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基金ETF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全球總經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理財商業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消費信用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保險稅制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房產生活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集結科學結晶的生醫材料 將如何掀起下波醫學革命
作者 Bevis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股感知識庫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Bevis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集結科學結晶的生醫材料 將如何掀起下波醫學革命

2017 年 4 月 3 日

 
展開

生醫材料這名詞,雖然出現至今還不到 40 年,但它已著著實實地改寫當今醫學的面貌。其中最受歡迎的生醫材料,莫過於能讓原本鬆弛的皮膚,回到年輕時那般緊致而彈性的膠原蛋白;當人們為它趨之若鶩的同時,科學家也不斷思考,要如何才能發展出更多如此回春再生般的材料。

這概念即是科學家不斷努力想達到的醫學里程碑-再生醫療;對於不斷老化的世界來說,這猶如密布烏雲中綻露的曙光一樣,那麽的讓人感到希望。這股未來新希望的火炬,更也將從生醫材料開始燃起並綻亮。

橫跨 4,000 年的遠古技術

別懷疑,這技術指的就是生醫材料。早期的狩獵、乃至於現在依然存在的征伐殺戮,都導致了無法避免的身體損傷,這也讓生醫材料成為人類史上不可或缺的必需。

早在西元前 1800 至 1500 年間,那時古印度的吠陀時代,就已經有木製的義肢與假牙出現。緊接著,西元前 1000 年的古埃及,也發展出用以取代原本壞死患部的木製手指義肢。

由此可見,木質材料在遠古時期可說相當受到青睞。雖然當時冶金技術早已出現,利用金屬作成義肢也不無可能;但就單位重量來說,木質材料還是更容易方便行動。

時序再往前推,在西元開始記年的前後,羅馬、中國與阿茲特克開始發展出黃金製的假牙,這也開啟了生醫材料的金屬時代,讓無法耐久使用的木質材料得以就此揮別。不過這只是個開始,當時木製的假牙仍還沒有被取代;畢竟受限於黃金的稀少性,平民們仍得戴著我們現今無法想像的木製假牙。

雖然隨著日後工藝與冶金技術的演進,石膏與金屬等材料已日漸普及應用在身體修補上;但材料的應用仍侷限在身體表面,身體內部的修補仍還未成為可能。這等待被實現的理想,背後還需要一項技術才能成真,那就是遲到將近 3800 年的麻醉技術。

是麻醉,也是醫學時代的來臨

生醫材料雖然歷史悠久,但它真正發光發熱的年代,卻是 20 世紀的時候才開始。

等等,這是怎麼回事!?生醫材料如此傲人的歷史,久到埃及、印度與阿茲特克文明都隨時間而逝了,它卻都還存在。不過既然這麼久,怎麼感覺一點進展都沒有。如此附加之罪的問題,倒也只能由麻醉技術來解答。

在麻醉技術被發明之前,所有侵入性的手術幾乎都無法進行。每每遇到危急生命的情況時,只能先利用酒精將病人給灌醉,或者使用曾在哈利波特裡出現的曼德拉草來減輕疼痛,甚至透過電魚所產生的 400 伏特電壓來讓病人昏迷後,才進行手術。

這些方法怎麼看,都是些不怎麼吸引人的選項,更讓生醫材料蹉跎掉不少時光。

這個遲遲無法突破的醫學限制,終於在 14 世紀所興起的「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的幫助下出現了轉機。這兩個文明運動帶來的不只是文化、藝術等人文素養的底蘊,更也助長了科學的發展。英國化學家 — 普利斯特(Joseph Priestley)就是在 1772 年發現吸入後讓人笑呵呵的氣體—一氧化二氮(Nitrous Oxide,N2O),故此症狀其又名為:笑氣。

當時,這個讓人做出不自覺動作與讓人一直傻笑的笑氣,不外乎成為派對上最佳的娛樂良伴。英國化學家—戴維(Humphry Davy)甚至也在嘗試吸入笑氣後,意外發現它居然擁有能讓人失去知覺的功效。

