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時常在關注財經相關新聞的話,那麼你對於貨幣政策這個名詞想必不會感到陌生,各國中央銀行透過貨幣政策的執行,來實現穩定物價、促進經濟成長等目的。貨幣政策牽扯的金額十分龐大,對於一般民眾而言總會有種冷冰冰難以接近的感覺,但是貨幣政策其實影響我們的生活十分深遠,接下來就讓股感告訴你貨幣政策究竟是什麼吧!
每次看到有關貨幣政策的新聞時,都會提到貨幣政策具有滯後性,貨幣政策的滯後性是什麼呢?又為什麼會發生呢?內文有更詳細的介紹喔!
貨幣政策是什麼?
貨幣政策(Monetary policy)是指中央銀行藉由控制貨幣總數或利率水準等,以達成金融穩定與物價穩定,並促進經濟長遠發展的最終目標。
以台灣為例,台灣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主要包括維持物價穩定、健全金融與促進經濟成長等。其中維持物價穩定有助於長遠的經濟發展,因此大多數國家均以物價穩定為優先,且優先順序要高於經濟成長。
貨幣政策的滯後性
相信許多人都有聽過貨幣政策具有滯後性(Time lag)這個特徵吧?那為什麼貨幣政策的實行會有滯後性呢?那是因為央行調整利率的這一個動作,需要通過層層關卡才能實際發揮作用,我們可以用放貸作為例子,假設當中央銀行認知到經濟過熱時,可能和實際開始過熱的時間點已經有一段時間差距,而當認知到經濟過熱並真正採取行動時,中間又會間隔一段時間,再來當正式升息後,廠商和企業開始減少投資以及借貸又會是一段時間以後的事情了,而後傳遞到一般家庭的薪資以及消費又必須耗費一段日程,這其中包含了認知滯後、決策滯後以及生效滯後等外部和內部的因素,因此我們可以說貨幣政策的滯後是一段漫長且難以掌握真正長短的過程。
因此貨幣政策的拿捏對於中央銀行來說可以說是十分困難的,因為滯後性的緣故,中央銀行難以馬上掌握貨幣政策的效果,因此中央銀行在實施貨幣政策時,必須考慮到滯後性的存在,前瞻性地調整貨幣政策的執行,才不會在錯誤的時機實施不當的貨幣政策。
貨幣政策類型
大致來講,貨幣政策依照手段的實施與預計達成的目標,可分為寬鬆與緊縮兩大立場。接下來就讓股感帶你認識這兩種貨幣政策有什麼不同吧!
寬鬆貨幣政策
寬鬆貨幣政策(Easy money policy)又稱作擴張性貨幣政策,寬鬆的貨幣政策往往表示央行準備降息、提高債券購買量、增加貨幣供給的數量,因為使得市場有較多的資金餘裕空間,故稱寬鬆,實務上稱為鴿派(Dovish)立場。
💡想知道更多有關於寬鬆貨幣政策的知識嗎?可以參這篇文章喔>>>QE|QE 意思?美國 QE 規模?量化寬鬆影響?
緊縮貨幣政策
緊縮貨幣政策(Tight monetary policy)往往表示央行準備升息、降低債券購買量、減少貨幣供給的數量,使市場的可用資金變少,讓金融市場狀況變得較為緊縮,實務上稱為鷹派(Hawkish)立場。
寬鬆貨幣政策 | 緊縮貨幣政策 | |
時機 | 經濟衰退時期 | 經濟過熱時期 |
目的 | 促進投資以及消費 | 降低通膨 |
手段 | 調降利率、購債 | 調升利率、縮表 |
貨幣政策工具
雖然各國央行的貨幣政策目標不盡相同,使用的手段與工具也不一,但原則上大抵都不脫以下三種:存款準備率、重貼現率、公開市場操作,接下來就來看看股感的介紹吧!
