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日本泡沫,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 1991 年的房地產泡沫,其實不少人不知道,日本在一百年前,還有一個非常大的泡沫,那就是 1915 年到 1920 年的“大正泡沫”。
緣起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近代化經濟逐步建立 (改革開放)
- 1869 年,三菱財閥的前身,九十九商會成立。
- 1882 年,日本的中央銀行,日本銀行開業。
- 1895 年,新日鐵前身,八幡製鐵所開建。
利用甲午戰爭賠款,建立金本位制日元 (本幣國際化)
20 世紀前葉的世界是金本位的世界,如果不是金本位貨幣,是無法在國際交易中作為結算貨幣存在的,而日本雖然 1871 年 6 月 17 日就頒佈了新貨條例,規定日元為金本位制貨幣,但是因為黃金儲備不足,實際上卻是銀本位制,下圖是 1 日元銀幣。
然而時來運轉,1895 年,明治維新第 28 個年頭,日本戰勝滿清,拿到了 3500 萬英鎊金幣賠款,以此為基礎,1897 年,日本宣佈停止鑄造 1 日元銀幣,重新開始兌換黃金,日本才成為實質性的金本位制國家。
下圖是 20 日元和 10 日元金幣,這都是直接在市場上流通的流通貨幣,而非今天的紀念幣。
當時,1 日元合 0.75 克黃金,按照今天金價,換算過來就是
- 1 日元=34.8 美元
- 1 日元=945 元新台幣 (下文合今皆以此為標準)
泡沫
經濟基礎建立,本幣國際化完成,經濟繁榮只欠東風,而這東風終於在 1914 年刮了起來,隨著普林西普的兩聲槍響,全世界 33 個國家打成了一團,而現代熱兵器戰爭,要打就要鋼鐵,要船舶,要紡織品,要化工品,本土算是指望不上了,殖民地又沒工業,這時,獨立於歐洲之外的兩個工業化國家,美國,日本就成了萬眾所需。
大戰開始,銅鐵之類的軍用金屬,尼龍、嗶嘰之類的紡織品,豆、米之類的食品就開始緊縮起來。
久原房之助。1905 年買了個半停產的赤沢鉱山,改名日立礦山,當時這礦山是這個樣子的。
辛辛苦苦混到了 1911 年,全年銅產量不過 5670 噸,結果趕上這波泡沫,到了 1918 年,粗礦產量突破 50 萬噸,從此起家,並最終成為日本十五大財閥之久原財閥,今天的日立製造、日產汽車、日立造船、新日礦莫不出於其名下。
金子直吉管理的鈴木商店,不過是個賣樟腦和砂糖,兼營鋼鐵的貿易公司,出資額僅僅 50 萬日元 (合今 4.73 億元新台幣) ,結果一戰期間投機成名,1914 年 11 月,金子直吉發給當時倫敦支店店長高畑誠 一 一份電報“BUY ANY STEEL,ANY QUANTITY,AT ANY PRICE” (去買所有的鋼鐵,無論數量,無論價格) ,隨著戰爭發展,到了 1919 年全盛時期,一年營業收入竟然高達 19 億日元 (合今 1 兆 7955 億元新台幣) ,一躍成為可以比肩三井住友的鈴木財閥。
全勝時期的的鈴木財閥創始人遺孀 — 鈴木よね,個人資產位居關西第五位。上文提到日立的久原房之助則是關西第三位。
隨著戰爭的繼續,各國對於海運的需求越發迫切,而無限制潛艇戰開始之後,可以為歐洲輸血的商船價格瘋狂飆升。
1914 年,商船每噸租金不過 3 日元 (合今 2835 元新台幣) ,到了 1917 年,這個價格跳漲至 40 日元每噸 (合今 3 萬 7800 元新台幣) ,漲幅高達 1333%,而船價更是從 1914 年的每噸 50 日元 (合今 4 萬 7250 元新台幣) 漲到了每噸近 1000 日元 (合今 94.5 萬元新台幣) ,漲幅達到瞠目結舌的 2000%,日本郵船公司,1914 年,淨利潤不過 484 萬日元 (合今 45.74 億元新台幣) ,到了 1918 年,全年淨利潤 8631 萬日元 (合今 815.63 億元新台幣) ,4 年間,淨利潤漲幅高達 1783%!
