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車”、“網”融合誕生的系列概念層出不窮,更深層次的探究之前,我們先來聽聽不同的聲音,把這三個混雜難辨的概念釐清。
圖片來源:車云網
第七屆Telematics@China高峰論壇的主題是互聯網汽車與車聯網電商大數據。有關“車”、“網”融合誕生的系列概念層出不窮。車聯網、互聯網汽車和智能汽車創造了無數市場機遇,也成為了貫穿三天論壇會議的詞彙。更深層次的探究之前,我們先來聽聽不同的聲音,把這三個混雜難辨的概念釐清。
從車聯網到互聯網汽車
如果要從“車聯網”這個概念提取出一個關鍵字,那就是“聯結”。車聯網是智能交通的組成部分,更多表現在汽車基於現實中的場景應用。這些聯結有一個統稱叫V2X(Vehicle),V顧名思義是汽車(Vehicle),X可以代表人和各種設備汽車,包括行人(Pedestrian)、路旁設置的通信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及電網(Grid)等,當車與之互聯,則取首字母命名為V2V、V2P、V2I及V2G。
最早的車聯網始於車載信息系統,也就是車與移動網絡的打通,車載系統配備的地圖導航與路況提醒等功能就是一個基礎案例。伴隨著車聯網勃興,V2V、V2P、V2M、V2I功能被逐步開發,被廣泛應用於汽車主動安全(ADAS)領域。電動車在市場普及,閒時可轉換為移動電站為其他設備供電的(V2G)技術,也已經開始在全球範圍推進。
車聯網中作為基礎通信聯網入口分為兩種,其一是將手機和車機端口打通,借助手機流量實現聯網,其二是主機廠和運營商合作,採用前裝內置網卡的方式完成聯結。總體看來,上面提到的安全類技術的實現,掌握硬體的主機廠更有優勢,後裝市場通過有限的外接接口也有不小的生存空間。
技術在不斷研發出新,應用的項目也在豐富。但從中國汽車產業來看,所謂的車聯網產品還蜻蜓點水地停留在導航和娛樂系統的基礎功能階段,在主動安全和節能領域還有大片空白。《汽車商業評論》總編賈可在TC論壇圓桌討論中指出,車跟車聯網,車跟物聯之間聯網,這些到現在為止還遠遠沒有達成。
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郝飛在論壇上首先肯定了車聯網在日後汽車產業中的特殊地位,表示“連接必然成為一個最基礎的功能”,需要日後深耕。但是,“我們要做的互聯網汽車,絕對不僅僅只是車聯網”。在與阿里合作中,上汽首次提出了互聯網汽車的概念。互聯網汽車需要結合整個汽車產業鏈來思考。郝飛認為,“互聯網汽車更多在於我們產品營銷、製造、研發,甚至銷售和服務都有大數據的概念。” 互聯網汽車不僅是在汽車整個生命週期內嵌入互聯網技術本身,還要有互聯網思維參與其中。
從造車源頭出發,汽車製造開啟了訂製模式。每一位特斯拉(Tesla, TSLA-US)購車者在預約時都要對配置進行確認。車體顏色、輪轂尺寸、車頂天窗、內飾配置以及可選充電配套裝置都可以按需求個人化。研發過程共享模板的接入和打通使用車更加智能,語音對話、一個手勢甚至眼神,都可以讓車了解你的下一步意圖。走入售賣流程,大數據行銷和網絡平台叫賣已經發揮出低成本的優勢,並且通過成交線索的累計,互聯網將在日後追蹤到用戶的每一次保養與服務。當“跑在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的信息高速公路上”,在產業各個環節擅用網絡大數據,互聯網汽車才算名副其實。
智能汽車IQ如何計算
車聯網技術日趨成熟,智能汽車應運而生。所謂智能汽車,來自車聯網、人工智能及自動控制等技術在汽車上的高層階融合。人能夠通過汽車上的控制應用程式控制汽車,而車也能夠反向與人進行一些互動,汽車和人之間通過軟體或者語音等智能手段來實現人機交互。和普通車比,智能汽車完成了主被動安全、人性化設計以及實現智能交通三方面的進化。
把智能汽車做到相對完善的是谷歌(Alphabet, GOOGL-US)無人駕駛汽車,可以實現全程無人操控的全自動原型車已經開始在矽谷累積里程數。谷歌無人駕駛汽車通過搭載雷達感測器、雷射光測距儀和攝影鏡頭替代人眼功能。在GPS定位的基礎上,擁有強大儲存和運算能力的車內主機將“眼睛”看到的數據與雲端交換,計算出具體的操作判斷,代替人腦完成加減速、停車、避讓等動作。
智能汽車扮演何種角色是對“用戶需要什麼”的探究。怎樣的人才需要無人駕駛車?智能車要實現何種功能?賈可的觀點是,智能車多用於短途交通,在這個“第四空間”內完全解放乘客雙手和大腦再去忙碌其他事項,未免“把人性需求想得過分周到”。北汽集團總裁助理榮輝持對此表示贊同,他認為智能汽車只需給現有功能適當做加法即可,例如為路途較遠的上班族提供車內床鋪,在來回路途中小憩,甚至最後替代房屋。
或許所謂智能,更多是衡量控制的智慧。作為觀致汽車有限公司市場及銷售執行總監,衛思梵認為汽車的智能應該表現為駕駛者的智能切換和環境自適應。“我們要有合適的連接性,互聯互通,知道何時讓睡覺的乘客醒來,告訴乘客要開始對車的人工控制。”還有一個可以深挖的基礎功能,是讓車適應不同環境調節駕駛舒適性,根據駕駛狀況調節引擎油耗。
谷歌無人駕駛汽車的試駕中,志願者包括老人、兒童、忙碌上班族還有盲人。有不少人預測,這項全自動駕駛功能將在醫療與社會援助等方面優先試用,似乎也為上述觀點證明。距離完全替代人駕駛的正式普及還有很長一段距離。我們在等待的技術成熟和倫理平衡的同時,也在等待持不同觀點的行業角色在未來汽車生態系統中,進行更多的跨界融合。
車雲小結
對概念的定義從來就不是為了歸一,而是一個多元論辯的開端。從車聯網到互聯網汽車的概念演變,完成了一次製造業和IT界的業態豐富,還帶來了審視角度的改變。
車聯網像是一場不同行業面對新興領域的跨界討論,挖掘汽車的潛在功能。而有關互聯網汽車更像是汽車產業面對改革進行的自我反思和應對思考。不同界定背後有多個角色的焦慮,也有不同利益間的斡旋,而不變的永遠是堅定的消費者立場。身為主機廠,在這場改革中有獨占優勢,未來車廠如何應對改革,車雲小編將會為你做後續分析。(文/巢艷君)
《車云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