貨幣政策工具:存款準備率
存款準備率就是央行規定商業銀行在收到民眾的存款後,必須存放一定比率的金額在銀行裡,不能全部貸放出去,避免民眾領不到錢而出現擠兌現象。
例如當央行把法定存款準備率定為 10% 的時候,某家商業銀行有 100 億的存戶存款,就必須保留 10 億的金額(100 億 × 10%),最多只能做 90 億的放款行為。因此當景氣低迷、通貨緊縮時,為了增加市面上的貨幣供給量,央行就會調降存款準備率,增加貸放到市場的資金數量;而若是景氣過熱、通貨膨脹時,希望減少市面上的貨幣供給量,央行就會調升準備率,使銀行能放款的金額縮水,進而降低市場上的貨幣數量。
貨幣政策工具:重貼現率
在認識重貼現率之前,首先我們得先理解什麼是貼現。所謂的「貼現」,是指民眾將未到期的商業票據,向商業銀行請求變現(兌換為現金),銀行通常會向民眾收取額外的變現費用,此費用與貼現票據金額的比率,稱為貼現率。例如商業銀行的貼現率為 10%,則民眾要將面額新台幣 100 萬元之本票貼現時,銀行就會收取 10 萬元的變現費用(100×10%=10),所以民眾具體領到的金額為新台幣 90 萬元。這個貼現行為是民眾向商業銀行所為,因此是第 1 次變現。
至於「重貼現」,就是第 2 次的變現行為。是指商業銀行在資金短缺時,將客戶貼現的票據,請求央行再給予貼現,以取得資金;央行通常會向一般銀行收取再貼現費用,此費用與再貼現票據金額的比率,即為重貼現率。白話地講,重貼現率可以理解成銀行向央行借錢的利率,而一般各國貨幣政策指的利率升降,通常都是指重貼現率(名詞可能不同,但原則上都是銀行向央行借款的利率)。
所以在景氣過熱、通貨膨脹時,央行可提高重貼現率(升息),使商業銀行因重貼現費用過高而減少向央行借款,進而流通在市面上的貨幣量就會因此減少;反之當經濟不景氣、通貨緊縮時,央行則會降低重貼現率(降息),商業銀行向央行變現的成本降低,自然會增加借款,市面上的貨幣數量便會因此增加。
💡來這邊看更多有關於貨幣市場的介紹>>>貨幣市場是什麼?有哪些商品?貨幣市場基金介紹!
貨幣政策工具:公開市場操作
公開市場操作是指中央銀行藉由在公開市場(即一般稱的市場)上買賣公債或政府債券,達到控制貨幣數量的操作。當景氣過熱時,央行賣出公債,人民買進公債時所支付的貨幣會回流到央行,央行便能收回市面上過多的資金,達到降低貨幣數量的效果;反之當景氣衰退時,央行則會買入公債,因此(向市場)買入公債的金額將釋放到市場上,使貨幣供給量增加。通常前者會搭配緊縮貨幣政策,而後者則會和寬鬆貨幣政策一同使用。整理如下:
- 緊縮貨幣政策:中央銀行透過向民間賣出債券的方式,收回本國貨幣,減少流通貨幣,減緩過熱的經濟現象。
- 寬鬆貨幣政策:中央銀行透過向民間買進債券的方式,釋放出本國貨幣,增加流通貨幣,有助於經濟活動的運作。
貨幣政策目標
在看完了貨幣政策的工具有哪些後,你應該會感到好奇,究竟這些工具的實施,是為了實現哪一些目的呢?而這些工具又該如何傳遞效果到我們的生活呢?接著就讓股感來帶你看看貨幣政策有哪些目標吧!
貨幣政策目標:穩定物價
穩定物價是我們一般最常見的貨幣政策目標了,但是物價穩定並不是指保持物價永遠恆定,而是希望將物價的增長,維持在一個可控的增長範圍。通常穩定物價的觀察指標為通貨膨脹率,而各國通常以 CPI 作為通貨膨脹率的衡量標準。
💡這邊有更詳細的通貨膨脹介紹喔>>>通膨是什麼?停滯性通膨、惡性通膨?通貨膨脹影響?
貨幣政策目標:充分就業
充分就業也是各國中央銀行常見的主要貨幣政策目標之一,這邊的充分就業是指有意願就業的勞工是否能夠有效率地找到工作,也就是勞動資源的效率性。一般我們會以失業率作為衡量就業的標準,在美國,經濟學家也會參考像是非農就業、失業救濟金等數據,來判斷美國是否有達到充分就業喔!
💡想知道更多有關於失業率的介紹嗎?股感都幫你整理好囉>>>失業率是什麼?如何計算?台灣失業率介紹!
貨幣政策目標:促進金融穩定
根據我國中央銀行法第 2 條規定,促進金融穩定是我國貨幣政策的重要目標之一。許多國家直到 2008 年金融海嘯以後,才將促進金融穩定加到貨幣政策的目標之中,但是我國自 1977 年以來即賦予中央銀行有促進金融穩定的職責。金融穩定的定義雖然有些模糊,但是主要是指金融體系有能力:
- 在不同經濟活動及不同期間有效率地分配資源
- 評估及管理金融風險
- 承受不利衝擊
💡有關於 2008 年金融海嘯的介紹,你可以看這裡>>>金融海嘯|2008 金融海嘯是什麼?金融風暴發生原因?影響?
