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看上的公司,孫正義可能用 30 分鐘就決定投資,也可能寫出上百頁的投資草案來遊說董事會,直到他們同意。
前段時間彭博 (Bloomberg) 的一篇報導講述了軟銀 (9984-JP) 幾個投資背後的故事,揭示了軟銀投資滴滴的那筆交易背後,是孫正義對滴滴 CEO 程維那句「不讓我投你,那我就去投你的競爭對手」的表態起了關鍵性作用。
最近《華爾街日報》採訪了軟銀的幾位董事和投資夥伴,又為我們勾勒出了孫正義在投資決策上的其他幾個面向。
在他們看來,孫正義做事有時候太「憑感覺」,對於自己知之甚少的公司也是一瞬間就決定投資。
例如去年 7 月,孫正義給室內農場新創公司 Planty CEO 馬特·巴拉德 (Matt Barnard) 15 分鐘準備公司陳述,後者給孫正義展示了生菜農場模型、談了在美國發展的計劃,之後回答了孫正義幾個問題,便拿到軟銀 2 億美元投資。
與此相似,軟銀在去年用了不到兩個月就向機器人軟體新創公司 Brain 投資 1 億 1400 萬美元。該公司 CEO 尤金·伊奇科維奇 (Eugene Izhikevich) 說,原本以為要花 10 ~ 15 年拿到這麼多錢,現在看來比預計快 3 ~ 5 倍。
火速不一定代表著草率。軟銀內部人士透露說在交易之前,孫正義常常自己草擬投資方案,把他的投資團隊晾在一邊無事可做。「這些方案文件長達幾百頁,詳細列出了關於交易各種可能發生的情況。」 軟銀的前董事希永守重信 (Shigenobu Nagamori) 說道。
孫正義會用這些方案尋求董事會通過,如果有反對的聲音,他會一直爭論到對方同意。永守重信去年離開軟銀的原因之一,就是覺得孫正義這樣的做法 太浪費時間了。
這樣的做法也招致了董事們對投資價值的懷疑。永守重信反對孫正義 2016 年花 320 億美元收購英國半導體公司 ARM ,認為後者只值孫正義出價的 1/10 。
關於收購價格的質疑同樣也出現在了 WeWork 的這筆投資上。 2015 年,估值 50 億美元的 WeWork 尋求軟銀投資,但軟銀的投資負責認為它科技屬性太弱、不值當時估值,拒絶投資。
2016 年 1 月, WeWork 的估值漲到了 100 億美元,孫正義見了 WeWork 的 CEO 亞當·紐曼 (Adam Neumann) ,按照 WeWork 日本區 CEO 克里斯·希爾 (Chris Hill) 的說法,孫正義當時完全被關於共享空間的發展前景吸引住了,想給 WeWork 投錢。
一年之後,孫正義決定投資 10 億美元時,這個提案遭到了董事會的反對,他們不理解孫正義為什麼要投資一個房地產公司,覺得估值過高。不過孫正義最後還是 贏了,並且把 Wework 的估值推到了 200 億美元。
Wework 的共享辦公室
在今年年初,孫正義甚至沒經過旗下願景基金 (Vision Fund) 的批准,直接向 Uber 投資,雖然事後他說原本是計劃和基金會溝通這筆交易的。
願景基金是軟銀在 2017 年 5 月開始籌措的一支基金,目前也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私募股權基金,相當於 4 個銀湖資本和 15 個紅杉資本。沙烏地阿拉伯和阿聯酋的主權財富基金、蘋果(Apple, AAPL-US) (APPL-US) 、富士康 (2038-HK) 、夏普 (6753-JP) 等企業,以及軟銀自己,已經向這支基金注入 930 億美元。
現在,軟銀還在籌備第二個科技基金,作為投資科技行業的補充性基金規模將超過願景基金。
軟銀的瘋狂投資還在繼續,今年 1 月份,它又向遛狗應用 Wag 投了 3 億美元。 The Information 爆料稱, Wag 原本只是想尋求一筆 1 億美元的融資,但是軟銀最後硬塞了 3 億美元過去,同時也獲得了這家公司更多的股份和控制權。
「軟銀的膽子比其他投資公司的更大。不過事實證明,孫正義的決定中正確的更多。」 ARM 的 CEO 西蒙·賽格斯 (Simon Segars) 說道。
正確與否,要看的是那些被投公司未來的發展。軟銀的影響力滲透在了科技、租車的多個市場,但是它目前還沒有在任何一個公司擁有控股權。
《華爾街日報》統計的前十名科技獨角獸公司中,軟銀投了三個,分別是 Uber、WeWork 和 Flipkart。
《好奇心日報》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