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 年 4 月 1 日,兩個年輕的 Steve 也就是賈伯斯( Steve Jobs)和沃茲尼克( Steve Wozniak )在一間車庫裡創辦了蘋果( app le, AAPL-US)公司。公司發展幾年之後, Mac 團隊越來越龐大,賈伯斯想要的,是雖然他們越來越像正規的海軍,但團隊還是要保持最初的叛逆精神。 1983 年 8 月, Mac 團隊搬到一個更大的辦公場所。由於那個地方沒有什麼特色, Mac 團隊想要留下自己的印記。從 Lisa 團隊過來的 Steve C app s 有了一個靈感:如果 Mac 團隊是一群海盜的話,那麼,建築上應該懸掛一面海盜旗,象徵蘋果的 Think Different。
當然,在蘋果步入正軌成為巨頭後,叛逆精神似乎很少被提起。昨晚,今年蘋果最後一場線上發表會,蘋果的叛逆精神以及幽默感又回來了。6 月份的 WWDC 上,蘋果宣布決定將自家的 Mac ,轉回自家的蘋果晶片。並且在發表會時預告,第一款全新 ARM 架構的 Mac 會在年底亮相。甚至發表會的預告,也是一句話:One More Thing.
結果發表會上,蘋果用了不到 45 分鐘,發布了 3 More Things。
全新的 Mac Book Air、全新的 13 寸 Mac Book Pro、全新的 Mac Mini,宣布在今天開始預定,下週正式開售。
自研晶片的意義
在發表會的一開始, M1 晶片直接亮相。 5 奈米製程, 160 億個電晶體,是目前蘋果最強的自研晶片。按照蘋果官方的說法, M1 晶片,搭載了蘋果最快的 CPU 和整合式顯卡。
8 核心 CPU 包括包括四個高性能核心和四個高能效核心。每個高性能核心都提供出色的單線程任務處理性能,並在允許的範圍內將耗能降至最低。而即使是 4 個高能效核心,也能提供和現有雙核心 Mac Book Air 相近的性能,但耗電量只有之前的 1 / 10 。
圖形處理 GPU 同樣有 8 個核心,可以同時運作將近 25,000 個線程,擁有每秒 2.6 兆次浮點運算的數據處理能力。在這樣的性能加持下,可以順暢播放多條 4K 影片串流,也可以渲染複雜的 3D 情境,相比於其他使用高性能整合式顯卡的機型,性能提升了整整 6 倍。
再加上 16 核的神經網路引擎,機器學習速度提升 15 倍。除此之外還有最新的 ISP(圖像訊號處理器)、最新的硬體安全隔區、儲存控制器、低耗高能的媒體編碼與解碼引擎,以及對 USB 4 的支援。更重要的,是在蘋果用了自家訂製晶片後,因為對功耗的更靈活把控和 ARM 架構的先天優勢,用 M1 晶片的 Mac 續航能力提升了整整一倍。你看,這也就不難理解蘋果為什麼一定要做自家 Mac 用晶片,而不是接著跟隨 Intel 的晶片更新節奏走了。
性能大幅躍進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也提到過,在 2013 年到 2019 年的 6 年時間裡,使用 Intel 晶片的 Mac Book Pro,單核性能只增加了 25.4% ,多核心性能增加了 122% ,但這還是直到 2018 年在 Intel 更新了Coffee Lake 晶片後,多核心性能才開始大幅提升。
而同樣是這段時間, iPhone 使用的蘋果自家 A 系列新品,單核性能增加整整 5 倍,直逼 Intel 晶片,多核心性能增加 6 倍。而當 M1 晶片正式亮相,搭載 M1 晶片的 Mac 新品終於迎來了一次可以以 “ N 倍 ” 計量的性能提升,以及翻倍的續航能力。也正是因為蘋果實現了自家電腦從晶片,到硬體到系統的自主把控, Mac 相比於其他電腦的獨特性以及優勢才會更加明顯。