貨幣政策目標:健全銀行業務
根據我國中央銀行的說明,健全銀行業務的定義節錄如下:銀行的基本功能在於金融中介,透過市場機制的運作,將儲蓄資金配置到生產性的投資。台灣的金融體系屬於以金融中介為基礎的間接金融體制,間接金融的比重高達八成,顯見銀行業在金融體系扮演重要角色。
健全銀行業務可促使銀行體系安全暨效率運行,有助金融穩定;亦可強化金融中介、順暢信用管道,益於貨幣政策傳遞。因此,中央銀行檢視銀行體系的系統風險,適時採取適當的貨幣政策,並採總體審慎措施,協同金管會的個體審慎措施,共同致力於健全銀行業務。
貨幣政策目標:維持匯率穩定
對於依賴貿易的國家而言,匯率的穩定是十分重要的一環,台灣的貿易依存度十分地高,因此維持匯率穩定,是我國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主要目標之一。由於我國並非 IMF 的會員國,當金融危機發生時,無法從 IMF 取得支援,因此必須靠我國中央銀行於平時的努力,以備不時之需。
💡這邊有關於外匯存底的介紹喔>>>外匯存底|外匯存底是什麼?台灣外匯存底?外匯存底排名?
貨幣政策目標:促進經濟發展
當以上這些目標皆達成後,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便是在不違反以上幾點的前提下,促進經濟發展了。由於以上幾點目標相互之間很有可能產生矛盾,像是物價穩定以及充分就業之間的衝突,便是許多國家在執行貨幣政策所面臨的問題,因此如何在這之間找到平衡,並且實現促進經濟發展的目標,便是中央銀行的課題。
💡想知道經濟成長如何衡量嗎>>>GDP 意思?台灣 GDP?人均 GDP?
操作目標和中間目標是什麼?
央行貨幣政策的基本架構是採取貨幣目標機制,透過貨幣政策的操作工具,先達成操作目標,再傳達至中間目標,最後完成最終目標。其中操作工具的執行與操作目標的訂定,屬於政策執行的層面;而中間目標與最終目標的制定,則屬於政策擬定的層次。
由於貨幣政策的執行到最終目標的實現,會產生一段時間落差,如果中央銀行等待政策效果完全顯現後,才決定是否採取新措施,經常會緩不濟急或錯失先機。因此中央銀行必須選取部分變數做為中間目標,藉此先行預估貨幣政策的效果。目前台灣貨幣政策的中間目標變數為貨幣總數 M2。充當操作目標與中間目標的變數可能是價格(利率)變數或數量變數(準備金與貨幣總計數),但是中央銀行無法同時以這兩項變數作為目標。
台灣中央銀行每年底會依據對次年經濟成長率、消費者物價年增率的預測值及其他因素,擬定次年的貨幣成長目標區間。若貨幣成長率能夠控制在貨幣成長目標區內,則代表最終目標大致可以達成。
而操作目標以及中間目標必須滿足以下三個條件:
- 可測性:必須可以被精確而迅速地測量。
- 可控性:中央銀行必須對目標變數擁有控制能力。
- 可預測的因果性:必須能影響最終目標,而且對最終目標的影響可以預測。
簡單來說,操作目標就是指央行可直接控制的目標變數。中間目標則是與最終目標關係密切的變數,但是政策工具無法直接影響它們。
貨幣政策工具 |
|
|
操作目標 | 價格變數 |
|
數量變數 |
|
|
中間目標 | 價格變數 |
|
數量變數 |
|
|
最終目標 |
|
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差異
不知道你是否曾經把貨幣政策以及財政政策給搞混過呢?沒關係!在文章的最後快來看看股感的整理吧!
貨幣政策 | 財政政策 | |
執行單位 | 通常為中央銀行 | 通常為財政部 |
政策類型 |
|
|
政策工具 |
|
|
看完這邊篇文章過後,不知道你對於貨幣政策的理解有沒有更透徹了呢?貨幣政策雖然看似距離我們很遠,實際上對於我們的影響可以說是十分深遠的。透過股感的介紹,下次你在閱讀相關的文章時,應該不會再被這些名詞給混淆了吧!
【資料來源】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