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想得到,在 1980 年代後的地毯產業裡能出現一檔 100 倍的股票?在 80 年代在航空產業裡出現一支 30 倍的股票?而在 2008 年之後的紡織產業裡,出現了好幾支 10 倍股?
這些差到不能再差、持續負成長的夕陽產業裡(週期產業至少還能翻身),一樣出現了超級公司,這是為什麼?這就是投資沙漠之花,隱形冠軍公司的最大魅力所在。
很多人認為夕陽產業不是好生意,畢竟一些產業的屬性決定很容易產生高成長的公司,比如醫藥、消費、科技。但並不是只有高成長的產業才會出現高成長的企業,在低成長的冷門產業裡,對於優秀的公司來說,也是一門 “好生意”。
因為產業競爭太強導致沒有太多新的進入者,只要公司足夠強大,能夠在惡劣的環境生存下去打敗現有的競爭者,那麼這些公司同樣將會獲得很高的成長。投資沙漠之花公司的關鍵點在於公司要有一個利基(即需求)和優秀的管理層,能不斷的淘汰同產業的其他公司,不管是航空公司、輪胎公司、地毯公司,包括鋼鐵、紡織,這些產業中出現的高成長公司都是有廣泛的市場需求作為背景,同時不斷地重組、兼併同產業其他公司。
以下為正文(4906-TW),投資案例:
班達格公司
經典案例,班達格公司從事舊輪胎翻新業務,而且公司地處窮鄉僻壤,所以華爾街的股票分析師很少去調研,在彼得・林區(Peter Lynch)投資之前的 15 年裡,只有三個分析師追蹤過這家公司。
班達格公司管理風格非常樸實,專注於成本節約,它在其他人認為無利可圖的產業中尋找到了與眾不同的利基市場,形成獨占的競爭優勢。當時美國每年卡車和客車輪胎翻新的需求約為 1,200 萬個,其中班達格的市佔率達到 500 萬個。
班達格公司自 1975 年以來,股息持續提高,盈利每年成長 17%,儘管收益持續成長,班達格公司的股價在 1987 年股市大崩盤和海灣(3252-TW)戰爭期間也曾兩次暴跌,華爾街的這種過度反應,為彼得・林區創造了逢低買入的好機會。兩次暴跌之後,股價不但全部收回失地,而且後來漲幅巨大。
西南航空(Southwest Airlines, LUV-US)公司
還有什麼產業能比 1980 年代的航空公司更糟糕的呢?美國幾大航空公司相繼破產或者正在破產邊緣苦苦掙扎,但是在航空業災難性的十年中,西南航空公司的股價卻上漲十倍(後面幾十年再次上漲數倍,至今股價創下歷史新高)。為何在夕陽產業中仍然能出現這樣優秀的公司?看看西南航空做了什麼(確切的說是沒做什麼傻事)。
西南航空在整個航空業中營運的成本是最低的,他們不開通飛往巴黎的航班,沒有提供精美的機上餐點,更不借錢買太多的飛機,也不給公司高層支付高到離譜的薪水(但底層員工待遇豐厚)。
在其他航空公司競相採用大飛機、長途航線的策略時,西南航空的 CEO 反其道而行,找到了市場生存的縫隙——短程廉價航線。在當時西南航空是唯一一家多班次短程廉價航空公司,因此當其他航空公司在激烈的競爭中不斷破產倒閉時,西南航空卻從 1978 年只有 4 架飛機的不起眼小公司,發展成為了全美第八大航空公司,也是唯一連續盈利的航空公司,從股票的投資回報率來說,至今無人可比(同產業)。
西南航空在當時制定了完全不同於其他航空公司的廉價航空策略,這是其獲得巨大成功的關鍵,這也是低迷產業甚至淪落到破產產業中優秀沙漠之花公司的最大魅力。
(註:由於分紅的因素,股價有所出入,但趨勢和漲幅是正確的)
肖氏工業公司(SHAW INDUSTRI)
低迷產業的優秀公司總在非常偏遠的地方,肖氏工業公司也不例外,肖氏工業 1961 年成立,主營地毯業務。
當年肖氏工業成立之時,恐怕再也找不到比地毯更為糟糕的產業了,產業沒有進入門檻和技術上的壁壘,你甚至只需要 1 萬美元就可以開一家地毯廠,全美各地佈滿了小的地毯廠,由於產能過剩,地毯上門紛紛降價銷售,大家日子非常難過。到了 1982 年,木地板重新在美國家庭流行起來,地毯產業徹底走到了盡頭,原先市場最大的 25 間公司,已經有一半徹底退出地毯產業,剩下的公司也紛紛陷入停滯發展的狀態。
此時,肖氏工業公司苦心經營,不斷地壓低成本,利用所有可用的資金改善生產線,同時為了避免高價購買原材料棉紗,肖氏工業公司自己買機器來生產,達到控制成本的目的。同時在銷售端,肖氏工業公司組成了自己的銷售網路,有自己的物流車隊。
在對低成本無以復加的需求中,肖氏工業選擇不花大錢在市區展示自己的產品,而是將客戶接到公司來參觀。在一系列的運作下,肖氏工業在地攤市場最為糟糕的時期,依然保持了 20% 的淨利增速,股價更是從 1980 年來上漲了 50 倍!雖然股價在 90 年橫盤一年,但此後再次翻倍。
誰能想得到,在地毯這種完全夕陽產業裡,竟然會出現漲幅百倍的大牛股?值得一提的是,肖氏工業公司在創始人退休後,於 2000 年被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波克夏(Berkshire Hathaway, BRK.A-US)・海瑟威公司收購。
彼得・林區的投資準則中,有好幾條都是針對沙漠之花公司,比如公司業務枯燥乏味甚至讓人厭惡;機構幾乎不持股,分析師不追蹤;公司可能處在一個幾乎不成長的產業(面臨較少的競爭);公司有一個利基;人們要不斷購買其產品的公司;公司在增持或回購的股票。
從彼得・林區的書中,不難看出他比較偏愛沙漠之花、身邊的消費類公司、困境反轉的公司;也正是這些公司,帶給了彼得・林區投資生涯的巨大成功,因為這幾種類型的公司都是符合 “三好” 公司的準則。
《雪球》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