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型手機已經相當普及,且在功能上的多元發展也持續擴張,但礙於手機型態所能做到的還是有限,例如運動、駕駛、烹飪時通常會有使用上的不方便,將手機拿來測心跳、生理訊號等也顯得麻煩。因此許多應用開始延伸到穿戴科技上,將手機常用功能如通訊、拍照、Email等置入,或設計成特定附屬功能、身體感測訊號蒐集的週邊裝置,成為科技融入生活的一種方式。
從使用者已習慣的穿戴物品觀察,以眼鏡、耳機、手錶及手部配飾為主。以人性的觀點出發,將原本就習慣的穿戴物品變智慧,而不需要另外加重身體上的負擔,會是最棒的選擇。
設計上的考量
穿戴裝置在設計上應該的考量重點,要讓使用者愛上一項產品,產品本身要能在簡單的操作下提供多樣化的服務、及採用輸入/輸出的互動方式,將穿戴裝置的設計上細分成七個部份:
不同訴求的智慧裝置會以上圖來考量設計的原型,也就是主要的用途將會決定裝置的規格,例如越智慧、功能越多的裝置,需要的元件也就越多,運算核心也必需夠強大,但這樣的設計相對也會比較秏電,使用者必需克服每天充電的可能。以下為了方便分析,我們將穿戴式裝置產品區分成低、中、高階三種類型來舉例說明:
單一功能的簡易型裝置
屬於行動裝置的週邊配備,功能非常簡單,僅提供一種類型的服務;例如運動手環,(感測輸入)只有動態量測訊號、透過(網路通訊)藍牙小量資料傳送到行動裝置,(軟體)運算來計算消秏的卡路里、以靜止的時間紀錄生活作息,進一步達成健康管理的目的。這種簡易裝置如果每天都要充電,會增加使用者的負擔,因此在設計上應考量到低秏電,(運算核心)使用低階的MCU微處理器,不但已經可以處理簡單的資訊,還能達到低秏電的效果;(顯示輸出)採用簡單的燈號或LED面板,滿足簡易的顯示需求,主要還是透過連上行動裝置的顯示器來進行設定、溝通。
網路通訊傳輸是為了建立與行動裝置的溝通管道,低階裝置只需傳送簡單的數據資訊,採用低功秏的藍牙4.0、NFC來傳輸都能達到省電效果,且已經足夠使用。感測器選用是人機互動的最大賣點,不同訴求的裝置需要不同的感測器,例如運動測量以”加速度感測器”為主,來運算運動的距離與強度。
多功能整合型中階裝置
中階裝置等於是低階的升級版,差別在於本身整合了更多元的服務,能獨立運作相關的應用程式,例如智慧錶,蘋果(Apple, AAPL-US)的AppleWatch聚焦在手錶合適的應用上,除了手錶本身計時功能外,也將許多特定的感測器整合到手錶中,能在運動健身、生理監控、環境偵測等方式上提供服務。此外也能與行動裝置進行互動,在有電話、E-mail時作出提醒、以及即時交換資訊等功能。是將功能聚焦在穿戴裝置的利基市場上,而不是以取代智慧型手機為目的,除了可以獨立運作的部份,與行動裝置連結應用上也顯得更廣。
以AppleWacth為例,(感測輸入)有動態、生理、環境等多種感測器的整合,(介面輸入)因應使用者自主性的提高,採用觸控面板輸入、及(顯示輸出)、(網路通訊)技術選用頻寬較大的WiFi來傳多媒體資訊,(電源管理)因處理資料量大必需經常充電,除了採無線充電讓使用者感覺較方便外,節能方面未來也可能使用太陽能來減少充電頻率。嵌入式(軟體)方面,用簡單的系統供主要程式運作。組件的選用上強調實用性,也就是夠用就好。例如手錶就不太需要用到影像感測器,也不太需要連上網路閱讀文章,因此(運算核心)採用中階MCU。
智慧型高階穿戴裝置
實質上更接近於智慧型手機,屬於穿戴式的行動裝置,不僅擁有通話、照相、娛樂等多項功能,也可自行安裝擴充新的應用程式,基本上就是整合了穿戴裝置與智慧型手機的特性,讓使用者可以不必再帶一堆東西出門;如Google Glass智慧眼鏡,能通話、拍照、上網、收發E-mail等,更在擴充實境(AR)介面下提供了更有趣的互動方式,有企圖取代智慧型手機的味道。但要改變使用者的習慣,尚需期待更多人機互動方式的改善,以及軟體App開發商的投入,整體而言是一個項有許多待突破問題的智慧裝置。
Google Glass為例,(感測輸入)結合多項感測功能,供應用軟體開發商採用,(介面輸入)考量到眼鏡的特性,只能依賴聲控及側邊的觸控板,未來可能加入手勢操控的方式,(網路通訊)除了短距傳輸外,也有中長距離的電信網路收發模組,(電源管理)方面秏電量大,強調在系統的休眠管理上,(軟體)是如同手機完整作業系統,能處理大量資訊,使用者的自主性高。(顯示輸出)在擴充實境的需求下,採近眼投影設備。(運算核心)因應強大功能及大量運算的需求,高階MCU必不可少(或由高階AP取代)。
穿戴裝置屬於行動裝置的一種,行動裝置可以代表ㄧ個人,未來以車為主體的車聯網,機器人為主體的智慧工廠,就是將裝置連上網路,由雲端資料中心來提供進一步的服務,就是智慧聯網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