即使已知道這麼多,還是沒有人想到笑氣可以被應用在麻醉上。大家都沈浸在笑氣的娛樂效果時,美國牙科醫師—魏爾斯(Horace Wells)也好奇地跟朋友一起嘗試這有著神奇效果的笑氣。是的,笑氣所帶來的娛樂風氣,已經從英國傳到美國。不過這時候,也已經是 1844 年了。

魏爾斯發現朋友在吸入笑氣後,雖然因為無法控制的動作而挫傷,但卻沒有感到任何痛覺。於是乎魏爾斯就想到,也許笑氣可以應用在拔牙上,實驗結果更也證實了他的猜想。最後,終於在 1845 年,屬於麻醉的時代正式展開;醫學在邁入外科領域之際,生醫材料也正逐漸實現出更多可能。

體表下的關卡 — 生物相容性問題

不過,當生醫材料從體表走到體內應用時,卻也將不可避免地遇到人體對外來物質的排斥、抵抗,即所謂的免疫反應。

免疫反應所構成的三道防線,能有效並即時偵測所有外來的微生物與物質,進而引發體內的防禦機制,這對於生醫材料的應用上可說相當不利。就如,嵌入在組織並被體液所包覆的生醫材料,如此巨大的外來物質不外乎成為免疫反應首要的對抗目標;隨之組織胺、前列腺素等血管活化素的釋放,更引發紅、腫、熱、痛等發炎反應的產生。

如此嚴密防衛的免疫系統,幾乎讓當時金屬類的生醫材料難以突破;這情況要一直等到二次大戰爆發時,才露出曙光。雖然很矛盾,但二次大戰不可否認地推展了科學的發展,不管是雷達、還是各種機械裝置,都讓技術得以大幅邁進;其中對醫學最重要的部分,莫過於壓克力的發明。

壓克力是由許多分子集結而成的聚合物,隸屬於高分子材料的一種。1920 年代,能實現大規模製造的聚合反應已被發展出來,高分子材料相關的科學知識也開始大量累積;並也在 1939 年二次大戰發生時,讓高分子材料很快地從科學研究邁入工業大規模生產的階段。

質量輕、透光度高達 92% 的壓克力,這些讓不外乎讓它成為當時戰機座艙最受歡迎的高分子材料。而戰機格鬥中,免不了座艙被擊中而產生的壓克力碎片,也就這麼意外插進飛行員的眼睛;但卻也因此意外發現,該飛行員並沒有產生任何免疫反應。

醫學界朝思暮想的目標,就在如此意料之外的狀況下被發現。體表下的關卡,終於也在最後順利找到過關的鑰匙;屬於生醫材料的時代,也即將就此展開。

集結科學結晶的生醫材料 將如何掀起下波醫學革命-01

集結各家優點的複合材料

擁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壓克力,也讓科學家開始注意到,這種成型容易且加工方便的高分子材料。經過包含二次大戰在內的 20 年發展下,高分子材料逐步從規模生產走向特製化、功能化的階段。

就以製造層面來說,高分子材料能依造人體各組織,做出相對應且細緻化的結構,這是過往金屬材料無法比擬的。此外,高分子材料穩定的化學性質與具有一定韌度的特性,也相當適合發展成有一定張力與彈性要求的血管、心臟瓣膜、水晶體或韌帶等仿生產品。

看起來金屬材料的地位,似乎相當岌岌可危。但實際上,金屬材料所擁有的機械強度,卻也是高分子材料所無法比擬的。於是此刻,對於材料的概念已有更細微的劃分。科學家發現,根據各組織的生理特性選擇相似性質的材料來應用,就能發展出更符合需求的產品。這即是根據不同生理環境,所發展出來的「適應性應用」。

到這裡,可以感覺到整體生醫材料的發展,似乎還不錯。但事情可沒那麼簡單,生理系統可是很複雜的。當中面臨到的挑戰,就以人工髖關節最能感同身受。位於腰部左右位置的髖關節,是連接骨盆與大腿股之間重要的轉軸;想當然爾,這也是最容易受到損傷的地方,跟膝蓋一樣承受著相當程度的活動負擔。

