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基金ETF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全球總經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理財商業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消費信用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保險稅制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房產生活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傳第一台蘋果車於 2024 面世?蘋果造車到底有沒有戲?
作者 36氪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36氪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36氪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傳第一台蘋果車於 2024 面世?蘋果造車到底有沒有戲?

2020 年 12 月 30 日

 
展開

蘋果造車的消息在業內已成熱門話題。英國路透社爆料稱,蘋果公司正在推進汽車自動駕駛技術,並計劃在 2024 年生產一款乘用車,其中可能包含蘋果自己研發的具有突破性的電池技術。CNBC 表示,蘋果公司從未承認過 “ 造車計劃 ” ,但庫克承認,蘋果正在研發可用於自動駕駛汽車或其他用途的 “ 自動系統 ” 。

外媒 DigiTimes 預測也蘋果汽車將在 2024 ~ 2025 年亮相。彭博社的消息稱,蘋果也已經將旗下 “ 泰坦 ” 的自動駕駛部門移交給了人工智慧部門高級主管 John Giannandrea,主要任務是開發最終可用於蘋果電動汽車的自動駕駛系統。台灣《經濟日報》進一步指出,蘋果最近向和大、貿聯、和勤、富田等台灣汽車零組件廠商提出了備貨要求,蘋果預計將會在明年 9 月發表蘋果汽車,還稱其原型車已經在美國加州上路測試。

從媒體透露的跡象來看,蘋果造車已經是近乎確定的事了。當下,蘋果將旗下 “ 泰坦 ” 的自動駕駛部門移交給了人工智慧部門高級主管John Giannandrea,主要任務是開發最終可用於蘋果電動汽車的自動駕駛系統。

蘋果為什麼要造車?

早在 2016 年,馬斯克就曾表示: “ 特斯拉(Tesla, TSLA-US)的最大競爭對手不是 Google ,而是蘋果公司。 ” 現在,馬斯克最擔心的事情要來了。蘋果的股價已經在 100 到 120 美元之間徘徊很久了,市值也能基本站穩 2 兆美元,但未來市值如果想有重大突破,固有現有賽道是很難的。很顯然,在 iPhone 硬體銷售走入天花板的情況下,蘋果服務業務又陷入反壟斷爭議的關口,蘋果亟待找到一個新的業務來打開局面。

汽車產業正在迎來快速成長的階段,蘋果此時入局造車是一個較好的時機。按照經濟學原理,一個新產品品類切入市場,市場佔有率能上行到 10% 左右時候,往往就是一個爆發式成長的拐點。這個規律在智慧型手機產業有驗證過。今年在電動車市場, model3 ,五菱宏光 mini 等產品引發了巨大關注,拐點期隱隱到來。

蘋果公司主打的產品主要是為以 iPhone 、Mac、iPad 為代表的消費電子產品,目前蘋果在產業鏈佈局的一切都是圍繞著這些消費電子產品形成完整的供應鏈體系。但是在汽車領域,蘋果還是新手。

頻頻申請各項專利、造車策劃已久

但蘋果在汽車領域謀劃已久。自 2014 年蘋果代號為 “ 泰坦 ” 的項目成立至今,蘋果在汽車上的專利申請卻一直沒有斷過, 2016 年 1 月,泰坦迎來第一次大調整。據當時不願具名的員工透露,蘋果距離開發出「真正差異化的電動汽車可能還需要幾年時間」。由於缺乏明確的目標,泰坦項目內部遇到了一些挑戰。

但儘管如此,蘋果在汽車領域的投入並沒有停止,據不完全統計,從 2017 年至今蘋果已經申請了近百件汽車專利,涵蓋了充電、自動駕駛、AR導航、生物識別、智能硬體、車外交互電動汽車、車載系統、車身結構優化、安全保障等,可以說涵蓋了造車的核心領域。

在 2018 年,蘋果獲得幾項有關光學雷達的專利。據蘋果內部人士稱,蘋果汽車的戰略核心是一種新的電池設計。該設計通過減少存放電池材料的模組,並釋放電池組內部的空間,從而使汽車擁有更強的續航能力。從專利儲備來看, 2020 年,蘋果公司又獲得了至少 10 項自動駕駛專利,其中涉及自動駕駛的感測器、通訊、控制三大領域。