舉個例子,在換 ARM 架構自研晶片之前, Mac 會透過將一個叫做 app le T2 的 ARM 架構晶片外掛到機器中,實現 Touch Bar,指紋解鎖, “ 嘿,Siri ” 語音之手、多媒體加速器等功能。將晶片完全換到 ARM 架構後,搭載 M1 晶片的 Mac ,可以像 iPhone 和 iPad 一樣能夠從睡眠模式立即喚醒,性能大幅提升,發熱控制更好,iOS 和 iPad OS 平台上的 app 也可以在 Mac 上使用。
Mac Book Air
蘋果想要在未來幾年讓自家所有設備都轉換到 ARM 架構的處理器,第一步先要更新的就是定位偏低的入門級產品。於是昨晚,全新的 Mac Book Air、 13 寸 Mac Book Pro 和 Mac mini 正式發布。雖然都用的是 M1 晶片,但為了做出性能層面的區分,蘋果顯然還是動了些心思。
首先是 Mac Book Air,採用無風扇設計、更加安靜,相比於上一代, CPU 性能提升 3.5 倍, GPU 性能提升 5 倍,機器學習能力提升 9 倍,固態硬碟的性也提升 2 倍。蘋果官方也給出了一些實際情境的提升:
透過 iMovie 剪輯將項目導出至網頁,速度最高提升至 3 倍。在 Final Cut Pro 中將 3D 特效整合至影片,速度最高提升至 5 倍。第一次可在 Final Cut Pro 中播放和剪輯多條全畫質 4K ProRes 影片流,而且不用擔心掉幀。從 Lightroom 中導出照片,速度最高提升至 2 倍。這些 “ N 倍 ” 量級的對比,對比的是上一代 1.2GHz 4 核 Intel Core i7 處理器的 Mac Book Air。
這絕對算得上是 Mac Book Air 系列自誕生以來最大的性能飛躍了。因為更好的性能調配,續航也從原本的 11 小時無線上網/ 12 小時影片播放,提升到了 15 小時無線上網/ 18 小時影片播放。最低售價還是 7999 人民幣沒變,最高可以選購 16G 內處理器版本。但需要注意的是,可能是為了限制發熱,或者是拉開產品定位差別, Mac Book Air 只能調用 7 核的 GPU ( 8 核心 GPU 需要選購)。
Mac Book Pro
而全新的 13 寸 Mac Book Pro 幾乎可以跑滿 M1 晶片的能力。按照蘋果官方的表述:全新的 13 寸 Mac Book Pro,配合單風扇主動散熱, CPU 提升 2.8 倍, GPU 提升 5 倍,機器學習提升 11 倍。而在 13 寸 Mac Book Pro 的實際使用情境中:
在Xcode 中編寫 code ,速度最高提升至 2.8 倍。在Final Cut Pro 中渲染 3D 字幕,速度最高提升至 5.9 倍。在Unity Editor 中流暢設計複雜遊戲情境,速度最高提升至 3.5 倍。在Create ML 中執行機器學習任務,速度最高提升至 11 倍。得益於神經網路引擎出色的性能,可在djay Pro AI 中即時分離出錄音中的節拍、樂器和人聲。在DaVinci Resolve 中播放全畫質 8K ProRes 影片,而且不用擔心掉幀。得益於 M1 晶片突破性的性能功耗比,充滿一次電,可編譯多達 4 倍的 code 。
這些情境對比的是之前 1.7GHz 4 核 Intel Core i7 處理器和 Intel Iris Plus Graphics 645 圖形處理器的 13 英寸 Mac Book Pro 。固態硬碟的讀取速度最高 3.3GB /s,續航能力也提升到了 20 小時的影片播放,是目前續航能力最強的 Mac 產品。
Mac mini
