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6月6日,一個對普通人而言看似平凡無奇的一天,但是卻對蘋果(Apple, AAPL-US)及其後續產品的發展有著極具深遠的影響;這一天,蘋果執行長Steve Jobs在全球開發者大會(Worldwide Developers Conference,簡稱WWDC)的舞台宣佈,從隔年度開始將結束與IBM長達十多年的合作闗係,同時所有Mac電腦將從原先所合作的PowerPC系統、轉而採用英特爾(Intel, INTC-US)公司所提供的處理器。
消息一出,市場便猶如被丟下一枚震撼彈般、在科技產業造成一陣騷動和震盪;因為由蘋果、摩托羅拉(Motorola Solutions, MSI-US)(Motorola)和IBM所組成的PowerPC聯盟,一直以來都將Intel和微軟(Microsoft, MSFT-US)所聯手打造的系統平台視為主要對手,而蘋果甚至在幾乎每支Mac廣告中都不免對Intel的晶片或微軟的作業系統進行一番嘲弄,以突顯自家產品的優異性能和獨特性。然而,這一回Steve Jobs的態度完全轉變,不僅相信Intel可以發現出最強的處理器產品,更認為該公司的技術將有助於蘋果在未來創造出最好的個人電腦。
捨棄封閉系統以解決效能不彰問題
多年來,以高價、特立獨行路線而著稱的蘋果,始終堅持只採用不同於多數廠商的系統架構,並且陸續藉由推出G3、G4和G5…等iMac系列產品在全球個人電腦市場佔有一席之地;然而,在Apple與IBM合作的十多年期間,蘋果除了不時批評IBM的晶片散熱有問題,這家藍色巨人對於低產量業務不感興趣的態度以及經常供貨不足的現象,更使得企圖進一步擴大PowerPC使用範圍的蘋果萌生了琵琶別抱的念頭,希望透過與Intel陣營的合作解決系統效能不彰的問題、同時也藉此發展出續航性強和性價比高的產品。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當時許多專業人士皆對蘋果的轉型提出了質疑,例如研究機構Insight64的分析師即以「意外、吃驚和擔憂」來表達此項策略的不信任,因為更換處理器晶片的舉動即相當於要重新編寫整個作業系統,同時更牽涉到後續整體軟體相容性…等問題。然而,蘋果絕非草率地做出這項決定;據了解,該公司董事會為了這項策略討論了將近18個月,在經由針對各種角度所提供的想法和問題相互討論、並且仔細思考戰略之後,最終一致決定有必要這麼做。事實證明,蘋果於隔年1月所發布的iMac即採用了Intel處理器,更是成功為該公司獲得自創立以來最大幅度的市占率成長。
圖片來源 By Smurfy
蘋果在堅持獨特和市占利潤之間做選擇
事實上,由於IBM的PowerPC存在有耗能與發熱的問題、經常被批評使用在筆記型電腦上像是個行動電暖爐,再加上個人電腦也越來越需要大量冷卻,因此對於蘋果來說,Intel處理器的低耗能優勢即對蘋果產生了極強的吸引力。其次,因為Intel是採大規模式量產,故每片晶片的平均造價要比PowerPC來得低廉許多,不僅有助於蘋果進一步降低由PowerPC晶片價格而墊高的產品成本,對於Mac系列的產品提升也有幫助。
只不過,倘若從另一個方向思考,採用Intel的晶片、跨入了由Intel所主宰的處理器王國,便意味著蘋果從此將搭上市場的主流班車,並且使向來以非凡、獨特為主軸的品牌策略因而備受考驗,同時也存在著更容易被其他廠商模仿的風險。市場上有聲音便認為,蘋果當初選擇了封閉的架構,就是為了追求無縫、安全且穩定易控制的完美產品,同時也是使得Mac擁有大批瘋狂愛好者的原因;只不過,這一回蘋果或許是因為與微軟系統相容的特性,造就了iPod產品大賣的現象,因而讓該公司高層不得不在繼續堅持獨特的理念、以及因提升市占和控制成本所創造的利潤之間,決定選擇了後者。
對於英特爾來說,或許沒有什麼事情比與全球最時尚的科技品牌合作,來得更值得令人高興的了;在與蘋果合作之後,這家佔據全球處理器80%以上市占率企業的地位將更形穩固;對IBM而言,失去蘋果這家大客戶可不算是件小事,然而Mac處理器僅占IBM晶片業務的一部分,再加上IBM後續針對遊戲機市場陸續成功搶下與大廠微軟、索尼(Sony)和任天堂(Nintendo)的合約,因而可專心於研發遊戲機領域的處理器應用和效能,或許也算是不幸中的大幸。最開心的則莫過於消費者了,由此項轉向策略所間接帶來的電腦流暢速度或者輕薄外型,似乎都讓消費者的需求再次提升且更獲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