;而如果不能,這個問題就會在之後繼續干擾他,體現在職業、親密關係各個方面。

具體來說, 1 ~ 3 歲被認為是兒童的第一個反抗期,因為這時兒童開始會爬、走、說話等,開始有了自主感,想要堅持自己的進食方式、排泄方式。如果在這個自主性發展的時期裡,父母太過於控制和嚴厲,就會傷害兒童的自主感,使他們對自己產生懷疑和害羞。有這方面困難的人,在職場中很可能不會說 “ 不 ” ,不太會 “ 有意志 ” 地決定要做什麼或不做什麼。

4 ~ 7 歲,當父母面對兒童對外在世界的主動探索是鼓勵的態度時,就會為主動性、責任心、和創造力發展奠定下基礎;但如果父母面對兒童比較幼稚的想像力和獨創行為時,是嘲笑的、否定的,這就容易打擊到兒童的自信。這樣的兒童長大後可能沒有信心去建立自己的生活方向,不覺得可以依靠自己去創造好的生活,更傾向於活在別人為他們安排規劃的生活中。

很多職業困境就可能和之前沒有順利克服的心理發展衝突相關。在諮詢中,我會幫助這些上班族找到他們所卡住的發展階段,幫助他們回到那個沒有順利解決的衝突,再回過頭理解自己目前的困境。在知道真正的癥結之後,再去修通、發展這些心理能力,從而讓當下的處境有所改變。

知道自己要什麼,但就是提不起精神,怎麼辦?

還有一類來訪者,是 “ 有方向,無熱情 ” 。我接過幾個非常聰明的來訪者(文章中所有例子都已模糊化處理,請勿對號入座),他們的成長路徑也挺類似:從小在學業上表現就比較出色,不費甚麼力就上了頂尖的學校,出國留學,再回國找工作。與前面的迷茫上班族不同的是,這類來訪者已經在自己喜歡和擅長的領域打下了一些基礎,有了一些成績,但他們也很難在工作中感受到樂趣。

A 已經工作多年,有了不錯的經濟基礎,職業路徑平順,工作表現也不錯,老闆同事都很喜歡他。來尋求諮詢的原因是,他覺得自己的工作雖然做的還可以,但很多時候會有一種在 “ 應對 ” 的感覺,並沒有深入的思考。這造成很多工作對她來說都是 “ 新 ” 的,需要不斷去處理一個個新的工作,時間和精力上的損耗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感到自己缺少生命力,缺少對工作深入探索的熱情。

在諮詢中我們發現,這樣的困難在上學過程中就一直存在了:知道如何把題目做對,但覺得並沒有真的弄明白。他的成績很出色,也讓老師、家長、和他自己都預設了一切都好,忽視了已經被自己感覺到的困惑。好成績、好學生、掩蓋了問題和困難,阻礙了他去發展更深的思考的、關聯的、感受的能力。他的一個主要的諮詢訴求,是想要找到對所做事情的 passion。

即將完成美國學業的 B,困擾他的也是類似的問題:雖然他對於所學專業和即將從事的職業領域是確定的,但覺得自己的職業道路一眼便可望到頭:畢業進入矽谷成為工程師,或者回國進入網路大廠做一個工程師。同樣的,他也感到似乎缺少點類似於passion 的東西。

這樣的情況在有優秀教育背景的年輕一代中並不少見,我發現,這些問題背後存在某種共性:他們的理性功能都發展的非常好,但他們不擅長也不喜歡談論自己的感受,以至於跟自己的內在感受出現了斷裂。

在諮詢中,一開始他們都很不理解,為什麼要談感受這種 “ 虛無縹緲 ” 的東西。在他們高效、理性、秩序的世界中,感受是無足輕重的。這個時候,我都會跟他們說,他們的諮詢訴求,並不是理性層面的,他們所要找到的 “ passion ” 、或是好奇心、探索欲、熱情,統統都是情緒感受層面的,他們面臨的問題不是理智可以解決的。

從精神動力學的視角來看,情緒成熟和智力成熟是兩件事兒:一個人可能智力水平、心智功能發展得很好、甚至是很超前,但是由於早年環境的失敗,造成內在情緒停留在早期比較原始的狀態裡,並沒有發展成熟。

A 和 B 的心智水平都很高,但情緒情感對他們來說是一片盲區,對於自己的狀態是無法識別和理解的,甚至不知道自己起不來床、出不來門是低落、抑鬱的表現,以為是累的。和他們的工作中,我會不斷協助他們有意識地去關注自己的內在情緒、情感,幫助他們識別和命名內在體驗。

學習與內在感受建立連結

舉個小例子,有些人會不自覺地流淚,似乎並不是哭,但也不知道為什麼會流淚。當在諮詢中遇到這種情況時,我會停下來,讓來訪去感受此刻的內在體驗,此刻是什麼感覺?是剛剛想到了什麼觸發了這種感覺嗎?一開始他們說不出來自己的感覺,不知道自己的感覺是什麼,我會嘗試幫他們去命名,比如詢問 “ 是覺得有些委屈嗎? ” 慢慢的,他們發現 “ 不自覺流淚 ” 其實是一種情緒狀態的反應,開始有意識會去關注和覺察自己的狀態。

跟內在感受建立聯結是一件需要慢慢來的事,通常一開始,他們會意識到自己長期比較抑鬱的、缺少生命活力的狀態,會體驗到內在有一種很 “ 空 ” 的感覺;而隨著諮詢的進行,他們會開始有更多的感受,比如開始發現生活中一些細小的美好;會發現自己在工作上更少的拖延、更多的投入。

如果閱讀此篇文章的你也有類似的困擾,但由於各種原因還不能來尋求諮詢的幫助,我建議你可以做一些小的練習,比如瑜伽、冥想、身體掃描等,來幫助開始關注你的身體感受,和身體有所關聯。在生活中,也可以開始有意識的去關注一下自己的情緒感受,嘗試詢問自己 “ 我現在感覺怎麼樣 ” “ 此刻的我是什麼樣的感覺 ” ,也可以更多地和朋友相互交流一下彼此的狀態。

只有越來越多地連結到內在感受,我們才會意識到,除了理性,我們的身體和情緒也是非常重要的,它會用一種非常直接的方式告訴你,什麼是重要的,你怎麼樣會快樂。情感和理智的整合,才能讓我們不僅是活在頭腦中(mind)的優秀上班族,還是一個活在身體(body)中的快樂上班族。

最後,再重複一遍我開頭提到的觀點:大部分的職場問題都不僅僅是職場問題,而是更一些更深層的問題有關。在解決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做的,是透過表象,看到那個真正的問題究竟是什麼。這樣的 ” 無用功 “ ,恰恰是解決職場迷茫倦怠的那個最高效的鑰匙。

虎嗅網》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虎嗅網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虎嗅網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