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基金ETF

全球總經

理財商業

消費信用

保險稅制

房產生活
自律的人都會避免的 4 個壞習慣
作者 36氪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36氪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36氪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自律的人都會避免的 4 個壞習慣

最近更新時間: 23 April, 2021

 
展開

對待結果和目標的最好態度是「設定它,然後忘記它」。

我們都很羨慕那些自律的人,但我們同時也對自律存在很多的誤解,那就是自律更多是一種習慣,而不是與生俱來的天賦。我們之所以無法保持自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壞習慣干擾了我們保持自律的能力。作者在文中指出了 4 種自律的人沒有的壞習慣,其中包括依賴意志力、坐等動力到來、受到感覺的支配以及汲汲於結果等控制之外的事情。換句話說,如果你能學會識別這些壞習慣並改正它們,自律也就不遠了。

本文作者Nick Wignall,原文標題 4 Things Self-Disciplined People Don’t Do。

我們理所當然地欽佩那些自律的人。因為無論你的目標是什麼——從舉辦奧運會、創辦企業到寫小說或堅持新的飲食習慣——自律往往是取得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然而,自律仍然是一個被誤解的概念,主要是因為我們認為它是一種固定的人格特徵。但有一點大多數人都不明白:

自律更多是一種習慣,而不是與生俱來的天賦。

作為一名心理學家,我和很多在生活中努力更自律的人一起工作。我注意到,我們努力變得更自律的原因不是道德上的失敗或基因上的缺陷——而是壞習慣干擾了我們天生的自律能力。如果你想成為一個更自律的人,學會識別這些壞習慣並改正它們,自律也就不遠了。

1.依靠意志力

自律的人明白意志力只能是最後的手段。把意志力想像成你車裡的緊急剎車裝置——有它固然很好,但如果你把它作為減速的主要方式,你就會陷入嚴重的麻煩。

意志力絕不應該是完成困難事情的首要選項。

自律的人明白,要致力於具有挑戰性的目標和任務,有更有效的策略。例如,環境設計是許多高紀律的人利用的「秘密武器」。最基本的一點是,與其強迫自己完成一個目標,不如設計一個有利於實現目標的環境,並帶領自己完成目標。

例如:

假設你需要為即將到來的考試緊張學習。當你受到干擾的時候,不要試著在家裡「集中註意力」學習,而是應該收拾東西,去圖書館,把手機放在抽屜里或者,找一個很少有人來的大樓的偏僻的角落。

與其試圖抵制誘惑,不如從一開始就避開誘惑。

自律的人明白,他們的意志力並不像其他人認為的那麼強。他們明白意志力是一種脆弱的東西,經常讓我們失敗。因此,他們不再依賴於它,而是創造性地想出其他方法來保持專注。

如果你想更加自律,記得問問自己這個問題:如果我沒有意志力,我該怎麼實現我的目標?

2. 等待動力的到來

自律的人把動機看作是額外的獎勵——當它出現的時候很好,但永遠不要期望或指望它自動出現。感到鼓舞和動力去健身房,為考試學習,或在後院做項目都很好。我們都喜歡這種感覺,因為它讓做困難的事情變得相對容易。

但問題是:

在做困難的事情時,我們不需要非得感到充滿動力才行。

人們認為「如果我沒有感覺」,我就不能真正去做什麼事情,或者覺得不值得去嘗試一些事情。我們在生活中等待靈感和動力的到來,但與此同時,我們的夢想、目標和願望卻隨著生活的流逝而越來越淡出我們的記憶。

自律的人不會落入這個陷阱,因為他們明白感覺和行動之間關係的真正本質:行動導致感覺,就像感覺導致行動一樣。

換句話說,感覺和行動之間的關係是雙向的,當然,感覺良好有助於你做困難的事情,但是做困難的事情會讓你感覺很好——特別是,它會讓你更有動力去做未來困難的事情。

自律的人有行為偏見。

他們明白,保持動力的唯一方法是養成持續採取行動的習慣——即使一開始是非常小的行動。這是真的,自律的人比我們其他人更有動力。但這並不是因為運氣或良好的基因,他們只是知道如何創造自己穩定的動力罷了,不管感覺如何,他們都會採取行動,而不是等著感覺的到來。