值得一提的是,關於自動駕駛感測器專利涉及了感測器之間的聯動以及數據共享,不同感測器之間在運算數據過程中互相糾錯,使得自動駕駛的決策過程更加精準;另一項是名為 “ 具有自動對準裝置的充電站 ” 的專利。

此外,蘋果還申請了光學雷達障礙物探測、隱藏光學雷達、識別交警手勢、在惡劣天氣條件下的景物識別,我們看到, iPhone 12 上已經用上了Lidar 光學雷達,蘋果還有能觀察乘客的心理變化調整車輛駕駛模式等相關專利。蘋果在智能座艙方面的專利包括:語音及手勢操作汽車。汽車利用手勢(AR識別)或眼部動作(眼球追蹤技術)確定駕駛員操作意圖進行相關操作,該技術進一步升級,可能還會拓展到乘客的交互。

現在新能源汽車主流模式是先開發一套包含動力系統、電池系統、整車控制器,以及製動、轉向等自動駕駛執行的高集成度的底盤,被稱為 “ Skateboard ” 。對於這部分工作,以蘋果目前在汽車領域的累積與佈局,應該問題不大。

從這些專利的申請可以看出,蘋果在中控車機、自動駕駛領域的表現值得期待,無論是操作系統還是晶片,蘋果的技術深度和人機交互理解都應該是超過了傳統車企。而蘋果在智能座艙方面的專利累積更讓人期待,雖然有些專利已經在某些車企中已經在應用了,但是蘋果整合技術和產品的能力還是值得期待的。

總體而言,蘋果要造一台有著高度智慧化、網聯化、軟硬一體化的自動駕駛電動汽車,如果該車推出,可以期待的是,它超越現有的汽車交互體驗,創新用戶用車場景中的使用體驗是高機率事件。從蘋果的專利中可以發現,蘋果對於智慧化電動汽車的未來還是有較多的思考在,整體上它是基於未來用戶體驗的角度,瞄向的是車輛使用中的種種痛點以及未來自動駕駛與AR結合的相關技術演進趨勢。

蘋果造車能成嗎?

當在過去 iPhone 面世之前,蘋果在手機產業也是個新手。但手機與PC其實是一脈相稱關聯性頗大的產品,蘋果造 iPhone 不算跨界,而是算是基於過去的技術累積與產業鏈的一種順勢延伸,而手機與汽車其實算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產品領域,汽車領域的複雜性與難度也更大。對於蘋果來說,資金投入大,生產線與零組件供應商要重頭開始規劃,造車人才還需要累積。所以,蘋果造車,要在汽車領域帶來顛覆式的變革與突破,要比做出顛覆式手機難度更大。

從目前的新勢力造車來看,各個主機廠都將重心放在車機系統,智能座艙,主打的就是智能網聯,人機交互,更網聯化的用戶體驗,這其實就是蘋果的主場優勢,蘋果基於iOS的軟體生態在過去無力在汽車領域取得進展,自己下場造車,基於iOS可以順勢切入車聯網,打通手機和車內智能座艙的無縫連接,這無疑能讓其他新勢力車企所艷羨的優勢。

造車是一件燒錢的事。目前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最成功的車企特斯拉在成立的 17 年中,幾乎每一年都在虧損,累計燒錢超過了 50 億美元。雖然造車的巨大投資,但蘋果不缺錢。 2019 年蘋果現金儲備 1.5 兆。特斯拉 17 年中所有的虧損加起來還不到蘋果現金儲備的零頭,蘋果如果要燒錢與特斯拉競爭,那特斯拉根本就不是一個維度與量級的。

總體而言,蘋果、特斯拉等一眾新勢力進入之後,汽車產業核心技術的重要性將越來越凸顯,傳統車企的競爭對手已經不僅限於奧迪(Audi, NSU-DE)、賓士(母公司 Daimler, DAI-DE)、BMW、大眾,而是蘋果、 Google 、特斯拉等科技巨頭。在高盛看來,蘋果可以將汽車作為支持其服務的硬體平台。但是汽車產業較低的利潤水平可能意味著,投資者從此舉中能夠看到的對獲利的貢獻是很有限的。

