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19 年 3 月 26 日舉行的軟體服務發表會上,蘋果(Apple, AAPL-US)有新硬體問世——鈦合金信用卡——蘋果全新金融服務 Apple Card 的一部分,也是該發表會唯一的非內容服務。
它是蘋果自己的信用卡,高盛(Goldman Sachs Group, GS-US)是合作方,使用 MasterCard(MA-US)網路結算資金。根據官方資料,Apple Card 依附於 Apple Pay,用戶需在 Apple Pay 申請、開通、使用。蘋果會每天回饋 Apple Card 消費額的 2% 到該卡的虛擬帳戶中,回饋無上限,下次消費直接折抵;在蘋果店的消費則回饋 3%。
每筆交易發生金額和地點都被記錄並呈現在 Apple Pay 的主界面,用戶可以查看每週、每月甚至分類消費情況。Apple Card 不設定每月最低還款額,但有免息還款額。蘋果幾乎取消了信用卡年費、海外消費手續費、逾期還款費等信用卡交易可能產生的所有費用,它最早將於 2019 年夏天率先在美國推出,這是我們前期整理的 Apple Card 詳情。
蘋果執行長提姆・庫克(Tim Cook)稱這是信用卡 50 年來最大創新,而高盛執行長大衛・所羅門(David Solomon)補充說 “Apple Card 完全改變了信用卡體驗”。
矽谷大科技公司的邊界之廣,正受到多方質疑和指責,再加上金融服務本身強調隱私和數據安全性,蘋果也很重視這塊的宣傳。
按照蘋果的說法,在 iPhone 申請並創建 Apple Card 時會生成一個唯一的卡號,之後所有資訊都被儲存於 Apple Pay 使用的獨立安全晶片中,每次消費都使用 Face ID 或 Touch ID 附帶的一次性動態安全代碼進行授權。蘋果、高盛、萬事達卡都宣稱不向第三方共享或銷售數據以進行行銷和廣告。
諮詢機構 Aite Group 銀行和支付業高級分析師凱文・莫里森(Kevin Morrison)對《金融時報》說,Apple Card 沒有將自己和與其他信用卡組織或金融科技公司的相關服務區別開來,“他們正把現有的其他服務一次性整合”;Mercator 諮詢公司的信用卡分析師布萊恩・萊利(Brian Riley)則表示,Apple Card 宣傳的消費回饋、免年費和其他費用 “罕見但不獨有”。
例如《華爾街日報》稱,蘋果信用卡消費回饋其實跟市面上其他信用卡差不多高:花旗集團(Citigroup, C-US)和富達投資都提供 2% 的現金回饋,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 BAC-US)有張卡能為 Apple Pay 交易提供額外獎勵。
如我們先前所評論的,Apple Card 和其它同類服務的差異化來自更好用的申請、使用、反盜刷體驗。它的硬體特性決定了不會像傳統信用卡一樣洩漏卡號就被盜刷;軟體則是集成了記帳功能,而鼓勵人消費的激勵機制則是無需申請、每天結算。
蘋果以它擅長的方式進入一個新市場,尋找信用卡使用體驗的不足,然後解決掉。正如它之前用 iPod 進入音樂市場。
這不是蘋果第一次涉足金融支付領域。它們曾推出 Apple Pay 虛擬帳戶 Apple Pay Cash,用戶從儲蓄卡和信用卡轉帳形成帳戶餘額,可直接消費,iMessage 收款也會轉過去。不過 Cheddar 主播 Hope King 注意到,Apple Card 發布當天,蘋果就禁止信用卡向 Apple Pay Cash 轉帳,如果要將 Cash 帳戶餘額轉出也將扣除 1% 的費用(最低費用 0.25 美元,最高 10 美元)。
但蘋果這次的新嘗試還有不少疑問有待解決,例如信用卡額度上限和分期利率目前不得而知。蘋果支付業務主管詹妮弗・貝利(Jennifer Bailey)預計這張卡將會提供業內最低費率,根據 CreditCards 的數據,目前美國信用卡平均年化分期利率約為 18%。蘋果也暫未提供有關資格的詳細資訊,僅表示目標是盡可能使產品易於申請。
消費回饋和免年費是否足夠吸引人也是各人有各自的看法。例如有評論認為亞馬遜(Amazon, AMZN-US)在美國發行的 Prime Visa 聯名信用卡也很有競爭力,它提供每筆亞馬遜消費 5% 等值點數回饋(1 點=1 美元),在餐廳、加油站、藥妝店回饋 2%,其他管道回饋 1%。也有人認為全球 ATM 免手續費領錢更具吸引力。這都是蘋果可能面臨的競爭壓力來源。
三方合作的投入和分帳模型也不清楚,MasterCard 拒絕就此事置評。
諮詢機構 JD Power 的分析師吉姆・米勒(Jim Miller)表示,美國信用卡產業競爭激烈,發卡機構正在追逐一小部分願意換卡的客戶,2018 年這一比例只有 11%。米勒說,“如果 Apple Card 能吸引到千禧一代,蘋果該項服務才可能會取得進展。” 他表示千禧一代的整個生命都與技術融為一體,現在約有 70% 的千禧一代把信用卡跟手機綁定(儘管只有 16% 的人使用 Apple Pay)。
高盛作為 Apple Card 另一個合作方,投產業務在產業領先,在個人的儲蓄和信貸業務則排在產業後段。高盛 2016 年推出個人理財平台 Marcus——這也是高盛和蘋果合作的主體——到 2018 年年末累積了約 450 億美元存款和 50 億美元的消費貸款,以及 300 萬客戶群。
2018 年 5 月又傳出高盛將和蘋果聯合發布信用卡。當時蘋果正在和巴克萊(Barclays PLC, BCS-US)銀行開展信用卡聯名合作,而高盛則收購了信用卡創業公司 Final 的團隊,並且已經與美國運通(American Express, AXP-US)白金卡部門合作了很長時間。
《金融時報》評論稱,高盛在擴大信貸方面的積極程度取決於信用卡業務對它財務業績的最終影響。2018 年末高盛總資產和淨利潤分別為 9,330 億美元和 105 億美元。
《好奇心日報》授權轉載
【謹慎理財 信用至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