與前兩款筆電一樣, Mac mini 的性能提升同樣巨大, CPU 3 倍, GPU 6 倍,機器學習 15 倍。畢竟上一代 Mac mini 已經是 18 年的產品了。只不過似乎 Mac mini 的定位產生了一些變化,之前的 Mac mini,可以選購到最高 64G 內處理器,來應對一些極端專業的使用需求。但在換上 M1 晶片後, Mac mini 的最高內處理器只能選到 16G 。
而從官網資訊也可以看出來, M1 晶片可能只是蘋果 ARM 架構自研晶片定位在入門市場的第一步,最高都只是能選購到 16G 內處理器, Mac Book Air 這樣的絕對入門產品,以及像 Mac mini這樣的小眾設備全線換成了 M1 晶片,但對於像 13 寸 Mac Book Pro 這樣,依然掛著 “ Pro ” 名號的產品, Intel 處理器的版本並沒有下架,依然官網販售中。但是,要注意的是,雖然換了 M1 晶片,但這三款設備的模具沒變,也就是說,外觀上與之前的老款,不會有任何差異。
蘋果的叛逆與隱憂
從宣布將 Mac 逐漸轉向 ARM 架構自研晶片,到一下子發布 3 款搭載 M1 晶片的新 Mac ,對外放出 “ 數以倍計 ” 的性能提升,每一款新品,都無異於賞了整個產業一個嘴巴,或者說得更直接一些,是打了 “ 牙膏廠 ” Intel 的臉。毫不誇張,這是最近幾年,整個消費數位圈最為叛逆的事情了。
誰都想當產業霸主,想領導時代,把電腦換 ARM 架構的事情,微軟(Microsoft, MSFT-US)已經嘗試過兩次,window RT 上做過了,失敗放棄了,驍龍處理器的便攜輕薄電腦也賣得不好。但注意,微軟失敗的原因就在於PC 系統上沒有行動生態,沒有開發者為 ARM 的 windows 來開發 app ,而基於 ARM 的 iPhone 和 iPad ,已經發展處一個每年能牽動 5,000 多億美元的 app Store 生態, Mac 作為桌面端系統,去兼容像 iPhone 以及 iPad 這樣的行動設備 app ,理論上是非常容易的。
但原本只在 X86 架構上運轉的電腦軟體,需要開發者的支援來進行轉變。所以蘋果也預測整個的轉變過程需要兩年時間,現在能做的,是提供給開發者足夠的支援,方便開發者在 ARM 架構的 Mac 下進行開發。
2006 年,蘋果給開發者們準備了Rosetta,方便開發者們從 Power PC 晶片過渡到英特爾( Intel , INTC-US)新品。 15 年後,Rosetta 2 作為 Mac OS Big Sur中內置的模擬器,讓開發者們不用更改架構,就能直接將原本的 X86 軟體適配到 ARM 架構 Mac 上。這套轉變流程,放微軟不好用,但不得不承認,因為有比較好的利益分成,鼓勵開發者去支援蘋果的轉變,並沒有想像中那麼費勁。因為這樣的故事,我們已經在 iPhone 崛起的這十幾年看過一次了,甚至時間往前倒的更久遠一點,從第一代 Mac 作為第一款帶有圖形操作界面的個人電腦開始,就看過一次了。
蘋果想要的,不單單是從 Intel 手中拿回來自家電腦產品線的主動權,而是掌控整個電腦產業發展趨勢,甚至是整個世界的計算設備的未來發展趨勢。但問題就在於,如果從用戶的角度來說,你去嚐鮮第一波用上 M1 晶片的 Mac ,雖然表面上看到如此之多的性能與續航提升,但實際的軟體兼容體驗是不是真的可靠,依然是需要實際驗證的。畢竟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電腦是工作必備,也是最需要穩定的軟體體驗的。文章就寫這麼多,用上 M1 的這波 Mac 晶片性能是不是真的這麼強,兼容性好不好,實際體驗如何,靜待分曉。
《虎嗅網》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