但事實上從蘋果的專利聚焦點來推測,蘋果是奔著掌控自動駕駛的技術制高點去的,它不關注整車的所有細節,而是重點聚焦於利潤最高的智能駕駛與智能座艙系統環節,其他的部分,其實可以外包,蘋果有能力掌控局部的情況下,做出一台在體驗超越一般傳統車企水準的汽車不難,並且蘋果的模式依然是要將利潤大頭握在自己手裡。

這其實也是延續蘋果其一貫的風格與模式,在手機領域,蘋果也是只控制晶片與操作系統核心的部分,其他的零組件交給一眾供應商,代工交給富士康、緯創( 3231-TW )、立訊精密( 002475-CN )等。而在汽車產業,蘋果也是想只掌控代表未來技術製造高與利潤高的部分。畢竟,汽車產業的產業鏈比手機與 PC 產業要複雜的多,一台汽車有 3 萬個零組件,極其龐大的產業鏈,對蘋果的整合能力提出了極高的要求。據台媒消息稱,蘋果已經向和大、貿聯、和勤、富田等台灣汽車零組件廠商提出了備貨要求。

從產業鏈層面來看,目前的汽車產業的零組件供應運轉模式已經相對成熟,汽車市場企業高度分散,傳統車企多年的發展已經建構了自身的利益共同體,供應商同樣高度分散,蘋果切入其中,想要在短時間內達到手機領域的掌控力,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從特斯拉及其他傳統汽車製造商的經驗看,擁有一個全球電動車或汽車生產網路是非常困難的。因此,基於蘋果的固有模式去造車,供應鏈的整合能力是蘋果面對汽車市場最大的難點之一。

此外,蘋果造車的另一大難題在於果粉嚐鮮效應難復現。汽車的品類與手機品類是兩個不同的用戶群體。在過去無論是AirPods、Apple Watch新品的推出,都是首先吸引了原有果粉群體嚐鮮,再普及到大眾消費群體之中,這讓蘋果的新產品非常平穩的過渡了銷售初期冷啟動階段。但在汽車產業,這種粉絲效應可能不再有用。它在手機市場、PC市場的用戶基本上無法轉移到汽車市場,一方面,手機與汽車是完全不同的產品,產品屬性不同,用戶需求與興趣各異,在需求面上沒有連貫性與延續性。

買得起手機不見得買得起汽車

其次,汽車是個重決策的商品類,蘋果汽車落地,價格不便宜,普通的消費者都買得起蘋果手機,但買得起蘋果汽車的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蘋果固有粉絲群體中能消費得起的佔比並不大。

此外,它還需要建立市場信任,對於汽車產品而言尤其是自動駕駛類智能汽車,安全性是最重要的,從安全性、操控性體驗上尚需要一段時間的驗證,畢竟,一個新手下場造車,消費者可能更願意先看看,蘋果汽車在前期推向市場的階段,消費者可能還會有一段長時間的觀望期。蘋果雖然不缺錢,但基於迎合資本市場對於投資回報的預期,蘋果很難忍受長時期的虧損。在分析師的觀點來看: “ 如果完全自動駕駛成為主流,那麼司機在道路上的時間,又會成為科技巨頭爭奪焦點。 ”

在這方面,蘋果基於iOS服務的全場景生態賦予汽車硬體,又將成長為一個新的服務生意,蘋果產品生態圈將實現從家、行動出行再到公司的整體出行閉環,實現生活方式的一站式的 “ 智慧服務 ”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就看蘋果是否願意犧牲短期的回報利潤,將其作為一個未來的核心長賽道進行持續性投入佈局。因為蘋果公司賺錢太容易,可能低估了造車的競爭激烈程度與獲利難度,不願意做長期燒錢的項目。

而從其透露的戰略目的上來看,蘋果造車與特斯拉造車可能高下有別,蘋果更多是為了利潤,特斯拉還是抱有改變汽車產業的理想。但是,如果蘋果下定決心要在汽車市場有番作為,幾年之後若有小成,特斯拉的市值可能要打掉一半。

36氪》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36氪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36氪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