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基金ETF

全球總經

理財商業

消費信用

保險稅制

房產生活
貿聯-KY(3665)-勇闖矽谷的連接器供應商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股感知識庫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股感知識庫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貿聯-KY(3665)-勇闖矽谷的連接器供應商

最近更新時間: 14 April, 2021

 
展開

6月10日是汽車產業值得紀念的一天,當天收盤只賣電動車的特斯拉成為全球市值最大的汽車公司,去年只賣30幾萬輛車的公司,市值居然超過去年賣1074萬輛車的豐田,美國投資人如此看好特斯拉的未來,做為台股純度第二高的特斯拉概念股貿聯-KY,是間甚麼樣的公司?

本篇重點:

  • 公司簡介 – 勇闖矽谷的特斯拉(Tesla)連接器供應商
  • 營運概況 – 電池管理線束與擴充基座為兩大成長支柱
  • 危機就是轉機 轉型佈局PC以外產業
  • 車用產品三年不開張 開張吃三年
  • Tesla在電動車產業具壟斷性地位 未來可能再強化
  • 結論 – 持續關注Tesla發展

公司簡介 – 勇闖矽谷的特斯拉(Tesla)連接器供應商

貿聯創立於1996年,主要的產品為各式連接器與連接線束,總部位於美國加州矽谷,是第一家總部設在美國矽谷卻在台灣掛牌的連接器公司,起初只做連接器的買賣,1997年設立深圳工廠後,轉型成為連接器製造商,並持續深化技術實力。

那個年代國際知名的電腦品牌都在美國,貿聯當時主要客戶是Everex、Dell、Intel和Gateway等等,為了比同業更接近客戶,毅然決然的直接把總部搬去美國,後續因總部不在台灣而且陸資超過4成,反而使貿聯掛牌困難重重,直到台灣開放KY股掛牌,貿聯才能回台上市。

總部在矽谷讓貿聯有更多機會接觸到最新的革命性產品與國際大廠,和特斯拉的合作就是一例,在特斯拉推出Model S成為全球知名公司前,貿聯早在2006年就和特斯拉合作開發電動車,現在貿聯是特斯拉電動車的電池管理線束主要供應商,成為台灣最知名的特斯拉概念股之一,目前特斯拉對貿聯的營收貢獻約在8~10%。

除了特斯拉以外,貿聯還有眾多國外知名大廠客戶,例如:HP、DELL、微軟、Intel、Dyson(知名吸塵器廠商)、Bosch(知名家電廠商)、Lam Research(第三大半導體設備商)、GE(最大醫材廠)、亞培、西門子、思科(最大通訊技術廠商)等等。

貿聯產品橫跨相當多領域,2020年Q1產品終端應用的比重分別為資訊與消費性電子44%,電器22%、車用19%、工業6%、醫療5%、太陽能1%與光通訊1%,有50%以上的營收是來自於3C以外的產業,多數的台灣連接器廠商像是嘉澤、正崴等都有8成以上的營收是3C產品,和貿聯明顯不同。

根據Bishop & Associate的報告,2018 年全球連接器市場規模達 668 億美元,貿聯2018年營收218億台幣在全球市佔率大約1%,屬於中型的利基型連接器廠商。

營運概況 – 電池管理線束與擴充基座為兩大成長支柱

比較貿聯2017年第四季與2020年第一季的營收比重,資訊與消費性電子和車用電子分別從41%與17%比重成長到44%與19%,其餘產品線比重不是持平就是下滑。

其中資訊產品主要的成長動能是來自擴充基座(Docking Station),近年逐漸流行超薄筆電,超薄筆電厚度不足導致很多I/O只能改用Type-c USB代替,消費者原有的電子產品,例如:USB 2.0的隨身硬碟,無法連上超薄筆電,Docking Station可提供串接的功能,Docking Station從2017年佔資訊營收比重50%成長到2019年大約60%。

在車用的部分,主要的成長動能來自供應給Tesla的電池管理線束,特斯拉2017年銷量10萬台2019年成長至36.7萬台成長3倍以上,而貿聯的車用營收大約從3%營收比重成長至8~10%。

危機就是轉機 轉型佈局PC以外產業

貿聯能打入特斯拉,除了把公司設在矽谷,總部離特斯拉總部開車10分鐘就到以外,也和公司經營初期遇到的危機有關。

貿聯創立初期產品以電腦產業為主,90年代美國電腦品牌廠商持續把代工供應鏈移到亞洲,亞洲電腦品牌開始崛起,貿聯把總部移到加州等於是逆勢而為,2、3年後經營反而陷入瓶頸。

90年代末供應鏈開始出現惡性殺價競爭,1997年鴻海毛利率是超過難以想像的30%,五年後已經低於15%,而且再也沒有回來過,貿聯在2000年左右開始尋找PC產業以外的機會。

1999年開始攻車用認證,2000年生產第一個光隔離器進入光通訊市場,2002年打入中國醫療設備,2008年進入太陽能市場,2015年攻航太認證,2017年併購LEONI集團電器線束事業部跨入電器市場,經多年努力,現在3C佔公司營收比重已經低於50%。

車用產品三年不開張 開張吃三年

汽車的產品壽命相當長,平均要用12年,所以供應鏈也相當”穩定”,試想12年前買車的客戶如果要換零件,換的不是原來的供應商,是不是風險比較高?

車用產品的特色是對於安全性與穩定性要求特別高,供應商認證通常長達兩年以上,而且很少換供應商,就算認證過了常常也是備胎,如果想要跨入這個產業,就必須有長期抗戰的準備。

觀察目前貿聯車用的三大客戶Tesla、Polaris、Thermo King,其實都是非主流的汽車產業,電動車、越野車、冷凍櫃車,其實在汽車業目前都是小眾市場。

以市值來看Tesla已經是全球數一數二的車廠,跟他市值處於同一水平的豐田年銷量是千萬級別的(特斯拉2019年賣36萬台),如果市場對於Tesla預期是真的,代表Tesla銷量未來可能會比現在成長30倍,加上車用產品供應鏈相當”穩定”,如果Tesla現在的股價合理,貿聯未來營運值得期待。

Tesla在電動車產業具壟斷性地位 未來可能再強化

根據EV sale的數據Tesla在2019的銷量達到36.78萬輛,佔EV整體銷量約22.5%,特別是在最重要的美國市場Tesla的市佔率更是超過一半,最近新推出的Cybertruck預購量也已超過60萬台。

目前Tesla的競爭對手大多還是傳統車廠,會面臨多賣一台電動車可能就少賣一台燃油車的窘境,不利於面對Tesla的競爭,另一方面,Tesla單一車款的銷量遠大於競爭對手,是第二名的三倍,有點類似於蘋果的4~5年前iPhone,可以降低Tesla的生產成本,再持續投入拉大與對手差距。

結論 – 持續關注Tesla發展

目前Tesla佔貿聯營收大概8~10%,或許有些人會覺得並不高,但現在Tesla在汽車產業銷量的市佔率低於0.5%,所以本來就很難找到比重很高的供應鏈,如果以現在Tesla的市值跟其他車廠比較,或是它250倍的本益比,等它產品走到高原期,比現在成長20~30倍是可能發生的事,8%的20倍就是160%,對觀察貿聯營運最重要的還是Tesla電動車的發展。

參考資料:

  • 貿聯-KY公司財報
  • 貿聯-KY法說會簡報
  • Tesla官網
  • EV sale
  • Bishop & Associate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股感知識庫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股感知識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WP RSS Plugin on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