是時候停止等待動力的到來了,你要學會為自己創造動力。

3. 相信你的感覺

自律的人知道感覺是不能信任的。現在,這並不意味著你不應該傾聽你的感覺並意識到它們。事實上,那些嚴格自律人通常都很了解自己的情緒和感覺。但他們不受它們的支配。

自律需要對自己的情緒持健康的懷疑態度。

這裡的關鍵在於,雖然情緒經常傳達重要的資訊,但它們也經常會讓我們誤入歧途。當你在山間徒步旅行時,突然聽到「咔噠咔噠」的聲音,你的焦慮就會冒出來,這可能是件好事——你的大腦會讓你迅速為踩到響尾蛇做好準備。

另一方面,當你的收件箱裡出現了一封老闆發來的郵件,上面寫著「我們需要談談了」,你的情緒可能會掌控你的大腦,你會不由地想到底出了什麼問題,但也有可能是你的老闆正在開會,沒有時間寫完整的資訊。

這裡有另一種看待這個問題的方式:情緒是你的頭腦對你應該如何行動的猜測。它確實值得關注,但不要任由自己受情緒擺佈。

你與情緒的關係對培養自律很重要,因為你的感覺經常會與你的價值觀衝突:你的價值觀會讓你早起先去做一件事情,但是你的感覺會試圖說服你再睡 30 分鐘。你的價值觀告訴你每餐只吃一份就好,但是你的感覺會試圖說服你攝入更多的卡路里。

你的價值觀可能是要求老闆給你加薪,這是你應得的,但是你的感覺會試圖說服你,如果你去和老闆對質,事情就會變得很糟糕。如果你想更加自律,最好培養一種懷疑你的情緒的態度。

4. 擔心結果

自律的人有一種專注於努力而忽視結果的能力。自律的人最大的諷刺之一是,他們似乎非常以目標為導向。他們有許多目標,穩步地朝著它們努力,並且經常實現它們——有時達到驚人的程度。

但這裡有個小竅門:自律的人能夠朝著自己的目標不斷前進,正是因為他們不會花太多時間去想這些目標。

相反,自律的人會把注意力集中在他們的行動上——那些他們實際上可以做和控制的事情。如果一段時間內持之以恆地去做,就很可能會達到你想要的目標或結果。

換句話說,自律的人擁有一種健康的「控制」心態。他們明白他們不能真正控制目標和結果,他們所能控制的只是自己的努力:你無法控制一部小說是否被寫出來,你可以控制自己在午休時間是否每天寫 300 字;你無法控制自己是否減掉了 20 磅,你可以自己決定是否吃甜點;你無法控制考試的分數,但你可以控制學習的頻率。

花太多時間思考你的目標會分散你對實際控制的事情——你的行動的注意力

對待結果和目標的最好態度是「設定它,然後忘記它」。你需要首先考慮你的目標。一旦你完成了它們,在其中享受一段時間是很好的。但是在中間的大部分時間裡,把你的注意力從獎勵上轉移開,集中在你現在可以採取的小行動上。不要把你的精力浪費在你不能控制的事情上。

💡延伸閱讀>>>怎樣才能做到真正的自律?自由工作者靠自律、樂觀就行?還須具備什麼思維?

寫在最後

如果你想變得更自律,努力找出並改掉這四個習慣:

  • 只依靠意志力幫你度過難關的習慣。
  • 在採取行動之前等待動力的習慣。
  • 完全信任你的感覺的習慣。
  • 擔心結果而不是努力的習慣。

36氪》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36氪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36氪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WP RSS Plugin on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