美國外科醫師 — Smith Petersen 就率先挑戰人工髖關節這個難題,他於 1925 年利用玻璃,做為大腿股前緣與盆股髖臼之間銜接的材料;但玻璃易脆的特性,馬上就讓 Petersen 遭受到挫折。鍥而不捨的 Petersen 又接連嘗試塑膠與不鏽鋼,但這些硬質材料所導致的磨擦問題,卻讓患者感受到相當大的痛楚。

雖然 Petersen 接連的挫敗,但卻也給了後進者一個重要的參考,那就是材料與骨頭之間的磨擦問題。兩個硬度都在一定程度以上的材料,勢必會在運動的過程中互相磨擦,但如果再加上如軟骨一樣有彈性的軟質材料,是否情況就能改善了呢!?

這個結合各材料優點的想法,接著就被英國醫師 — John Charnley 所想到;他採用將壓克力置入在髖臼的方法,避免讓大腿骨前緣的鈷鉻鉬合金材料與盆骨做直接的接觸與磨耗;在實際應用下,亦證明這方法是有效避免產生痛楚的有效方式。這時已是 1962 年,生醫材料已開始邁入下一個新階段,即複合材料應用的新時代。

集結科學結晶的生醫材料 將如何掀起下波醫學革命-02

生醫材料的再進化,組織再生的新里程

發展到這時候,鈷鉻鉬合金的金屬類、壓克力的高分子類、玻璃的陶瓷類、綜合應用的複合材料類,所有的生醫材料都已集結。充滿光芒的前景,似乎就如童話般那麽的完美。

但這還不是結尾,醫學的目標應該再更高更遠;畢竟我們都會想對這些可能植入你我體內的材料,再多點嚴謹、多點要求。

作為修復而讓人更完美的生醫材料,單就不會引起免疫反應,是還不夠的。材料仍可能因為生物相容性不夠好,導致周圍的組織退化。想想也知道,這怎麼可以。要解決這問題,可以從「生物可降解性」與「組織工程」這兩點來著手。

「生物可降解性」可以讓材料從「取代」組織特定功能的定位,轉變成「修補」的角色。在骨科臨床上,結構強度與骨骼相仿的陶瓷材料,即常被應用在骨缺陷的修補與固定上。

骨骼是由有機物的蛋白質、無機物的磷質和鈣質所組成;陶瓷材料裡的碳酸鈣與三鈣磷酸鹽,恰好就與骨骼的組成分子一樣。這些生物可降解的陶瓷材料,其結構會隨著時間逐步分解,進而被人體吸收成為骨骼生成的原料。

集結科學結晶的生醫材料 將如何掀起下波醫學革命-03

如此植入後不必再取出的材料,聽起來相當不錯。但我們不是說,要再多點嚴謹、多點要求嗎!?雖然這過程看起來似乎完美,但從材料分解到吸收,卻顯得太被動了點。看來這些舊把戲已使不出新花樣,生醫材料還需要更多外援,這後半場的救援主角,就是近年來的新興科學—組織工程。

「組織工程」是一門結合細胞與材料的科學。例如在關節的修補上,除了運用到複合材料的特點,更還可以在材料表面上修飾細胞,來加速組織缺損部位的癒合。這裡的細胞即使用來自於骨髓的骨髓間質幹細胞,透過生長因子的刺激,能夠使幹細胞分化成軟骨細胞,如此就能達到修補軟骨的功效。

集結科學結晶的生醫材料 將如何掀起下波醫學革命-04

透過材料與細胞的結合應用,除了讓生醫材料能有效修補損傷的組織外,更也能從中達到功能重建的目的。在組織工程的協助之下,生醫材料幾乎能更有希望實現所有可能的應用。不過這門集結細胞生物學、力學、材料學、生物化學與臨床醫學的技術,目前仍還正努力朝向組織、甚至器官再生的終極目標邁進。

不過這也讓我們深感好奇,集結如此眾多技術結晶的生醫材料,將在未來實現出哪些我們夢想中的可能與期待。

參考資料:科技大觀園、台灣麻醉醫學會、骨科專業服務平台、《科學發展》、《再生醫學》、BIOMATERIALS SCIENCE、Bioceramics: From Concept to Clinic、Biomedical Materials and Implants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股感知識庫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Bevis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