內田信也,1914 年花 2 萬日元 (合今 1890 萬元新台幣) ,租了一條小船創建了一個輪船公司,而到了大戰結束,資產膨脹到了 7000 萬日元 (合今 661.5 億元新台幣) ,當時三十多歲的內田信也就在神戶買了個 5000 坪的豪宅,而且更厲害的地方是,這人在 1920 年泡沫破滅之前,將自己所有產業出售變現,股災前減持套現第一人,沒有之一。
大風起兮雲飛揚,豈能只是這些大正財閥賺了個盆滿鉢滿,普通日本民眾也在這場大泡沫中盡情言歡了一陣子。
松尾尊允是這麼描述當時情況的:在砲兵工廠能賺錢,在民間工廠也能賺錢。 (中略) 我每天拚命做 12 小時,每天從娛樂店到廠裡來回通勤不回家。我從那時候起就開始有錢,100 元,150 元,200 元,很快就賺了 600 元。
而當此之時,平民投資股票也是生財發家之路,1914 年,日本大企業平均利潤率不過 8.1%,而到了 1919 年,竟然達到了 21.1%,衝著這本益比 (PE) 不價值投資一把?企業分紅更是令人嘖舌,前文提到的內田汽船 60% 的分紅率在當時已經算摳門了,日本郵船 1918 年股息率竟然達到了 110%!
泡沫之下,國家更沒有閒著,1914 年,日本政府不過就是個年收 6.18 億日元 (合今 5840 億元新台幣) 的窮光蛋,到了 1920 年,年收入陡增至 15.5 億日元 (合今 1 兆 4647.5 億元新台幣)。
當時全世界政府對於民間的壓榨遠沒今天這麼高效,貨幣也遠沒今天不值錢,滿清一年歲入換算過來,也就約 7 兆 5600 – 9 兆 4500 億元新台幣,否則也不至於碩大一個帝國,兩條 7000 噸的鐵甲艦,5 條 2000 噸的巡洋艦就到處哭窮。
隱患
繁榮歸繁榮,然而細細品味,卻是發現其中危機四伏。
1914 年的日本還是個典型的農業國,全國 5203.9 萬人,而其中 74% 的人口居住在常住人口 1 萬人以下的鄉村中,隨著經濟泡沫,工廠就業人數從 1914 年的 85 萬人猛增到 1919 年的 147 萬人,5 年時間增加了將近一倍,而大量農民進城導致勞動力富足,這又導致了工薪成長緩慢。
1914 年,紡織廠男工平均工資為 450 元,女工為 290 元,而到了 1919 年,男工為 570 元,女工為 380 元,五年時間,成長不過 26.6% (男工) 31% (女工) ,而同期,物價指數卻成長了 285%。1 石米從十多日元瘋漲到了 1920 年的 64 日元。米價瘋漲最後引發了 1918 年,遍及全日本的米騷動。
(上圖 1918 年的中間缺口就是該事件)
幻滅
繁華之下,全日本月收入低於 20 日元的貧困戶竟然占了總人口的四分之一。(20 日元一月看似蠻多,但是考慮到高騰的物價,實際可支配收入卻完全是貧困階層)。
國內龐大的窮忙族導致內需嚴重不足,僅僅靠歐洲戰事維持的出口導向性經濟在 1918 年,一戰行將尾聲的時候陷入了恐慌,歐戰結束,英法德義等歐洲強國戰後必將復甦,依靠出口維持的經濟繁榮必將崩潰,就在社會憂心忡忡的時候,1918 年 8 月 2 日,寺內內閣宣佈出兵西伯利亞。這一下子,國內再度歡騰。
1917 年,日本全年軍費不過 3641 萬日元 (合今 344 億元新台幣) 到了 1920 年,這一數字瘋狂成長至 9042 萬日元 (合今 854.47 億元新台幣) ,短短 2 年,軍費翻了 248%,此時不炒軍工,更待何時?
伴隨著戰爭的進程,軍需相關棉花、棉布、生絲、米等等的商品投機成為社會熱潮,而商品投機進一步延展至了土地投機、股票投機,然而,一戰吹起的經濟泡沫又豈是區區出兵西伯利亞可以維持的住的?
這一切一切的繁華,在 1920 年 3 月 15 日畫上了句號。
- 堂島米穀,股價最高 325 日元,跌到了 91 日元,跌幅 78%。
- 東洋毛絲,股價最高 160 日元,跌到了 17 日元,跌幅 89%。
很快,實體經濟也跟著崩潰。
- 東華(1418-TW)紡營收跌落至 24%
- 木津運河營收跌落至 51%
橫濱生絲巨頭,明治知名實業家,茂木惣兵衛的茂木商店倒閉
(產量這東西,怎麼上去,怎麼下來)
股票暴跌,實體經濟完蛋,銀行業緊接著受到衝擊。在泡沫經濟時代大量貸款的銀行,京和銀行、京和貯蓄銀行、報徳銀行、報徳貯蓄銀行、下谷銀行、四谷銀行、國民銀行、大分銀行相繼宣佈休業,當時有力的銀行,第七十四銀行,日本積善銀行、高平銀行宣佈破產。
當時的日本人是這麼描述的這段時期的:大正 9 年 3 月 15 日 (1920 年) ,股票交易毫無徵兆的暴跌,大正 9 年的日本就這樣陷入了全國性黑暗,從股票交易所開始,棉絲、生絲、地方工業全部都在關閉,所有的工作都停頓了,不知幾十日的時間裡,唯有呆然的望著天空,什麼表情都露不出來。
《雪球》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